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读”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于“读”作过肯定和推崇。我国历史上,对于求知求学,进私塾叫读书的,一读就是几年、十几年乃至终生读下去。古人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几乎人所皆知。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足见鲁迅先生对“读”的看重。今人,著名的作家叶文玲在一九八五年《中学生阅读》发表一篇散文《我的“长生果”》现已选登在中学课本第五册第九课。在写作上,强调“读”的重要。他说:“那是初中二年级时,我写了一篇800个字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被刊登在县级报纸上,她深有体会地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那800个字。”可见“读”的重要,可见“读”见成效。  相似文献   

2.
去年央视的一部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其中的“舌尖”一词更是成为2012年中国百姓最津津乐道的一个词。我们的这几篇小稿,就是想带着大家看一看“舌尖上的家乡”,都有着什么样的迷人小吃。  相似文献   

3.
“命运是靠自己改变的。”这是今夜我看着飘着墨香的《现代教育》杂志,从心中发出的一句感慨。虽不是名家名言,但却有着自己的深刻感受。读着“自学笔记”栏目里一篇篇自学者成功的奋斗事迹,我也忍不住有一种拿起笔来想写一点什么的冲动,在这皓月当空、万家灯火次第熄灭的时候,别人大多都已进入甜蜜的梦乡,而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从前。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到底火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现在购物网站上的店主都这样介绍自己的产品:“《舌尖上的中国》之推荐云南火腿”“正宗武汉小吃,《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介绍”……通过这部纪录片,人们重新找到了传统美食的可贵和食物中蕴含的人情味儿,可谓“口水与泪水齐飞”。当然,这里面少不了一个人的功劳,导演陈晓卿。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印象中,高三女中学生姜荻写的散文,篇幅都不长,而语言却到位,叙述有节制,且张扬着人物或故事的音容笑貌;似乎一切都运作在她叙述的故事或事件里,又似乎是在为单纯的成熟的篇章做准备。这就是短篇小说《谁最忙》出现的必然。读《谁最忙》,是在读一篇小说,勿宁说是在读一篇诙谐、幽默的故事,或是说读一篇有思想、有深度的童话,一篇凝缩当代社会影像的童话。这篇小说,围绕着“忙”而展开,在“忙”中延伸情节,又在“忙”中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小说开头便写小镇上的人都很忙,忙着干自己的事情,第19届镇长因为大家都忙使他开展不了工作而不…  相似文献   

6.
周未珏 《教师》2012,(34):80-80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现读写的有效结合,我在讲授《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叙事小说《呼兰河传》。文章语言自然、率直、朴实无华,平淡中见真情,根据文字特点,我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在萧红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体验她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她深深的爱和温暖,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想象不同形式的写作活动,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7.
“以读引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第九册第二组课文是培养读写能力,体现读写结合的好教材。 本组教材由《黄河象》、《落花生》、《小青石》,“读写例话”、“基础训练”组成,重点训练项目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测重于写的训练。使学生知道写文章怎样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并能联系学生的习作,克服不会取舍材料,平铺直叙,详略不当,没有重点的毛病。教学本组教材怎样围绕训练项目,从整体入手,培养读写能力呢?我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材浅析 本组的三篇课文,都是以物做题目,但文体不同,《黄河象》是一篇结构严谨的科学小品文。《落  相似文献   

8.
刘永波 《考试周刊》2010,(46):44-44
经过学习、思考和初步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已初具雏形。“以写带读,以读促写”,在当前要求大胆创新理念的号召下.我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这个点既适应当今语文教育界的主流——阅读,又使阅读能更好地促进言语的表现——写作。在实践中,我总结出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写在先,读在后,改为终.在课堂上必须贯穿“以读促写”的思路和理念。现以《狼》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9.
轻尘 《家庭教育》2011,(5):24-24
儿子在看《明朝那些事》。看着看着,他突然说:“妈妈,当年明月写得太精彩了。你能写得跟他一样好吗?”我怔了一下说:“他读了大量的古书古史,为写这本书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我做不到他那样,不能写出像他一样好的作品。”儿子不吭声了。又过了一会儿,他合上书,盯着封面上的题字问我:“你能写得这样美吗?”我摇了摇头。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的本源是人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它以人的现实存在作为它第一性的东西。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众多的人物故事为载体,通过选择平民化的创作路线与叙述方式,来彰显其对人文价值的尊重。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从创作题材、创作过程、创作结果等方面分析了平民化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2.
本组教材包括两首描写景物的古诗,一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篇“读写例话”和一个“积累运用”。本组教材的两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菊花》浅近平白,流畅明白;三篇课文《爬天都峰》、《动手做做看》、《一次成功的实验》都是写小朋友生活的课文,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根据本组教材的特点和重点训练项目“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本组教材的教学应重点指导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多读读,多想想,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悟理,养成边读…  相似文献   

13.
一、是框还是放 所谓“框”,就是束缚思想,局限思维,堵塞思路;所谓“放”,就是解放思想,活跃思维,开拓思路。什么样的作文指导是“框”?提几点要求,读一篇范文,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比如写《我的老师》,就是提一点或几点写人的要求,读一篇或几篇关于“我的老师”的范文。写难忘的一件事,就是提一点或几点写事的要求,读一篇或儿篇关于“难忘的一件事”的范文。这样的作文指导,势必以范文框住作文的主题,以范文  相似文献   

14.
江道启 《教育文汇》2013,(20):23-23
上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我要求学生课后围绕歌颂母爱写一篇自己亲身经历的文章。作业刚布置完,不知是哪位女生轻轻地说:“老师,不写行吗?”“不行!今天晚上必须完成。我明天要检查。”我头也没抬,边说边收起课本,与学生互道“再见”。  相似文献   

15.
一、亲近文本,探寻学法 先“读” 《白鹅》这篇课文是丰子恺先生《缘缘堂随笔》中少有的一篇写动物的优美散文。课文为节选内容,整篇课文语言幽默、诙谐,明贬实褒,作者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只高傲、有趣、可爱的白鹅。我用心诵读课文,直到把全文的729个字读熟,甚至会背了才罢手;继而我又找来《缘缘堂随笔》里的其他文章来读;我又把一本名为《丰子恺——位有菩萨心肠的现实主义者》的小书读完。想通过自己的“读”,对丰先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对先生的语言特色也有所感受。  相似文献   

16.
去年寒假,我们向学生布置了一篇题为《一个革命故事给我的教育》的作文,要求学生阅读一本红色书籍,写出读后感。一位女同学却去读了小说《“强盗”的女儿》,写这篇作品具有“深刻的革命意义”,给了她“极大的教育”。幸好,我曾经读过这篇小说,也注意到《解放军文艺》和《少年文艺》上对这篇坏作品的批判,心中有了数。于是,就及时指出了她这篇读后  相似文献   

17.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8.
去年十二月间,我校六年级语文教研组,为了进一步研究改进语文教学,决定由我试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现将我的点滴体会写出来,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是写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战斗的胜利,严守纪律,忍受烈火燃烧而光荣牺牲的故事。我是第一次教这篇课文。因此,我先将课文朗读了两三遍。我发现课文中有些字音如“霜”、“涸”、“坳”、“蜷”、“僵”等读不准,便查阅了字典,又请同年级老师听我将课文读了两遍。这样,课文基本上读正确了。可是有些词义还不大理解,如“山坳”、“山沟”、“部署”、“沉默寡言”等,我翻了一些参考材料,找了一些工具书,弄清了课文中词语的含义。在这基础上,我又将课文细细读了两三遍。这一来,对课文内容的领会更深刻了,我便着重揣摩作者的用词造句怎样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例如“我  相似文献   

19.
我因为要写《〈红楼梦〉中的“星命”学》一文,又重新读了一遍《红楼梦》原书,越读越觉得小说中的“命定”思想“遍被”全书,很值得研究。过去很少有人从这个方面探讨,所以在那篇小文中说了一句“另写专文讨论”。其实,这是大题目,可作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如我写的“红边”小文,只能是把问题提出来,用文雅一点的词表达,收做“抛砖引玉”。我愿意“抛砖”,能否“引玉”来,那则看人们的兴趣了。记得孔子的弟子子夏说过:“死生有命,富  相似文献   

20.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