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刊林漫步     
通讯主题深化的技巧 一、掬浪讨源法 通讯选取的任何题材,都是此时此刻发生的,它不是一种孤立的、突然而至的生活现象,是事物由昨天发展而来的结果。当这一结果出现在作者面前,所藏寓的意义触动了作者,作者掬取以后,将这朵耀眼的浪花从源流中抽取出来,只孤立地表现这一朵浪花,可能会浅显。  相似文献   

2.
提出通讯主题创新的命题,似乎是多余的。因为,通讯所报道的题材是新近生活中所出现的事实,题材是新颖的。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生活中常有些平凡的事物,却是作者要撷取表现的。当我们碰到这种,怎样提炼出新颖的主题呢?我们不妨研究一些通讯作品,在艺术上加以总结,介绍几种具体技法。  相似文献   

3.
1、材料即事例 一旦我们选定了题材——新人、新事、新景,选择材料就不那么困难了。因为材料说到底是指那些能够表现主题、直接说明或侧面烘托新人新事新景新在何处的事例。 事例有典型事例、一般事例之分。材料有典型材料、概括材料、背景材料之别。典型材料就是典型事例,它直接说明新人新事新景新在何处,是表现主题的“主力”。概括材料、背景材料都是一般事例,它侧面烘托新人新事新景新在何处,是表现主题的“偏师”。 述评性新闻、通讯所表现的主题和所揭示的报道对象的本质是一致的,报道对象的本质又是通过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采访     
我在1956年去伦敦,在英国住了将近四年。每个人也许都有这样的体验:初到一个陌生地方,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印象特别深刻。何况我又是第一次作国外记者,第一次到资本主义国家,而英国又是个颇有典型意义、正在急剧没落中的殖民帝国。当我看到英国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和寄生性,看到尖锐的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看到在“美国生活方式”影响下的英国社会道德败坏……这一切现象的时候,便总想在报道政治、外交斗争之外,写一些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各个侧面的通讯或特写。我体会到:通讯和特写,是揭露资本主义制度腐朽没落、暴露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极有力的武器,它是抽象、说理的政治评论和简短朴实的新闻报道所代替不了的。有人曾认为、常驻在国外的记者,写上两年的通讯,就会把题材写完。这是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事实上,通讯的题材是写不完的,因为客观事物不是静止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题材的确定、主题的表现、叙事的结构、技术的运用等一系列问题。一、题材的把握纪录片的创作,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从生活中选取什么素材来从事创作.这要基于电视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研究,对某些社会现象和历史内容产生的认识.认识的基础主要依赖于三个方面.1.喉舌意识主题.同样的题材,创作者的观点不同,素质的高低不同,会创作出完全不同的作品.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和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的报道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当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几千名不…  相似文献   

6.
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一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任何一篇通讯都要有鲜明的主题,靠主题起作用,不仅在于选取事实,而且还在于通过事实说明主题,反映一定的思想意见。我们在提炼和确立通讯的主题时,要注意考虑到这样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时代精神,二是要符合一定时期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中心,三是要符合典型本身的实际。这三者结合得好,就能使主题正确、鲜明、集中。  相似文献   

7.
人物通讯有着力刻画的对象是人物,而每一篇人物通讯中的人物,不可能是孤零零地生活在某个角落里,他要和周围的人打交道并建立个种联系,作者按照一定的取舍标准,有选择地把中文人物的这种关系记录下来,于是文中就会出现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影子人物,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影子人物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时常听到年青的记者和通讯员抱怨捞不到重大新闻,不能一鸣惊人。殊不知,采写小题材的新闻,也可大爆冷门,这就需要掌握以小见大这一选择和表达主题的技法。所谓的“以小见大”法,就是要求作者从“小题材”入手,小中见大,由点及面,见微知著。表面上看,作者笔下记叙的是细微的、平凡的人或事,但却于细微之处  相似文献   

9.
通讯的主题     
一篇通讯的采访和写作,选择主题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主题,这是通讯的灵魂。如果没有主题,或是主题选择得不正确,那样写出来的通讯不过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材料罗列。只有把这些事实材料组织在一个主题之下,这些材料才能够表达一个思想,才能发出声音,才能表现出这些材料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正如列宁所强调的那样,主题必须是有政冶意义的。有现实意义的和涉及最迫切的问题的。这一点对通讯的写作来说,是加倍地重要。因为通讯是报纸的战斗体裁,它没有权利迴避当前的重大问题,而去描写生活角落里的琐事。通讯的主题不仅应当是正确的、合乎党的政策和人民利益的,而且应当是迫切性的,力求对当前的重大问题作出解答。对报纸通讯写作有着深湛研究的加里宁曾经对通讯员们这样讲过:  相似文献   

10.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有三个要素构成: 第一是语言。它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文学的材料。第二是主题。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  相似文献   

11.
把现场短新闻写出份量,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的新闻价值。因此,首先要打题材仗,把那些适宜写作现场短新闻的题材,纳入到这个新闻品种中来。这里,应克服一种模糊认识。目前,有些作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现场短新闻这一品种的重要性,误以为它是“小东西”,因而舍不得把生活中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突发新闻事件、重大典型人物等题材写成现场短新闻,一味追求“头条消息”、“长篇通讯”。这样,就使得现场短新闻栏目里,很难得到表现重大新闻题材的稿件。其实,现场短新闻这一品种,已得到了读者的  相似文献   

12.
找到了好的新闻题材后,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选取合适的切入点、选择典型的新闻事实去反映主题的表现方法问题,这在优稿创作中也十分重要。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对于重大题材我们不难表现,但更多的是对那些看似平常的普通题材反倒觉得无从下手,其实,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有利于这类题材主题的深化和表现,也更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3.
3.时代感强的语言有助于通讯主题显新意通讯的写作不仅要求作者迅速及时地反映当前发生的新事物,出现的新人物,以及伴随着新事物、新人物出现的新观念、新认识等等,还要求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突出时代精神,提炼出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提炼主题,靠的是大量典型的事实,更取决于作者审时度势、对典型事实的认识,认识越深刻,越能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这种认识,是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指南,并在通讯中表露出来,有时体现在所记述的事实之中,有时则直接表现,使通讯的  相似文献   

14.
看了《新疆新闻界》第4期稿件评介栏《主题好手法新——试评录音通讯《鸾凤和鸣>》及原作,想谈一点不同意见。如果不是评介文章点明这篇录音访问记的主题是“抓市场问题,表现主人公的开拓精神”,我从原作一下子还领悟不到。广播稿很讲究主题集中、突出,《鸾凤和鸣》的最大弱点恰恰是主题分散、节外生枝,而且对主题的表现浅尝辄止。前三段约600字是背景材料,拉得太开,背景是为了说明主题的,与主题无关的部分可以浓缩提炼。接下去是访问朱峰和王素梅,大约又有五六百字。朱峰所谈主要是珍珠鸡的营养价值、饲养方法、引进情况,也属背景材料。王素梅所谈是受主人公的帮助扬起生活的风帆,沾了点边,但同作者所要表现的“抓市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有大、小题材之说,但是也不绝对,因为只要题材反映的是更多老百姓的生活,就堪称大主题。从关注小额贷款公司这类金融小题材开始,笔者陆续关注了民间借贷公司、民间资产管理公司、担保公司、村镇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小题材,所做的报道获得了读者的关注,这让笔者信心大增,决心在金融小题材上不断下功夫,不断提炼出更好的大主题。  相似文献   

16.
苏群同志的长篇小说《风雨编辑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以编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读了这样一部作品,很自然地感到十分新鲜、亲切。当编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这是贯穿作品始末的主题。作者力求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描写表现在编辑窗内的风风雨雨,着力刻画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女编辑——赵兰的艺术形象。书中的这位女编辑和现实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编辑一样,默默  相似文献   

17.
杂文的标题     
一般说来,就多数情况看,标题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选题,也可以说是选“标题”,新闻报道尤其如此。所以,安岗同志曾说:“标题是什么?当一个记者从事采访活功,他看到一些问题、现象和事实,在写作中把事实概括起来,就形成了标题。实际上,标题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它是文章主题的最简明、最有力、最好的体现。”然而,杂文的标题却是形形色色,仪态万千。有的标题可能是集中概括文章的主题,有的可能是概括所要陈述的事实、所要阐明的倾向或褒贬的对象。这又如一位有名的杂文作者所说的:“好的杂文标题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思想上,  相似文献   

18.
二、奋笔疾书爱憎鲜明周恩来同志写通讯时,不囿于一种格式。往往根据不同的报道题材采用不同的格式。有的题材需要明确表明作者的爱憎时,则将作者的爱憎旗帜鲜明地表露在通讯之中。主要有三种方法。 1、借叙述新闻事实,表现作者的爱憎。例如为了使被遣送回国的勤工俭学生不致被“无同情心的社会”“怀疑”和“卑视”,在《勤工俭学生在法最后之命运》这篇通讯的前言中,作者直言不讳地说:“我因为这种缘故,我遂不能不写这封通信,并且还要写得长些,说得透彻些。阅者诸君要拿这  相似文献   

19.
陈剑 《新闻与写作》2000,(11):42-43
一篇好的通讯的产生,除了作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修养、思想道德情操和娴熟、高超的文字驾驭、表达能力外,还应具备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这是因为: 深入,才能抓住重大的题材 什么是重大题材呢?我认为,重大题材就是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带政策性、方向性的问题,就是与人民大众利益悠关,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反映这些问题,就只能到基层去,到实际工作中去调查、了解,去倾听群众的反应。 从这个意义而言,重大的报道题材,是来自基层,来自实际工作和生活之中。作为记者,就应该积极深人实际,抓住线索,追问到底,由此而取得重大题材…  相似文献   

20.
记者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新闻素材。素材就是作者从生活中摄取的生活资料;是对生活的如实记录。新闻素材是记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原始材料。是记者提炼新闻事实,新闻题材报道主题和写作新闻报道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