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作为中国儒家经典,《孟子》包含了大量的文化模因,承载着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孟子》英译的研究,可以再现中国儒家文化模因在异质文化中复制与传播的路径。从模因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理雅各与赵甄陶《孟子》英译的两个不同译本,揭示《孟子》英译过程中文化模因所经历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以《孟子》中文化模因“仁”“义”“孝”“气”为例,结合海利根提出的成功模因应具备的特性,探析《孟子》英译过程中文化模因成功复制的具体选择标准和儒家文化的复制、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2.
翻译活动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是将源语的文化负载词转换为目的语文化中的强势模因。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小说《飘》的两种中译本,傅东华译本和黄怀仁、朱枚若译本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3.
模因论(memetics)为研究语言及文化的发展变化规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与传播的新理论.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分析流行语模因“X客”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从社会功用、心理功用、文化功用、语言类推机制及“X客”词语的语用特征和价值等方面探讨流行语模因“X客”复制和传播的原因,可以为分析流行语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指文化基因依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模因信息的复制和传播方式之一为:内容不变但以不同形式进行复制,可以用此来指导文化差异的翻译.在文化差异的翻译中,只要重现了异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不必要拘泥于具体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57):39-40
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复制、模仿、继承等方式加以传播,也是文化得以延续的基本载体。将模因与翻译结合不仅能够从新的视角探究翻译模因的演变和更迭,而且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语篇模因与文化模因两个角度,剖析《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汉译本中模因的传播特点以及对源语文本、目的语文本和文化的影响,对翻译实践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模因翻译论的理论概述,探讨《白鹿原》中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作者根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将《白鹿原》中民俗文化负载词分为物质民俗文化负载词、精神民俗文化负载词、社会民俗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民俗文化负载词四类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分析民俗文化负载词作为语言模因传播的意义,对陕西民俗文化翻译和传播有所启示,有利于加快陕西民俗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一.模因论与借词 1.1概说模因 “模因”是“meme”的英译。1976年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meme”这一概念,用来解释思想、文化现象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姜璇 《文教资料》2013,(27):21-22
模因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基础上,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作为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模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翻译在西方的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中国经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能被西方读者理解、接受并取得巨大成功,与正确的翻译密不可分.本文以《红楼梦》中的文化词汇为对象,用模因理论探究其翻译过程中文化因子的传递.  相似文献   

9.
模因论是20世纪逐步兴起,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对文化进化规律及传播进行阐释的新理论。翻译、文化、模因有着天然且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模因论视阈下对《紫钗记》英译本的研究,试图开拓模因论实践研究的新领域,为翻译带来新启示。  相似文献   

10.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理查德.道金斯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模因"这一概念。作为文化基因,模因靠复制、传播得以生存。语言本身也可能成为模因,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结合成功模因应具备的特征,把模因论应用在外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李晓红 《海外英语》2011,(5):276-277
模因论是以崭新的视角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模因作为文化信息单位,通过语言得以复制传播,同时也促进语言的发展。该文采用语言模因论对谚语模因的形成和传播加以分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谚语变异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2.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这种崭新的视角给翻译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据此,Chesterman提出了翻译模因进化和形成规律的翻译模因论。在翻译模因的基础上,分析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归化翻译在初期有助于读者理解,而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是语篇的基本特征。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其它语篇的吸收和改造。“模因”是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模因的复制、模仿和传播才使得文化得以传播、继承和发展。文章探讨了互文性和模因的关系,指出模因的传播就是互文性形成的过程,并从模因的角度分析了广告语篇中的互文现象,以加深对广告语篇中模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崔艳艳 《天中学刊》2011,26(6):72-74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模因通过复制、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的传播要经过四个阶段:同化、保持、表达、传输。2009年,网络上出现了“被XX”现象。“被XX”这一语言模因的发展同样经历了这四个阶段,同时,“被XX”结构因其简洁性与实用性而成为强势模因,大量被模仿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模因论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理论基础用于阐述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型理论。在文化领域内,人们通过互相模仿进行传播和分享,将其思想或者信念进行传递。模因因其与基因的发音相同,又被称作为文化基因,我国学者在对其研究时,为了强调其模仿性,而将其译为"模因",意在表达这一理论实质上是一种模仿现象,与基因较为类似。模因以模仿的形式进行发展和传播,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本文通过对模因论和当前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介绍,然后试着总结出一些模因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以促进学习交流。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96):73-74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该理论认为,模因是文化传播单位,也可以说是复制模仿单位。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而语言模因,作为模因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复制、传播为丰富人类的语言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语言中任何字、词、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本文依据模因论这一理论,着重探讨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认为该理论对听说及写作教学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模因论是在生物进化论基础上提出来的用以解释文化进化的新理论.翻译的本质在于通过语言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文化负载词是翻译中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文学翻译中更是如此.用模囡论来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重点在于如何使文化负载词在异文化环境中成为强势模因,并使其得到认可和传播.  相似文献   

18.
梃因论是近年来语用学界的新兴理论,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单位或是模仿的单位”。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因此,要促成精彩语言的生成,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就必须增大模因储量与强化协调模因复合。  相似文献   

19.
杨黎 《海外英语》2014,(5):149-150
模因(Meme)是仿照生物学词汇基因(Gene)这个词而得出的。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到。我国学者何自然和何雪林于2003年将memes翻译为"模因"。模因与基因的共同点是它们不断地被复制。不同点是它们复制传播的方式不一样。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是生物学上的概念;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是语言文化方面的概念。随着模因概念的出现,模因论与模因学也开始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与领域。不同文化之间模因的传播是与翻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0.
以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以文化负载词"仁"、"礼"、"孝"和"君子"为例,对《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分析,以期西方读者对文化负载词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能够更好地理解《论语》,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