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一所学校,都会安排教师听课活动。这是一件很正常的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案例中"走马观花"式听课是形式主义的做法,已失去了听课意义,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是功利思想在作怪。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对教育的一种亵渎,更是教师师德滑坡的一种表现。如果学生知道教师的做法,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降低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为防止教师中出现"走马观花"式的听课现象,强烈要求学校取消把听课节  相似文献   

2.
听课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教研方式,教师可以直接从教学情境中获取相关信息资料,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听课,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感性经验积累,也可以促使教师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对课堂教学本质的理解。看似简单的听课,方式方法不同,效果也迥然不同。我的听课"三部曲"是:一、听课前的准备据笔者调查,不同的学校,都把听课作为教师的职责与工作之一,有的甚至详细规定了每个年龄段的教师每学期听课的具体节数。于是,有的教师  相似文献   

3.
教师在教学数学规律时,大多采用“实例呈现、概括规律、应用拓展”这一思路。但在实际听课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做得较好,有的教师做得欠妥。例如:A教师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她在进行了法则教学后,出了两组练习题:  相似文献   

4.
听课,是学校领导一项常规的教学管理工作,是了解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条有效途径。许多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领导的听课节数作了明确要求,有的地方规定:每学期校长听课不得少于80节,副校长不得少于60节。校领导听课,逐渐演化为一种新的听课形式——"跑课"。"跑课"是指学校管理者不提前通知任课教师,不征求授课教师的允许,随时进入"正在进行时"的课堂进行听课,且听课的时间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各地有关课改的各种教研活动如火如荼。听课,因其活动的有效性,成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交流课改成败得失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在课例教研中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形式主义严重,听课来去匆匆,收获甚微。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参加新课改听课活动要注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也许“研究”这个词,不太为教师喜欢。因为研究意味着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意味着精心规划与严谨实践。而对于目前的教师,像“研究”这种消耗能量的事务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他们缺乏的是心灵的放松。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立竿见影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又简便易行,不给教师心灵增加过重负担?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听课。这里的听课,不是教育学术研究视野下的听课,也不是学校刻板制度规定下的听课,而是纯属教师个人行为的听课。自发、自觉、自由的听课,是最朴素最简便的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但它的重要性在注重“研究”的教育环境中被漠视了。为了帮助教师从各种“研究”中解放出来,回归实地,本期推出“听课”这一话题。让教师重新看待听课的价值,学习听课的科学方法,以最朴素有效的形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听课对教师,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来说,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无论是听专家的课,还是校与校之间的听课交流,还是学校内教师之间的听课,教师从听课中都能够或多或少地习得自己所需,择善而从,以更好地提升自己。伴随听课始终的是做记听课笔记,其初衷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回忆当时上课的场景,以反思课堂之用。可综观学校老师的听课笔记,大都以课堂流程为听课笔记的线路,即导入、教授新课和复习结束课堂三大块,所记内容大都为上课老师的提问语言和教师精彩的讲解、点拨。有的听课教师把学生的回答语言也做了记录,可由于听课教师在记录过程中会顾此…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广大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日渐高涨,各地有关课改的各种教研活动如火如荼。听课,因其活动的简便有效性,成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交流课改成败得失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在课例教研中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形式主义严重,听课来去匆匆,收获甚微。因此,笔者呼吁,教师参加新课改听课活动要做到三问。  相似文献   

9.
许多人认为讲课是一门艺术,其实听课也是一门艺术.听课是一项能让授课者与听课者双方受益的活动.但在有的教师眼中.听课不是一种需要珍惜的权利.而是一项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所以.许多教师以工作忙不想去听课,有的以听课受罪不愿去听课.  相似文献   

10.
听课七要     
听课评课活动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既能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又能促使听课教师和上课教师双方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听课评课活动,有的教师教学水平大有提高.而有的教师则依然故我,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原来看似简单的听评课.实在大有学问。学问何在?笔者认为.应做到“七要”。  相似文献   

11.
谈谈教学督导的听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的是为评估而听课的一种,主要是领导或教学行政部门籍以对授课教师作出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评价的听课。笔者就教学督导听课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12.
“做数学”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理念下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然而我们在基层学校听课、评课中发现,不少教师在实施“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偏差:有的教师设计的“做数学”中的“问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偏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不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有的教师设  相似文献   

13.
评课随想     
我在评课时常常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做了一辈子教师,只称得上是个“传声筒”或“搬运工”而已。而有的人虽从教时间不长,由于勤学习,善思考,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做后者这样的教师,每天都活得充实、愉快、有滋有味;做后者这样的教师,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境界、知识智慧、审美情趣、性格特征得到有机组合,产生影响自己周边同事、学校乃至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个人魅力;做后者这样的教师,他决不怕检查、不怕听课、甚至希望有人来听课。有人来听课也就又有了一次钻研教材、教法和学法的机会,最终是自己受益。这…  相似文献   

14.
〔话题简介〕王老师接到教导处的听课短信后,就拿着听课笔记匆匆而去。教室里,门庭若市,就连课桌之间的"弄堂"里都挤满了教师。听课过程中,不少教师出工不出力,敷衍着听课,有的似听非听,有的批改作业,有的干脆打瞌睡。每次听课结束后,教师就一哄而出,各奔东西。由于疲于完成听课任务,教师再也  相似文献   

15.
汤光远 《师道》2006,(4):44-45
听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听课的方式方法如何,将影响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听课又是评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听课才能进行客观地评课。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达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但笔者发现许多老师对听课产生了误区,主要表现在:对听课的内涵不甚理解,以致于不知道听什么、要怎样听;思想不够重视,把听课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以致于出现马虎应付者有之,做其他事情者有之,只当“记录员”者有之,完全失去了听课的效果,达不到听课的目的……种种现象表明,要提…  相似文献   

16.
张春洪  魏致远 《物理教师》2001,22(7):15-15,18
校内听课,作为同校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是一种最实惠、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新教师,通过听课来尽快提高其课堂教学水平,是十分必要的.更何况其它教师也需要通过相互听课来切磋技艺.所以,许多学校都对教师听课作了明确的制度性的规定,我们试行的方案是:提高听课质量要求,除指导教师听课外,一律实行听课预约制.  相似文献   

17.
〔话题简介〕
  王老师接到教导处的听课短信后,就拿着听课笔记匆匆而去。教室里,门庭若市,就连课桌之间的“弄堂”里都挤满了教师。听课过程中,不少教师出工不出力,敷衍着听课,有的似听非听,有的批改作业,有的干脆打瞌睡。每次听课结束后,教师就一哄而出,各奔东西。由于疲于完成听课任务,教师再也无暇顾及评课了。  相似文献   

18.
同行互助听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听课研讨活动,是授课者与听课者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对话、互动与合作.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既是小学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社会为提高小学教师专业水平而努力的过程.同行互助听课对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9.
孙泽 《四川教育》2014,(12):48-48
听课,应该是管理层、教师必备的习惯,而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工作事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听课.那么,如何让听课成为一种习惯呢?1.调动内需,让听课变得主动.教师的成长在课堂上,课堂永远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除了要潜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精心辅导之外,还应该抱着学习的心态参与听课活动,要让每个教师认识到听课的意义和价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听为我要听”,把听课变成一种自觉的活动,当作自己学习发展和提高的机会,而不是学校强加的硬性任务.  相似文献   

20.
朱峰 《教书育人》2006,(12):23-24
学校管理中,校长和教师就教学层面而言,本应处于同一平台,事实上两者永远也做不到公平。就拿教学环节中的听课而言,校领导可以深入教师的课堂进行听课,并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评课,而换位进行,教师能这样吗?可能情况就不完全一样了。这不,近日在某校就上演了一场由校领导听课、评课与老师听课所引发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