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简述和评论了几年前发生的索卡尔事件和由此引发的科学家和反科学思潮的一场争论及其在国内外的反响.讨论了在20世纪末兴起反科学思潮的原因.引述了一些著名物理学家对这一事件的评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科学主义的起源及其历史表现;分析了科学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反科学主义的合理性及其危害性,揭示了反科学主义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得出:我们应该坚持辩证的反科学主义,反对极端的反科学主义。  相似文献   

3.
再说"反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我写过《反科学种种》,登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引起一定的反响。有人起先以为是批判反科学的,读后发现原是通过语义分析消解“反科学”帽子的。个别人读了不舒服,却也找不出太大毛病,给文章定罪吧,一是时代不同了,另外发现文章通篇竟然没有我的主张(我故意这样写的),只是分析人们对词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详细地分析了科学、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的概念的内涵与演变 ,指出了三者之间在当前存在的紧张与矛盾。文章指出 ,造成当前认识混乱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区分出三者之间存在的差别 ,文章的结论是 :科学与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相似文献   

5.
就科学主义及反科学主义答客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2月6日1:03,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给我发来电子邮件,约请我就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以及相关问题做一对谈。他在邮件中这样写道:最近,有一些老先生……接二连三地登台批判我所倡导的“科学传播”和“反科学主义”。我知道这里固然有复杂的历史的和非理性的原因,但是有些则是基于学理上的分歧。历史的非理性的原因,我们自然不去管它。学理上的分歧似乎可以再说得明白一些。我知道你一向是不同意“反科学主义”的,但  相似文献   

6.
书讯     
蔡仲教授的博士论文《后现代相对主义与反科学思潮———科学、修饰与权力》 ,已收入《南京大学博士文丛》之中 ,2 0 0 4年 6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 32万 1千字 ,定价 2 6元。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后现代相对主义入侵科学领域后 ,引发的反科学思潮泛滥程度之严重 ,已经引起了众多科学家、哲学家和学术界人士的不安与愤怒。对后现代相对主义及其反科学思潮的分析与批判也就构成了本书的中心线索。本书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 ,对以下问题展开了较系统全面的分析讨论 :一、以著名的“索卡尔事件”为线索 ,展现了后现代反科…  相似文献   

7.
2002年11月21日、22日,京沪两地从事科学文化研究的学者聚集上海,举行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会后发表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此宣言的发表引发了大陆一些学者的关注,地质学家陶世龙在他的一篇题为“一份奇怪的宣言”文中置疑这次学术研讨会为什么可以称为代表会议?清华大学的赵南元将这12位正式代表冠以一个称号——“反科学文化人”。但在另一些学者眼中,他们认为此份“宣言”仍不足以对目前盛行于中国的“科学主义”及其危害构成根本性的动摇,虽然他们表示欢迎“宣言”的出场。 我们认为在科学权威高于一切的这个时代里,这12位学者“宣言”的背后,绝不仅是他们的勇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泛泛的意义。“宣言”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甚至是全社会、尤其是科学家们关注的。从这份“宣言”里我们会联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人们希望中的科学与现实中的科学其本质区别是什么?科学应该在整个人类多样性文化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信赖科学与去信仰一门宗教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反科学是反科学中的什么?“科学主义”是现代人人都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吗?如果我们从前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即使曾经涉猎过这些问题,但在今天,当我们再次思考和梳理它们时,一定会丰富我们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在中国由于学者的不断“关怀”,“科学主义”一词时常被提起,更被视为贬义词而不加分析地拒斥。这种做法常与学术反科学运动有某种内在联系,当然也与对科学的无知、嫉妒有关。  相似文献   

9.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成为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和学术争论的焦点之一。唯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对人类伦理的服从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反科学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的对比分析,批判了中国反科学主义者企图借用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中的抽象概念对中国历史上的所谓"科学主义"思潮进行非历史性的评价,从而复兴传统儒家文化的特殊学术主张.指出,这种特殊的学术主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消极影响,并强调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在全民中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申明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再读库恩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摧毁了传统科学哲学的整个构架,使科学哲学学科进入反常时期。人们可以从库恩的思想中引出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实践哲学,也可以引出科学解释学。怀着感恩之情重读库恩,作者发现反科学主义、第二种科学哲学、现象学科学哲学,均有其库恩来源。  相似文献   

12.
因“索卡尔事件”引起的科玄论争,是世纪之交以来爆发的规模最大的论争。新“科玄”之争存在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只有对科学进行准确定位,对知识系统进行分类并还数学与逻辑学知识王国的桂冠地位,才能使反科学与伪科学无处遁形,知识王国内的纷争才能趋于有序。  相似文献   

13.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2期刊登了我的“要尊重科学,但不能有科学主义思想”文章(以下简称为徐文),赵南元教授在2003年第3期发表了题为:“‘反对科学主义’是反科学口号”文章(以下简称为赵文),对徐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批驳。  相似文献   

14.
“科学非共体”是与“科学共同体”相对应的概念,是“非共识”科学共同体的简称。“非共识”与“伪”、“赝”、“反”等词义不同,故“非共识”科学共同体不是伪科学(赝科学或反科学)共同体,它仅仅表明一部分学者对所谓“科学共同体”的主流学术抱非共识的态度,他们自己的学术成果还暂时处于被排斥的地位,有人便将这批人简称为“科学非共体”(以下简称“非共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全球化作为背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重建自然辩证法学科体系的若干原则问题以及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课程、学术规范、学术队伍和学术流派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对当前自然辩证法领域中存在的非哲学、反科学和无文化状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当代社会文化对科学的反对态度相当复杂、错综 ,其表现也有强弱不同。粗略看来 ,这些态度表明了人们对科学的疑虑、担心 ,当然绝大多数是明显的误解 ,也有别有用心的歪曲。另外 ,这些态度可以来自各种人群 ,几乎可以涵盖社会的各个层面。而这些人群虽然总的来说只是一个松散的群体 ,但有些情况下 ,却可以团结成一股强劲的反对力量。这表明 ,科学正在遭受的抵触甚至反对 ,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下面 ,笔者试着提出有关科学与反科学的一些命题 ,希望能够指出反科学观点在什么意义上是错误的或者是不恰当的。命题一 :没有哪个观点是真正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探讨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差异与联系,对科学精神下了一个简洁性定义,即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求真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实践理性。并提出了反科学态度的三个特征:无知、无理和偏私。然后按照逻辑顺序,从历史角度探讨了中国缺乏科学精神的原因。要普及科学精神,首先是自身科学精神的树立,然后是能够影响他人的科学精神的倡导和旗帜鲜明反对伪科学,最后落实到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弘扬。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需要反对“科学主义“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来年中,中国知识界一些人士呼应西方后现代主义中的反科学思潮,将“反科学主义”在中国(尤其是在大众文化界面上)演绎为一种时尚。按照这种“时尚”,科学主义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人的“缺省配置”,因而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是天生  相似文献   

19.
当代科学实在论与反科学实在论论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当代科学哲学正陷入困境之中。其表现之一即科学实在论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流派不断受到反科学实在论的挑战;二者经过了长期的论战,但都无法臣服对手,科学实在论的正统地位将不复存在,这对科学哲学的存在及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现代反科学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人们对科学的无知和误解,以及对科学的“批判”都是导致反科学的根源所在。反科学对现代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找出根源所在,方能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