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切萨雷.贝卡里亚是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他所提出的罪刑法定、罪刑相称、刑罚人道主义原则成为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他所主张的客观主义的犯罪论、双重预防的刑罚目的观和实现刑罚有效的刑罚及时性、公开性、确定性原则以及他所倡导的死刑废除论对后世刑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死刑存废的应然与实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人类刑罚史,刑罚的人道性是人类刑罚发展的动力与方向,死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严厉的刑罚经历了由兴盛到衰亡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国际社会反对死刑的呼声渐高,很多国家废除了死刑。本文就死刑的价值、废除死刑的基础进行探讨,以从理论上澄清废除死刑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以及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切萨雷·贝卡里亚到底是功利论者 ,还是报应论者 ?”虽然是个老话题 ,但在我国对此问题的回答仍是争论不休 ,文章从刑罚权的起源 ,刑罚权的行使、刑罚的目的三个方面 ,即贝卡里亚的相关观点进行了剖析 ,从而确证出近代刑法学之父———贝卡里亚是刑法史上第一个倡导法律报应 ,第一个把报应论与功利论进行折衷的一体论者。  相似文献   

4.
贝卡里亚的刑法思想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以“需要”为内容的人性观上的。而这种需要人性观的外在表现就是“趋利避害”。而贝卡里亚从这种需要人性观出发,论证了犯罪和刑罚,建立了贯穿《论犯罪与刑罚》的功利主义刑法思想。  相似文献   

5.
自贝卡利亚以来,有关死刑存废问题争议已久。死刑存废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两个问题,要把应不应当废除死刑和能不能够废除死刑区别开来,从哲学基础和经济分析角度来看,死刑应该废除、但目前还不能够废除。  相似文献   

6.
贝卡里亚之《论犯罪与刑罚》的全文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贝卡里亚从人性出发,尊重人类的感情。从而他质疑封建刑法对人类基本感情的蔑视,认为刑法在重视人类理性基础上,对人类基本感情的尊重,是刑法可行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废止死刑面临的障碍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严厉的一种刑罚.又称为极刑。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死刑这种自人类野蛮时期开始的残酷刑罚方法,愈来愈受到人们的质疑.废除死刑已成为今天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在中国,由于其特殊国情,立即废除死刑仍是一种奢望。但是,在废除死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性潮流的今天,我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国内的死刑政策尽快并尽量与限制或废除死刑的国际趋势接轨。  相似文献   

8.
霍布斯是启蒙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在系统论述他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同时,对法律特别是犯罪与惩罚也有相当篇幅的论证,但基于霍布斯的政治理论的偏向,他的刑法思想并没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相反,贝卡里亚因其《论犯罪与刑罚》一书提出的刑法原则而备受世人的重视。本文比较论述霍布斯和贝卡里亚在刑法基本原则上的观点,指出霍布斯刑法思想对贝卡里亚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死刑被称为最残酷、最无慈悲的“司法杀人”,也是最古老的刑罚之一,自诞生于阶级社会以来,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法宝”。死刑是我国刑罚中的一个重要刑种,也是国际刑法关注的焦点。“近代刑法之父”——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最早对死刑的残酷性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也由此引发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死刑限制论     
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世界上已有超过半数的国家废除了死刑,中国刑法既不能废除死刑,又要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体现慎用死刑的政策。死刑的存废是以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要来确定的。立法时,应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发展,不断改革完善中国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减少死刑数量。  相似文献   

11.
旷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认识和评价死刑。中国保留了死刑,但从制度和程序上限制死刑的适用,这符合中国的国情。然而人类最终必将全面废除死刑,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死刑的存废是一个古老但历来颇受世人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中国死刑现状的分析暨死刑存置理论根据的质疑,认为,死刑废止虽然是世界潮流,但中国的死刑废止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3.
死刑是统治阶级借助国家暴力机构对严重危及国家和社会安全的犯罪人实施剥夺其生命权利的一种惩罚方式,带有浓厚的血腥味。死刑存废之争由来已久,文章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分析了死刑是存还是废,并借此探讨我国的死刑存废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死刑存废本身不能表明一国的刑罚人道与否,笼统的讨论死刑存废是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仅仅是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话,一个国家有权也应该根据国情选择保留或者废除死刑。当然,由于死刑的严厉性,如果规定和适用不当,更容易引起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情形,因此各国对于死刑的规定和适用都应慎重。  相似文献   

15.
对于死刑的适用,当今世界性的潮流是废除或限制。我国基于目前的国情,坚持保留死刑,但对死刑的适用从“法定情节”、“犯罪主体”、“管辖、核准和执行程序”上进行了限制,并独创了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死刑适用制度。坚持“少杀、慎杀”,既符合了国际性潮流,又符合了我国社会治安形势和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废除死刑是全球发展趋势,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判处死刑最多的国家,但我国民众深受漫长封建时代复仇正义思想的影响,死刑一直都有强大的民意支持背景,废除死刑必定需要一个心路过程。当前能做的是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刑法理念和司法制度的改良、政治家的信仰和抉择、民间仁爱榜样的影响、媒体的反死刑宣传等方式打开人们的心结,引导民意理解、尊重和怜悯生命,建立全社会宽容文化的和谐氛围。只有当仇恨和残酷不再控制着人们的心灵,"死刑报应"才能彻底地纳入前文明史遗迹。  相似文献   

17.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死刑的执行方式是死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死刑执行方式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死刑的执行方式经历了从野蛮、残酷到人道、文明的转变。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死刑执行方法逐步趋向人道。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地把“注射”纳入死刑执行方式之中,这标志着我国死刑执行制度正在不断地向人道化、文明化的方向发展。将死刑的执行方式作为切入点,以探寻完善我国的死刑执行制度之路径。  相似文献   

18.
终身监禁是刑法修正案(九)针对重特大贪污、受贿犯罪单独增设的一项新规定,禁止某些重特大贪污受贿犯罪分子在死缓变更为无期徒刑后减刑、假释等。在我国逐步减少死刑适用的实践中,终身监禁带有一些试探性色彩。对于终身监禁制度性质、功能、价值等方面的争议,笔者认为,终身监禁是死缓适用的一种情形,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制度的出台具有其时代价值和制度价值。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促进终身监禁制度的渐进完善。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死刑制度在刑罚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死刑的刑法根本就不是刑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废除死刑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有些国家虽有死刑的罪名,但也只是个摆设。不管各国的决定如何,死刑存废问题虽已争执了200年,但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我国同样陷入这一敏感话题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