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些年来,媒介文化的研究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是有关媒介文化研究方法论问题却没有得到具体的探讨。北美当代媒介文化研究的综合范式代表了当代媒介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当代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研究提供了替代视角与新的活力。同时,综合研究范式充分体现了媒介文化研究的想象力,启示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研究关注于问题域的分析,这...  相似文献   

2.
巴特对媒介文化的符号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特是上世纪法国著名的符号学大师。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运用语言学与符号学方面的专门知识 ,对媒介文化 ,特别是流行服饰杂志作了独到而深刻的分析 ,其中包含的“解神话”理论的一些思想 ,对于当今开展传播学研究 ,无疑提供了一个独到而崭新的视角 ,对于当下的服饰媒介及相关话语天空 ,更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媒介文化”批评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拓展了“媒介文化”概念的内涵,提升了其学术观照的层次。二是全面认知“媒介文化”的功能,立体透视其多元影响。三是追溯“媒介文化”的源流演变,把握其发展趋向。整体观照“媒介文化”的研究现状,在以下几个层面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第一,“媒介文化”的概念内涵应进一步明确界定一第二,要遵循学术规范,加强学科建设的细密化和扎实基础。第三,应该密切关注广大农村、农民和工人、市民与媒介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媒介文化是近年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范畴,也是穿凿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领域的轴心势力。涉及到了包括文学艺术、价值体系、制度建设在内的诸多边界,甚至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媒介文化的话语也从公共领域转向私人领域、从精英阶层转向普通大众、从社会政治经济转向日常生活、从严肃价值观念的推广和道德的教化转向审美体验甚至功能的快感。可以说,媒体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穿越”文化是当今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背后不仅有着复杂的社会动因,更隐匿着极强的媒介逻辑。对于“穿越”文化的思考,不仅要和媒介的发展密切相连,更要具有“穿越”媒介的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6.
鉴于媒介学与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媒介环境学在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上的相似性,德布雷对“媒介”的概念进行了拓展,提炼出“媒介”的四层含义,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学术名词——“媒介化”和“媒介域”。从媒介定义、研究问题和分析框架三个角度,对这两个领域的核心假设和关键概念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整个学术史的发展脉络加以阐释。媒介学在以下两个方面富有创见:首先,媒介学将“媒介”定义为由“设备—载体—方法”组成的系统,一反此前媒介环境学对物质载体和技术设备的过度关注,突显了媒介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属性;其次,为避免出现媒介环境学中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倾向,德布雷搭建了一个由传播工具和文化环境共同组成的分析框架——媒介域,用于分解和解读人类文明史,从而为弥合主体与客体、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对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从恶搞文化看后现代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是近几年才开始盛行的词语。随之形成的“恶搞”文化更是以燎原之势迅速在国内蔓延。对于“恶搞”文化的快速传播,媒介在幕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从“恶搞”文化的传播中看到后现代主义对于今天的媒介及其文本的影响。本文旨在对“恶搞”文化和媒介关系进行后现代主义的初步探寻。  相似文献   

8.
从"大众文化"到"媒介文化":精英主义式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利维斯到威廉斯、霍尔、费斯克,英国文化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威廉斯对“文化”这一关键词的重新阐释,一方面,把文化的观念从体制化的传统封闭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鲜活而复杂的思想和体验;另一方面也表征着他们对传统精英主义文化立场的消解。受之影响,我国学界10多年来的文化研究也走过了从“大众文化”到“媒介文化”的转变。分析这一转向,不仅有助于我们认清问题,而且对推进我国当代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媒介区域合作研究的问题上,文化地理学逐渐成为一种可堪借鉴的理论视角.这种研究视角为深入理解海峡两岸的文化传播与扩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本文将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合作作为一种传媒研究的理论视角,从“文化共同体”到“媒介共同体”两个层面探讨了海峡两岸传媒业合作的文化基础及其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国内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具有很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媒介素养教育很难获得成功.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属性以及其历史发展的轨迹,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视觉文化内涵促使媒介素养教育从根本上摆脱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消解了“保护主义”存在的基石.由于国内视觉文化还未成为主流文化,必须选择有价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彰显地域特色的、能够适应教育规律的视觉文化内容进行整合与建构,才能使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摘要:新疆现代文化是新疆人民在长期建设新疆的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发展出的承载意义的所有客体的表现。阐述了新疆现代文化的传播研究取向,要在分析信息生产、传递、交流的共有、共享过程中,把握个体参与新疆现代文化与培养现代文化意识的特性,以新疆精神为核心,建构一整套文化文本,实现通过传播培养社会“建设性认识”,实现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改写与改造;通过传播塑造和表述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图景,从而以文化智化社会品位。  相似文献   

12.
传媒文化是一种娱乐性、休闲性的经济型消费文化,城市是传媒文化的策源地和主要消费地。当今我国城市传媒文化呈现着传统传媒文化服务升级转型、新兴传媒文化畅行、城市地域文化形成风尚、境外传媒文化强势渗入的特征与趋势。人们对传媒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城市传媒文化作为文化的先锋,所负重担具有实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古代和我国古化“文化”的概念是在道德理性的孕育中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西方的“大众文化”是指文化工业,未必是一种文化。以西区国家为典型的西方市民社会相对进步的市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科学思想和现代科技知识信息技术的普及,是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话语语境。这与我国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所处的文化话语语境是完全不同的。我国文化批判话语中的“大众”有其传统的内涵,以“文化工业”来界定“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似乎更准确一些。社会转型时期,胡我国公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特别是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基础上,单由文化工业和资本支配操纵的大众传媒是很容易形成文化话语霸权的。我们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是由西方理论本土化来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和使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新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图文声像并茂的传播特点,在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多样的传播途径、更丰富的信息内容、更多元的校园文化的同时,也面临传播方式可控性弱、传播内容良莠不齐、冲击主流文化的问题。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契机和挑战,大学应通过创新主流文化的引领思路,促进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加强网络监控引导,培养新媒体素养,关注网络诉求解决等方式,积极构建和谐繁荣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5.
阿多诺的否定性美学与康德的美学观念、现代主义艺术、大众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在大众文化美学平面化、商业功利性突出,意识形态性质被加强;大众文化把受众塑造成单向度思维的人,文化艺术异化发展到社会异化。因此,在分析理解否定性美学批判理论时要辨证对待。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通过现代传媒在社会文化中获得的强势地位,成为支配人们情感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与女性精神生活中比较突出的感性倾向的吻合,使得都市青年女性的感情生活在内容要素和表现方式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深入关注这一现象,探究女性如何根据自己的性别特征与心理特点去正确接受大众文化面的影响而避免它的危害,无论是对于青年女性的感情生活,还是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媒体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开放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文化是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所以媒体文化永远是传播中的开放体系,媒体文化与传统文化不同,它的发展定向不是由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所决定,而是由当代社会生活实践决定的,媒体文化是拼贴型的而非体系型的,因此它有巨大的包容性,并由一些基本话题组成.这些基本话题是向当代社会生活开放的.影响媒体文化发展的两大因素是社会的流行趣味与先进的传媒技术.  相似文献   

18.
媒体文化研究纲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体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媒体表达方式为基本表征的粹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媒体文化具有逐新性、主流性、活跃性、综合性的特征。媒体文化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的全面扩张而不断膨胀,形成了一种突出的媒体话语系统,它对现代社会、现代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扩张成为媒体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势。但是,媒体文化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能存在失真和非道德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加强引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19.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在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尝试开设媒介素养公开课程。由于受到国外文化保护、超越保护主义和视觉文化不同思潮的影响,因此国内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国内大众对媒介传播的认识,进一步找到符合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发展的方法与途径。CRT模型把媒介传播的本质作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实施方法与手段,去分析和解构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从而使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施更符合国内课程的国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微博、SNS、视频分享网站等新媒体的发展突飞猛进,它们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创造了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新媒体”一直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的承接与更新是技术和社会双重驱动的结果.这种既分裂又融合的新媒体传播几乎重塑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重要领域:一方面,它导致了网络文化的变迁,受众集媒介生产者和接受者于一身,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参与新媒体,与互联网“对话”;人们的生活中,真实和虚拟、线下与线上逐渐融为一体;新媒体的传播使人们的文化实践“脱域”,同时也加强了本土化认同,全球本土化趋势越发明显.另一方面,它也创造了极大的商业价值,新媒体传播带来了新市场、新模式和新力量,为我们铸造了一片供更多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供用户自由选择的商业新天地,但新媒体经济繁荣的背后也隐藏了商家和新媒体自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