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从“在”和“从”的发展演变看词的兼类现象吴承玉汉语的词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实词虚化的现象。现代汉语里的许多介词都是从古代汉语里的动词发展演变虚化而来的。动词是实词,介词是虚词。汉语的动词在逐渐虚化为介词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的兼类现象。因此,我们在研...  相似文献   

2.
黔东苗语中的niangb和diot是最为常用的空间词之一,二者能对译成汉语中的"在"。Niangb在苗语中做空间动词,后接NPL,表达静态物位关系,niangb NPL结构一般前置于动词,与动词构成连动结构;Diot在表达空间范畴时,已基本虚化成介词,diot NPL结构一般后置于动词,与动词构成动补结构。在语法化路径中,niangb仅在语义上虚化成了存现动词,而句法上并未虚化;diot则实现了句法语义上的共同虚化,从放置义动词虚化为介词和"持续义"助词。二者在非空间轴上的语义延伸差异,是其空间位置关系认知图景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许多介词的产生,都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照"由"照射"义动词引申为"比照"义动词后,又进一步虚化为介词。介词"照"有作依据介词、时间介词、方向介词、对象介词、比较介词五种用法。"照"的依据介词用法、方向介词用法和比较介词用法来源于动词"照"的"比照"义,"照"的时间介词用法由依据介词"照"虚化而来,"照"的对象介词用法则来源于方向介词"照"的功能扩展。"照"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动因有语义层面的词义扩大及语义感染、句法层面的连动式结构、语用层面的口语交际及方言推动。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捉"处于"捉+O<,1>+V+O<,2>"及其变式结构中时,"捉+O<,1>"结构既可以理解为是后面动词的先行动作,也可以理解为是后面动词的伴随状态、方式或凭借."捉"的语义虚化,动词性特征逐渐消失,句子的表述重心后移,但还没有完全虚化为介词,处于一种由动词向介词过渡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语法化向来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问题,指的是实词虚化的过程,动词介词化便是其中的一种,"搁"字本义是动词,但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介词化的现象,本文试从句法位置、语境影响和类推三个方面分析"搁"字介词化现象,并将该现象在徐淮片区方言与在普通话中的不同进程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6.
“连”最初指古代人拉的车子,由此引申为“连属”,是为动词。唐宋时期,介词“连”具有“包括”、“包含”、“跟……一起”、“带着”等意义,动词性仍较强。从宋代起,“连”具有了表示强调的意思,演化为介词。介词“连”由具有“合、连及”义的动词“连”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7.
在上古汉语中,"所以"是一个介词结构,是由代词"所"加介词"以"组成,再与后面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来说明动词行为产生的原因.但其在后来虚化成一个因果连词.据此本文在语言历时比较的基础上对"所以"的语法化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介词"除了"的语法意义表示排除,它来源于魏晋时期的"动+结果"完成貌结构"除+了","除"是清除、去除义行为动词,"了"是完毕、结束义完成动词。"除了"的词汇化主要经历如下三种形态:"动+体标记"结构,多动词结构,状中式结构。介词"除了"(包括框式介词"除了……之外")萌芽于宋代,发展成熟于元明。"除了"的词汇化主要有两大动因:一是多动词句法环境,"除了"是在该句法环境的V1句法位置实现虚化的;一是隐喻认知机制,由清除、去除这一具体动作行为义投射为抽象的范围排除义。  相似文献   

9.
筠连话"走"不仅用作动词,还可以用作介词,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介词"从"和"在"。文章采用共时和历时,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梳理筠连话"走"的用法及其语法化过程,发现"走"的演化路径有两条:一是从实义动词到意义较虚的补语,二是从实义动词虚化为只起语法作用的介词。  相似文献   

10.
介词“关于”最早出现于宋代,首先是动词“关”和介词“于”词汇化为动词“关于”,然后失去独立作谓语的功能虚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中不常使用的介词"予"、"问",在石楼方言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及用法。"予"、"问"皆从动词虚化而来,并兼属动词。"予"与普通话的"给"类似,但二者并不等同,"给"的用法更为宽泛。"问"介引与事时,对其后的谓语动词有严格的语义制约。方言介词研究是方言语法研究的一大热点。研究方言中的介词,不仅可以揭示其自身的特点,还可以为其他方言、普通话、古代汉语等的研究提供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说“以”     
“以”是个极常用的文言词,它本义为动词,可引申为名词,假借为代词,虚化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其虚化的路径是;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又通“已”;“以”还有复合用法.  相似文献   

13.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介词都由古代的动词语法化而来,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及虚化过程的渐进性、复杂性,介词与动词一直存在着交叉、纠葛。词汇化是由短语到词的过程,而语法化则是词性由实到虚的过程,是一个词语的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对"根据"进行考察,并在跨语言的角度上进一步探讨"根据"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曰b”句式是“问”字虚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其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曰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15.
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认为,现代汉语的介词是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发展而来的,但古今介词还是有许多不同,在介词虚化的过程中,句法结构位置是诱发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基本前提,而要实现这种虚化还需要动词词义泛化以至弱化,虚化,虚化是一种过程,因而动介兼类和纠葛现象是难免的。  相似文献   

16.
1.构词成分“于”与介词“于” 1.1 “于”,在古汉语里除作动词外,主要充当介词,也用作助词。如: (1)昼尔于茅,宵尔索绚。(《诗经·幽风·七月》) (2)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经·周南·葛覃》)例(1)中的“于”是动词,例(2)中的两个“于”,分别为助词和介词。 现代汉语介词的来源不外两个途径:大多数是从古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少数直接继承古汉语中的介词,“于”便是其中之一。介词“于”有较强的文言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古汉语介词“于”发展到现代汉语,有的继续履行介词的职责,有的逐渐虚化而成为词缀。如:  相似文献   

17.
孙锡信先生认为直到南北朝时"到"仍只能作动词用,而<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9)却提出先秦已出现"到"作处所介词的用例.本文通过考察动词"到"虚化为介词的过 程,认为动词"到"大约在唐五代才基本虚化为引进处所关系的介词.  相似文献   

18.
“将”本为动词,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产生了介词、连词、助词等用法,语义、句法功能趋于复杂化。“将”作为并列连词是“将”作为伴随介词进一步虚化的结果。“将”的虚化路径与它作为动词的实词意义有密切关系。同一种意义的“将”发展出几个不同的语法成分,是语法化中的歧变原则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词义和功能的变化两方面入手追溯古代汉语动词"往"的历时演变,分析"往"由最初的"去"义动词逐步虚化为介词的过程。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延伸讨论现代汉语"往"的词类归属问题。一方面,"往"已成为虚词系统中相对稳固的成员,另一方面,"往"在一定环境下仍然保留动词的用法。现代汉语"往"虚化的进程并未到达终点,它仍然具有虚词和实词两重属性。  相似文献   

20.
<正> 引言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演变过程中,一部分动词的语法意义逐渐虚化,变为介词。那么介词有没有继续虚化的可能性,如果有,进一步虚化的结果是什么?本文以“于”为例,论证介词“于”和词缀“于”的关系,探讨其成因,以期更好地认识汉语词缀系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