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楚辞》注本,同时也是传世最早的章句体训诂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王逸《楚辞章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以助于我们对《楚辞》的解读及汉代训诂全貌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王逸《楚辞章句》和洪兴祖《楚辞补注》重言词注释内容和训诂体例的具体分析,从一个侧面研究和阐发了两者的训释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楚辞章句》十七卷,后汉王逸撰。本书对楚辞作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在诠释词义、阐说作品思想内容等诸方面,都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为后人所称道。它不仅是研究楚辞的重要文献,而且也是训诂学史上一部颇具特色的训诂著作。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省江陵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据范晔《后汉书·文苑传》所载,王逸大致曾于汉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举上计吏”,后拜校书郎,并参与东观校书事业。《楚辞章句》一书盖即完成于任校书郎期间。《楚辞章句》而外,其他著述《王逸集》二卷、录一卷,《正部论》八卷,并“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今俱不传。西汉末年,有“刘向典校经书”,把楚辞整理为十六卷。王逸即本此十六卷《楚辞》,“逸又自为一篇,并叙而注之”,成为今本所传十七卷《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4.
王逸的《楚辞章句》不仅是研究楚辞的重要文献,也是训诂学史上的一部颇具特色的训诂著作。它在继承《毛传》以来训诂传经,吸收“传注”体训诂的长处之基础上,又多有创获,形成其独具的品貌。  相似文献   

5.
王逸《楚辞章句》对《九章》作时的表述有两种:一是作于怀王时,一是作于顷襄时。全面分析王逸不同观点的形成原因及其真实倾向、更正学术史上对王逸所持观点的误解,即本文创作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楚辞·天问》“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今传《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作:“倏忽,电光也。言有雄虺,一身九头,速及电光,皆何所在乎?”今案:“倏忽”一词,古书多用,状急疾迅速之貌。而王逸注文“倏忽,电光”乃“倏忽,如电光”之脱文;脱而于义龃龉。但这一脱误的时间很早。唐柳宗元尝作《天对》有“倏忽之居,帝南北海”二句,自注云:“倏忽,在《庄子》甚明。王逸以为电,非也。”是柳氏所见《楚辞》王逸注已脱误。然而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引王逸注《楚辞》云:“倏忽,如电”;同卷又引作“倏忽,如电光也”(同条又引王逸注文“倏忽,急貌也”,系引王逸《招魂》“往来倏  相似文献   

7.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8.
赵逵夫同志的《屈氏先世与句禀王熊伯》一文(载于《文史》第二十五辑),是一篇在屈原研究上有重要突破的楚辞学论文,值得重视。关于屈氏之始,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说,是楚武王(前七四0一前六九0年在位)的一个名叫瑕的儿子,“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此后,历代楚辞注本和姓氏之书多因袭王逸之说,使“屈瑕是楚武王之  相似文献   

9.
胡刻本《文选》注是如今比较通行的一个《文选》注释的版本,其中大量引用了王逸注《楚辞》的资料,但今人少有研究。因此,本文对胡刻本《文选》注中所见的王逸注《楚辞》资料进行全面地整理,分析探究《文选》注在引王逸注《楚辞》的方式、表现出的倾向等,进而总结《文选》注所引的王逸注《楚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楚辞章句》的成书基础源于王逸对民间不成系统的《楚辞》研究的归纳与总结,以及对学术界口述和文字著述两方面研究成果的吸收。王逸在章句《楚辞》时虽摆脱不了汉儒说经习气,但却表现出努力挖掘《楚辞》中"言志抒情"的创作情感的章句思想和对《楚辞》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优游婉顺"的创作格调的激赏,而这两方面也成为了他独具一格的章句特色。  相似文献   

11.
“党人”一词在《离骚》中共出现三次,王逸《楚辞章句》对三处的训释互相矛盾,后世的楚辞学者对此各执一端,目前尚无定论,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予以合理解释,从而有利于读者对《离骚》文本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2.
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是一种较重要的《楚辞》古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说;“兴祖是编(指《楚辞补注》),列逸注(指王逸的《楚辞章句》)于前,而一一疏通证明补注于后,于逸注多所阐发,又皆以,补曰’二字别之,使与原文不乱,亦异乎明代诸人妄改古书,恣情损  相似文献   

13.
林云铭《楚辞灯》摆脱了章句训诂的传统研究套路,注重研究《楚辞》文学的总体特色;在义理疏正方面,不拘泥于字词训释,也能发微见著,别出心裁;史实考辨,以事理推证,知人论世,独有创见。  相似文献   

14.
王逸注《离骚》之“帝高阳之苗裔兮”云: (楚)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 汤先生《离骚今注》引此作“受屈为卿”(原注:“《章句》《补注》各本误作‘客卿’,此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注校改”)。屈先生《屈原氏族考》说此同,而谓朱熹驳王逸此说未为得,其云: 王逸《章句》中“受屈为卿”一句,世传诸本,“卿”上多一“客”字,“客”字乃是衍文,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之说,即无此字,是  相似文献   

15.
林维纯先生“今年于《楚辞章句》1-15卷的前序,最有可能出于西汉后期宗 室大臣刘向之手”的新说断然不能成立;《隋书.经籍志》集部《楚辞》类小序的“(王逸)并叙而注之”与《选集注.离骚经小序》此序及《九歌》《九章》等序并王逸所作”说毫无疑义,即《楚辞章句》19篇序全是王逸之所作。  相似文献   

16.
王逸《楚辞章句》是东汉时期重要的注释著作之一,其口语性强的特点对于我们研究东汉句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楚辞章句》串讲部分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期对东汉被动句发展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王德华先生的"《文选》尤刻李善注本保留了王逸《章句》八篇小序原貌"从尤刻本到补注本.其间必存在着一个增补问题"的新说不能成立;《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章句》小序均非原貌.而是节文:传世《楚辞补注》中的19篇小序均为王逸原序;所谓"增补".实出于失考与误会。至于这些序中的问题及其与注的矛盾.那是王逸之事。  相似文献   

18.
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流传至今最早章句体训诂著作之一,训诂体例和方法极具代表性。解释句意是《孟子章句》最重要的训诂内容。在释句时,根据文意的不同需要,赵岐综合运用了多种方法。文章探讨了《孟子章句》的释句方法,认为其释句方法可归纳为翻译和解说两大类,每类下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  相似文献   

19.
正"同姓无相去之义"是东汉王逸注《楚辞》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它被后世疏解《楚辞》者广泛征引、阐发,不少学者认为"同姓无相去"是一种礼法原则。宋以来,"同姓无相去之义"开始与屈原的死联系起来,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当为洪兴祖的"同姓无可去之义,有死而已。"~[1]然而"同姓无相去"最早即出现在王逸的《楚辞章句》中,况且他也没有明确表示这是条礼制原则。因此,笔者通过征引先秦同姓可去的史实、分析《楚辞》的文意、训诂"义"字等,以证"同姓无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训诂著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训诂专著,一为古籍诠释。训诂专著是按照词义的类别或部首的不同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如《尔雅》、孔鲋的《小尔雅》、刘熙的《释名》、张揖的《广雅》以及许慎的《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等。古籍诠释是就某一部古书而为之作注,又可分为个人注释和“博采各家,汇其指归”的集注。前者如毛亨的《毛诗诂训传》(下文简称《毛传》)、郑玄的《毛诗笺》、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等;后者如何晏的《论语集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郭庆藩的《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