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二次函数”单元教学中,利用同一情境引发问题进行“情境-问题”数学教学,学生在“疑-问-探-用”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能力.在初中进行“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把握尺度,给学生自由的思考空间;设置与显示生活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相似文献   

2.
数学情境是指用一定的数学信息,同时能使认识主体产生一定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的一系列材料或活动.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可以用“日食”的形成过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弄清数学概念;运用质疑探究,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通过小结,让学生认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2007年开始,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就开始了对“质疑·探究·构建·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围绕目标,认真开展研究,以“人的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生活——数学”、“数学——生活”观念.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时空中去体验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让学生在“质疑、探究、构建、拓展”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获得发展.通过不断地探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教材,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认识和思维等多方位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际上质疑就是实现这些目标和目的的主渠道.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质疑教学是新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解题是中学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解题在建立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形成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只会机械地模仿或者直接套用已知条件。而对陌生问题。缺乏灵活驾驭的应变能力,尤其对许多看起来无路可走、无法可施的隐蔽性问题,更是束手无策.如何走出困境。笔者就此问题从“找”和“造”两个方面谈一下从“无”到“有”的转化策略,希望对学生的解题有所启发、帮助.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作为数学欣赏,介绍尺规作图与几何三大难题、黄金分割、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等专题,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领略数学命题和数学方法的美学价值.”《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新增的“数学文化”专题中也提出了“黄金分割引出的数学问题”.笔者认为“黄金分割”这一题材是中学开展数学课题学习的良好素材,其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笔者对黄金分割及其有关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可以从“开放”中寓新,“玩”中创新,“实验”中求新.“质疑”中出新等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直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笔者就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质疑兴趣.首先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想问.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问.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相似文献   

11.
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超 《天津教育》2005,(2):48-49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同时倡导学生学习数学应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上述新课程所体现的重要理念中,都涉及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为儿童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也会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有的教师仅仅追求时尚.为了设计“引人人胜”的“问题情境”而绞尽脑汁,但结果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而且还要鼓励学生“敢问”,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发问,教学生“会问”。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尊重学生闪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兴趣。导学生转换角色,自觉提出问题。找准质疑端口,便于学生提出好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自主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自主质疑,是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多问”、“会问”.让他们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养成质疑的习惯。学会质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在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可以发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数学经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中也要关注学习困难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学生"数学现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的“数学现实”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并不仅仅指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生产生活实际,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可能产生许多问题.贯彻“数学现实原则”,就必须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疑问;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不断形成和完善整个数学结构.  相似文献   

16.
1 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好的体现,是近来数学教学探讨的热点之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的数学教学要“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而问题则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也是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那么将数学文化与课堂数学问题设计整合会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些什么呢?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如何感受数学文化的底蕴呢?下面就从杨辉三角与“纵横路线图”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谈起.  相似文献   

17.
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   总被引:29,自引:28,他引:29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现代数学观和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设置数学情境与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设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说”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一、激励学生敢于“说”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表现欲大大增强,思维活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愿意把自己想法告诉其他人。首先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放下架子,把…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学习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创造的基础;“质疑”就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要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习发掘数学问题,并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相似文献   

20.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质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出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