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和画属于艺术的两种不同样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里,中国古代诗歌与绘画在艺术探索的进程中,走上了相融与相通之路。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论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文章以苏轼的《枯木竹石图》为例,结合他的诗文创作与文论,管窥中国诗画间的"无形"之似:体现在豪放之气,抒情写意,比兴手法,天工与清新等方面的创作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
民族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西方绘画题材的文化差异中探讨了民族绘画题材的艺术魅力和其重要的美育价值,并且思索在新媒体环境下,民族绘画在高校如何与当代教育相融,从而得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词意趣无穷,真切如画。古典诗歌中色彩、留白、视角的选择与运用,使诗与画的意境有许多相通之处。在阅读鉴赏古典诗词时,交换诗歌同绘画两种艺术的体验和感受,从绘画艺术的角度着眼探索,能让我们从中领悟到更深长的意味和情境。  相似文献   

4.
<正>音乐融合式教学将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结合起来,运用语言、造型、表演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方式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爱好美,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升华。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文学表现的艺术形象是具体的,多含有联想的造型性。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的韵律节奏同舞蹈的形体动作是契合相融的,在艺术  相似文献   

5.
彝族人民创造了许多生动、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样式,毕摩绘画就是其中一种。本文拟从毕摩绘画的起源、毕摩的根本职能、毕摩绘画的内容、彝人原始宗教同外来宗教相通相融四个方面来理解毕摩绘画的宗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用好批评这?一教育方式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要使批评达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同学生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要求教师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吴霜 《文教资料》2011,(11):26-28
汪曾祺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新、健朗的叙事风格和美学追求,与中国绘画有相通之处,如含蓄留白的内容、散点透视的技法、诗画相融的韵味等。本文对汪曾祺作品的"中国画"特色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景交融,从生成机理方面来看,是因为人们较早就认识到大千世界中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着彼此相通的内在联系。又由于不同的的心情就有不同的外在对应和感性显现,不同的景色传递不同的情调心态,故可以将古代诗歌心物对应、情景相融的结构方式概括为如下三种基本类型:豪情壮景、柔情悲景、悠情清景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艺术的造型观念是意象的 ,是作者把现实的物体怎样转化为心中所要表达的 ,并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的一种艺术创造。意象审美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在进行审美时采用的方式就是意象的 ,而不是写实的。在中国传统中一直以来都是以意象审美对物进行观照的 ,意象审美牵涉的方面很广 ,绘画、诗歌、音乐、书法、建筑等都以意象审美为基础 ,各个领域在审美上又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对于绘画来说 ,书法与它的联系是最紧密的 ,书法线条的特殊性和更强调意象的审美含义 ,使绘画从书法中吸取了经验、技巧 ,在表达形式上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笔意 ,把要表达的物象的意境表达得更加突出。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造型法则———意象审美进行学习 ,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在继承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传统绘画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审美风尚.中国古代画论的生成主要有五种基本方式,即哲学衍生式、个人体悟式、理论派生式、现实激发式、借题发挥与不断深化式.这五种生成方式相互补充、融为一体,不断推动着绘画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杨泽平 《成才之路》2011,(13):70-71
儿童绘画与专业绘画从反映生活真实的艺术本质而言具有相通之处,但儿童绘画与专业绘画在技能技法上,有着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2.
论艾青早期诗歌中色彩与意象的绘画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艾青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还是一位有才华的画家。显然.留法三年从事绘画学习的经历对诗人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其间他不仅在绘画技巧上获得长足发展.而且在文学领域接触到了诸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两方诗歌流派。这一经历形成了艾青诗歌巾注重色彩渲染和注重意象表现的特点;这一点形成了艾青诗歌的独特艺术个性,在其早期创作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绘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方式,其美学渊源可以上溯至先秦,其中儒、道两家对绘画风格影响较为深远.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社会时期,审美方式随之变迁转移.文章拟通过对"神境"、"逸境"与"禅境"切点式的剖析,体悟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4.
王维山水田园诗独特的诗情画意历来被后人所激赏,如何创造这种诗情画意的审美艺术境界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大自然与人类情感有着本质相通处,只有当人类拥有真情时才能够进入情景交融境界。如果能以欣赏绘画的方式去感受身边发生的一切,再加上一定的艺术表达技巧,我们甚至能够把诗情画意推广至各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15.
在绘画艺术实践中,吴冠中先生始终坚定地求索东西相融、内外相养、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艺术境界。其艺术特征表现在他对于水墨与油彩的双向"出击",在具象与抽象间游走,真正实现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交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绘画美学在早期比较重视绘画本体表现语言的客观性标准。宋代,文人阶层势力膨胀,开始影响文学以外艺术门类的美学标准,文人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在文学、诗歌的美学理想和标准,另一方面也将文人文艺美学标准逐渐应用于绘画领域,文人的诗歌美学与绘画原有的客观性美学标准冲突起来。文人利用自身在话语权上的优势地位,极力宣扬文人理想的绘画新美学,并逐步排斥客观性绘画美学标准,最终在美学标准上和绘画实践中都使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这个过程就是文人诗歌美学对绘画美学的文人化改造。  相似文献   

17.
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用好批评这一教育方式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要使批评达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同学生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要求教师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水彩画是西方绘画体系三大画种之一。水彩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一方面它秉承了西方绘画的特点,擅长形色的表现,另一方面它又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兼具神、形、气、韵,书写挥洒,创意自如。本文着重就水彩画的发展与创新问题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神韵说"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格式塔质"是西方20世纪初影响一时的格式塔心理学在艺术上的运用,二者在强调艺术的整体观照、主客观相融、直觉等审美表现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然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社会历史文化与作家创作个性等方面有着差异。"神韵说"与"格式塔质"的异同折射出中西文化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的对于生命本身与艺术关系看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通过感受和体验不同艺术的形式美,发现了艺术具有“相通性”这一规律,尝试用绘画语言表现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从美术的角度认识音乐艺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抽象绘画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