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有许多关于审美风格的论述,其中不仅有对于诗人不同风格类型及其优劣比较的论述,也有对于这些审美风格形成因素的探究。这些论述在总结古典诗歌风格的基础上,重新划分了审美风格种类,并进一步探讨了诗歌审美风格形成之原因,对于诗歌理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五四诗歌清新自然的审美风格进行了大胆的反叛,追求朦胧含蓄的审美风格。象征主义诗歌所追求的主客体的契合无间、含蓄朦胧的审美境界及非理性的神秘色彩是三位一体的,这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形成一种迷离隐约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渗透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感的物象,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有时取决于他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清朝乾隆时期著名诗人黄仲则,其诗风深挚弯曲、郁愤淋漓,诗中频繁运用了一些独特的审美意象,主要有秋虫与鹤、星与月、鱼龙与病马、秋风、烟露、蓬絮等,其诗歌中的这些意象既象征着他独特的人格和心态,又体现着他的审美意趣与诗歌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美学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郭沫若形成了他诗歌形式论、审美目的论以及审美风格论等美学思想,从而建构起了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李白尚"清"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白有着尚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这表现在他一系列以“清”为主要审美尺度的审美活动中;这些审美活动有以清论人、以清论物、以清论文艺等。李白以清为美的审美意识与尚“清”的审美理想对其诗歌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歌意境空间张力美是创作主体的心理张力与客体的具象张力相交融而形成的。本文由此出发,以诗歌意境的审美体验为视点,论述和归纳出古典诗歌意境空间张力美的五种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力度感、距离感、阔大感、流动感和立体感。这些意见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意义上,为我们对古典诗歌进行审美观照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唐寅由于人生遭际而形成的处世哲学、人生态度、诗歌风格,在他所创作的题画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其题画诗所表现出璀璨美、意趣关、新奇美和悲剧美等多重审美意蕴,体现了唐寅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比较诗学入手,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的英译在题材、风格、格律、句法、审美等方面对意象主义诗歌产生的影响,从而论证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晚唐诗境与词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时代风气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变化等原因,晚唐诗歌表现出三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深情与苦调,即浓厚的感伤情绪与悲剧意识;二是艳体与曲笔,即以秾艳之辞写儿女之情,在很多场合下又借儿女之情以寄托身世之感;三是细意与静境,即描写对象细小,艺术构思细密,而境界趋于静谧深邃。晚唐诗歌的这些特色对于处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词的特殊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史上,李金发最早带来了西方象征派诗歌的风格,对于李金发诗歌的象征色彩已经有不少论者论及,本文重点论述李金发诗歌对白话的诗学实践,对二十世纪文学汉语的建设性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初中语文教学中涉及到许多诗歌,诗歌本身强大的情感渲染力和审美意蕴,对于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成熟以及高雅的审美意趣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对古代和现代诗歌的讲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起诗歌的情怀,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诗歌本身意义的理解和提高语文课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并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诗歌的情怀是一种使人在他人营造的情境中去感  相似文献   

12.
刘春的诗歌风格一直处于变动的、多样化的样态,既富于诗意,又泛溢着哲思,诗中有思,思中有诗,诗与思完美结合,互动互补,以诗与思的多维建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歌精神和审美风范,构造了一条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道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论述了余光中诗歌风格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具体作品,从余诗意象的捕捉、感情的表达及语言特色方面阐述了余光中诗歌中西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廖琳 《广西教育》2010,(30):112-114
从舞规、动律特征、舞姿造型特点、音乐特点四个方面论述师公舞的风格特点以及与这些风格形成有关的环境、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感手法在李贺诗歌中的表现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手法 ,在李贺诗歌中的运用 ,其数量之多 ,运用之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是最为突出的。客观物象在李贺的笔下往往不是按其自然的本性和方式存在。而是经过位移和变形 ,再依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重新组合在一起 ,使他的诗歌更加富有个性。在这种切割组接中 ,通感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是李贺诗歌风格形成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色彩、形体和构图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绘画美,同时也探讨了诗画融和以及审美风格递嬗的历史流程。  相似文献   

17.
诗与禅本属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与意识形态,诗属文学,禅归宗教,归趣不同,但二者却有着不解之缘.禅对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宋诗歌的影响不容忽视.经禅风熏染,唐宋诗歌美学出现了新的境界,意境论和感兴论得到发展.濡禅的唐宋诗人形成的特定的审美心态蕴含着禅学思想的精粹,流露、浸透于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使得唐宋诗歌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更开启了新的审美规范和审美境界.唐宋诗歌也因之具有了浓郁的"禅"的审美倾向,形成特有的风格韵味.  相似文献   

18.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赞美了大堰河的美好品质,倾诉了大堰的悲惨命运。在诗歌艺术上表达了艾青诗歌独特的审美风格,并且运用排比来抒情,达到了叙事和抒情的完美融合,体现了艾青对于散文美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9.
刘丽娜 《辅导员》2012,(33):53-54
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是一项快乐又严肃的学习活动。诗歌鉴赏的内容很宽泛,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来说,主要应对每首诗歌作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一、了解作家风格作家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在特定时代中,有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品格,表现在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家风格。不同时代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就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作家,风格也不一样,因为他们各自生活的经历,个性特  相似文献   

20.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用精美的四言诗形式集中论述诗歌风格问题,在司空图看来,创造一种麻歌境界的关键不在于诗人对写诗的具体技巧如何孜孜以求,苦心孤诣,而在于诗人是否具有一种虚静恬淡,超尘拔俗的精神品格,在于诗人同自然造化的契合程度,文学的境界是强求不得的,它是诗人的内心境界与气质风格自然而然的表现。司空图在论述诗歌的风格时,描绘种种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优美意境,以这些极具流动感和立体感的画面来暗示他对于各种诗歌的深刻理解与细腻感受,使文学批评具备了不断自我更新的长久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