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这一重要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群众观:即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邓小平新时期群众观的时代特色,为人民谋利益是邓小平新时期群众观的本质特征,人民满意不满意是邓小平新时期群众观的实践标准。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意愿和创造;密切联系群众;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群众观,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群众观可以概括为“三论”。 一、群众首创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列宁说:“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毛泽东同志也曾精辟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动力,阐释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形成了丰富的党群关系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和政权的权力理论及思想。立足现实,文章从加强思想教育、建立完善践行马克思群众观制度机制、创新践行马克思群众观方式方法三个方面创新运用马克思群众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动力。阐释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形成了丰富的党群关系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和政权的权力理论及思想。立足现实,文章从加强思想教育、建立完善践行马克思群众观制度机制、创新践行马克思群众观方式方法三个方面创新运用马克思群众观。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群众观包含丰富的内容。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思想,是邓小平群众观的根本内容;人民群众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的思想,是邓小平群众观的重要内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是邓小平群众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人民谋求解放和幸福。在总结革命、建设与改革伟大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方面提出了党是人民群众的工具、领导就是服务、掌权为民、人民共同富裕、尊重群众创造精神等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坚持群众观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统一、群众观与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统一、群众观与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的统一、群众观与群众价值评价标准的统一,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邓小平的群众观对于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毛泽东根据这一经典理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发展出群众路线,作为基本理论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通过阐述毛泽东群众观的内容,比较群众论与民本论的异同,探讨在新时期如何继续发展毛泽东群众理论,以期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思维空间和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群众观的内涵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位,视人民群众利益为至高至上,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的主体,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邓小平的群众观扬弃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继承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以及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包含了丰富的基本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受益者;人民群众具有首创精神;人民群众力量无限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给高校辅导员工作以巨大的启示,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确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广泛凝聚人民共识和民族力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有重大而深远意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质是浓缩了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变迁的客观规律,确证并倡扬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我们党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利益的政治工具,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功能,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要求落到实处;党员干部应该进一步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和创建新的实践路径和工作方法,积极而又深入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实际利益。  相似文献   

12.
<正> 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党的生命线。在邓小平同志丰富的理论著述中,党群关系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群众观,对于稳定政局,加强党的建设、完成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地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的理论内涵。 关于执政党的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理论说明。邓小平同志从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主客观条件出发,联系执政党党风建设的现状、特点和任务,全面、科学地揭示了执政党群众观的理论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的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新时期的新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也是胡锦涛群众观的重要内涵之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胡锦涛群众观与社会主义权力观、情意观、利益观的有机统一;胡锦涛所提出的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的论断,既继承了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更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一切共产党人建党执政的首要观点。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江泽民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出了新表述。主要表现在:党要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以人民群众为本,抛弃一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习气;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新论断,发展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今天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在几十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活动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观,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更对如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深刻而详细的论述.邓小平对于群众路线的理解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他的群众观,即认为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要依靠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另一方面是党的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重温邓小平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历史观王家云邓小平在构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中,视历史为“财富”和“动力”,强调研究历史的意义,并主张全面地、发展地研究历史,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和领袖关系,形成鲜明丰富的历史观,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实践上促进了社会主义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科学理论和党制定方针政策的基础、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等三方面,概述了邓小平的群众观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是对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发展和创新。邓小平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人民民主论等方面。这种民本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实现了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超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当代中国合乎逻辑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不仅是对党建理论的新发展,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在生产力理论和文化理论上,对生产力和文化进行了新的划分和归结;在群众史观上,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地位进行了新的提升;在人学史观和社会史观上,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加强民主建设的强调,以及习近平在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都深刻地体现着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对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晚年书信中提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意志合力"思想,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