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偏高,炎热的气候使人们需要以静制动,求得清凉。印度人民又是个长于沉思、富于遐想、善于辩论的民族。自然的和人文的条件,推动了印度人创造出许多种宗教,宗教成为印度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禅在印度诸宗教中得到广泛流传,是印度人宗教生活的重要特征。印度佛教也十分重视禅修,认为禅修是进入涅的“城门”。在佛教的全部修持中,禅是极为重要和极富特色的一环,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禅”是梵语Dhyāna音译“禅那”的略称,汉译是思维修、静虑、摄念,即冥想的意思。用现代话简要地说,禅就是集中精神和平衡心理的方式方…  相似文献   

2.
印度吠檀多哲学与中国佛道思想的交流黄心川印度教大概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先后在新疆地区和大陆本土建立寺庙,进行宗教活动,印度教的正统派哲学——“六派哲学”也随之传入我国,特别是作为印度教理论基础的吠檀多哲学在我国有一定影响。我国古代翻译过不少印度婆罗门...  相似文献   

3.
尼玛 《职业圈》2008,(26):233-234
“羌姆”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密宗仪轨和艺术形式,是藏区苯教祭祀巫舞、藏族民间舞蹈和印度金刚舞结合而成生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文章探讨了藏传佛教羌姆的起源及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梵”,人们自然会想到佛教和印度。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经又是用印度古梵文写成的,因此,人们往往把与佛有关的和与印度有关的一些东西,与“梵”字结合在一块。比如:佛教的音乐被称为梵乐但“梵”并不只是佛教的代名词,它只不过与佛教有关罢了。实际上,“梵”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印度教的核心。按照古代印度思想家的观点;“梵(Brahman)是事物的灵魂,是无限的、是超越概念和想象  相似文献   

5.
塔尔寺三绝     
塔尔寺在青海省湟中县境内,距省会西宁26公里。藏语“塔尔”意为“十万大佛”。几个世纪以来,塔尔寺的僧侣们不仅潜心佛学,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壁画、堆绣和酥油花就被人们誉为“塔尔寺三绝”。壁画是用酥油拌合颜料绘制的。主要是反映宗教生活场景和佛教故事,大多绘在布幔上,也直接绘于寺  相似文献   

6.
盛京在作为清王朝陪都时期,政治崇高地位并没有随着清统治者的入关而消失,与此相应形成的独有的特殊文化现象,从古至今被人们所关注。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陪都教育的建立、独特的宗教及宫阙典籍的“双套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先生在考察了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几大人类古文明发祥地之后,十分忧伤地慨叹:人类几大文明发祥地都已衰落无一例外。衰落有诸多原因,但危害最大的是军事远征和宗教战争。军事远征胜利的一方总是要对战败的一方实行文化奴役,这对被奴役的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摧残,有埃及、耶路撒冷、巴比伦、伊朗、印度的废墟为证。宗教战争是一种精神的扫荡,专选别人的文明动刀。宗教战争和宗教征服来回穿梭,屠夫比武.漫漫沙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实在与宗教创立者的慈善原则完全背道而驰。最后,秋雨先生将中华文明和域外文明作了一个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的君王都以自己为天下的中心,所以都不喜欢远征别国,因而中华文明从根子上主张和平自守。你看在中国商代、埃及已经远征了西亚:孔子时代,波斯远征了巴比伦,又远征了埃及;到了屈原时代,希腊的亚历山大还在远征埃及和巴比伦,而且波斯和希腊,都已抵达印度。那时中国也打,但大多只是内部纷争,与人家一比简直是彻底的本  相似文献   

8.
《旅游世界》2014,(11):42-45
不知不觉从印度回来一个月了,这些天都感觉灵魂还在漫游中,只不过,作为走过南闯过北的大叔一枚,本人对于印度男人的很多奇葩习惯,还是一看震惊,二看新奇,三看依然不适应,至今仍“触目惊心”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9.
佛教是一种宗教,同时也是一种哲学;中国佛教如华严宗、禅宗是一种宗教,同时也是一种极高的哲学。中国佛教的华严宗讨论了许多哲学问题,我认为这些哲学问题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如大家经常讲到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对宋明理学的影响;而且它所讨论的某些哲学问题,如果我们顺着它的思路深入地发挖下去,仍然会丰富和发展我们今日的哲学研究。在这里,我们不可能全面解剖华严宗所包含的全部哲学问题的意义,但可以讨论若干有典型意义的华严思想。我认为,华严的“十玄门”最有哲学意义,当然这并不排斥其他思想如华严的“判教”理论,“四法界”和“六相圆融”等等的哲学意义 (一) 为了说明“十玄门”的特殊意义,我想先来简单地讨论华严“判教”理论。虽然“判教”理论不始于华严,早于华严的天台已有“判教”理论;而且也不始于中国,印度佛教已有大小乘之分,《解深密经》立“三时义”,以小乘、般若、唯识为佛教之三阶段等等,但我们如果从一个系统论的观点看,华严的“判教”或更为严整,它表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所谓“判教”,是佛教各宗派为调和佛教内部不同的说法,树立本派的正统地位和权威,对先后所出  相似文献   

10.
“绕三灵”是白族特有的民间节日,节目期间有许多宗教和娱乐的活动。这些活动与相关神话传说、风俗和信仰仪式等,构成了白族文化的一个特殊子系统。通过这个节日文化系统,白族人民巧妙地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在对节日来源与性质的神圣叙事中,王权与民俗、白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也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作为一种节日文化,“绕三灵”集中体现了白族人民高超的文化创造力和巧妙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佛教的文化特征与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形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影响及世界。但中国佛教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或形象外观方面,都与印度佛教有较大区别。印度佛教由原始的小乘教,中经分化后的部派教阶段,然后发展形成为大乘教.在大乘佛教内部,又分为中观派“空宗”与瑜伽行派“有宗”两大派别,它们分别凝聚着印度古代文化的智慧,达到了印度佛教思想发展的顶峰。但是,当这两家佛教思想先后经由姚秦罗什大师及唐代玄奘法师分别翻译介绍到中国,并相应创建形成“三论宗”与“唯识宗”这两大中国佛教教派时,却未产生大的影响,也未获得如印度那样有着较长时间的独立发展。反而倒是那些在印度影响不大的佛教经典,诸如《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却甚受欢迎,而且,以其为据所相应建立的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佛教宗派,均有着大的发展,其流传影响也甚为久远.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网络是继海洋、太空、极地之外的第四大“全球公地”。各国角逐“新边疆”主导权与规则制定权的斗争相当激烈。约瑟夫·奈认为,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主权国家创造了新的权力边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成熟的机遇。印度在这方面有很多亮点,比如,越来越多的印度面孔出现在硅谷及各种产品发布会上,印度发达的软件业经常被当作案例大书特书,等等。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之一。其中,宗教文化对于洞察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 更有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文化传统现象中,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悠久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宗教不仅与人类文化在同时期形成,也是人类文化早期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更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在某些特定时期或特殊的文化领域里,宗教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它直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例如,宗教文化对古代音乐艺术、建筑美术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中外许多建筑艺术的典范,是在宗教的殿堂里  相似文献   

14.
外刊概览     
印度不会因核合作听命于美国 战略上遏制中国崛起是美国在核问题上与印度达成协议的根本原因。美方克服了重重困难.让双方最终达成的协议,是美印关系60年来最重大的一次行动。印度国家安全顾问说,这是“双边关系发生转变的试金石”。美印一度疏远的关系正在升温,虽然印度曾在冷战期间倒向苏联,但它现在正与美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5.
去年5月14日,达赖公然在国外擅自宣布所谓“班禅转世灵童”,企图干扰班禅转世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寻访认定班禅转世灵童的过程中,达赖等人违背班禅大师的本愿,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破坏宗教仪轨,不顾历史定制,充分暴露了他们欺骗宗教、搞乱西藏的丑恶面目。一、达赖擅自认定“班禅转世灵童”,破坏了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在十世班禅大师转世问题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转世工作必须遵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尊重班禅大师的遗愿,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1989年1月30日,第十世班禅大师圆寂第三天,国务院就作出了《关于第十世班禅大师治丧和转世问题的决定》,确定了转世工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宗教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作家笔下的故事大都取材宗教或以宗教为背景。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虽然不是宗教题材,但通过描写生活在宗教统治下的社会里,女主人公海斯特对自身“罪恶”的救赎,对人性善与恶的思考,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一、研究综述近年来印度主流媒体涉华报道量不断攀升,国内众多学者对印度媒体的研究也随之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在知网上以“印度媒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得到200余篇研究文章,主题集中在“中国形象”“一带一路”“媒体发展”和“中印关系”等方面,而聚焦印媒对中印双边外交事件报道的研究文献还较少。在推进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过程中,领导人会晤和战略沟通起到把舵定向的重要作用,是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事件节点。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各种场合下已有过十余次会面,2018年4月武汉举行的中印领导人首次非正式会晤,更是开创了两国领导人交往的新模式。而印媒相关报道直接影响印度民众的对华情感乃至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因此,当前围绕印度主流媒体对于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报道开展深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华文化印象调查",在世界12种主要文化中,印度民众最喜欢中华文化。他们认为中华文化有价值、创新性、有活力,灿烂、具吸引力,但2011年后,受美国文化的挑战,印度民众喜爱中华文化的程度已有明显的衰退。印度民众虽然认同中国古代圣人及其提倡的传统价值观,以及当代政治人物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但他们笃信印度本土宗教,难以利用价值观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他们对中国制造的某些产品评价很高,但目前接触到的几率比较低,通过中国品牌制造的优良产品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或许是更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一 佛教是传统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公元前3世纪时开始由印度向外传播,约在1世纪左右向北经由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复由中国再传入韩国、日本、越南等国。 韩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在两国人民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宗教文化是两国传统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佛教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当有人将中国你为“世界加工厂”时,印度把自己变成了“世界的办公室”,当今天的中国要做科技大国时,印度年轻一代的梦想是要把自己的国家变成世界的“大脑”。如何看待身边这个伙伴,如何看待印度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位置,如何理解这个充满活力,同时又充满“矛盾”的国家,中印两国叉将如何寻找未来的交会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昕、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薛克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