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后期,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按哈贝马斯的话说,交往理性就是要让理性由"以主体为中心"转变为"以主体间性为中心",最终实现理性的交往化.  相似文献   

2.
“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值得“普遍模仿”的“黄金法则”。但是在国际传播领域,“交往理性”始终面临着困境。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交往理性”受到非理性主义、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阻碍。非理性主义削弱了交往行为理论的“理性”根基;民族主义以反启蒙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特征破坏了“理性”和“平等”的前提;现实主义则以权力斗争为核心、以“泛安全化”为表现,破坏了“话语规范性”和“主体真诚性”。三者交织于国际舆论场中,对国际社会的“公共领域”造成了难以逆转的伤害,导致了“交往理性”的困扰。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从黑格尔早期的耶拿哲学中对劳动与相互作用的规定性出发,将劳动与工具理性相对应,把价值理性归于交往活动,撇开劳动而仅用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交往去建构主体间性,追寻扬弃物化,趋向人类解放目标的途径。但是,哈贝马斯"遗忘"了正是黑格尔在其成熟时期的思想中,把劳动视为目的在自身中的彰显人类自由的活动,由此提出了以辩证否定性为核心内容的劳动观,建构起表达理性自由的恢宏的哲学体系。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劳动观,将人类的自由解放建立在自由劳动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大观周刊》2010,(37):40-40,26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理性是其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之所在。在批判继承前人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传统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为切入点,以社会合理化实现为哥标,围绕交往行为展开了系统阐述。尽管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但其也有很多合理之处,能给予现实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冯娟 《新闻前哨》2010,(12):48-50
本文从哲学角度审视了广告理性观念的变迁,提出广告的新理性观念应该建立在充分重视消费者主体性的基础上。在传统的广告理性观念中,广告始终禁锢在“目的一手段”的框架之中,作为一种单向传播的劝服手段,带有浓烈的工具理性色彩。然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为重新认识广告理性提供了崭新的角度,消费者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肯定,消费者需要广告.理性的广告应该是建立和维持企业以及消费者两大主体之间平等对话的一种中介。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主要是指主体间通过语言的沟通和交流,求得相互理解、共同合作的行为。其交往行为理论把语言作为达到理解和共识的中介,通过重新界定理性,将交往理性从理论层面扩展到实践层面,认为交往主体间交往需要普遍认同和遵循的规范,同时,实现交往合理性还需要交往主体选择合适的语言、开展有效的对话活动。本文即是在交往行为理论的观照下对微博中的公共话语传播特征进行的试探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人类行动中的交往作用,将“交往行动”定义为“通向理解的交往”,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交往理性.哈贝马斯主张跳出主体一客体二分法的传统意识哲学范式,引入语言范式的交往理性,旨在将现代文明引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因此,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指“至少两个主体之间以生活世界为背景、以语言为媒介、以理解、行动合作化和个人社会化为目的的社会行动”①.作为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公民记者是指草根的、自发的、独立的、非职业性的公民新闻报道者.对公民记者而言,生活世界是其采集公民新闻的来源,语言是其发布公民新闻的工具,公民新闻是其的一种社会行为.因此,本文拟从交往行动理论的生活世界、语言有效性要求、社会行为三个方面,审视公民记者虚拟空间的行为规则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曦  曾一果 《编辑之友》2021,(11):22-27
文章基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探究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主体间性背后的欲望结构,以及"他者欲望"如何在交往理性中发挥多重作用,以期对理性认同的深层运作机制有新的认识,为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意义符号的缝合提供新的视角.研究表明,在跨文化交往中,作为主体欲望根源的匮乏导致与"大他者"的象征性认同存在缺失,但这一深层欲望同样推动着主体持续地追寻认同他者的欲望以及被他者认同的欲望,借助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交往理性完善自我建构.此外,由于主体在他者的位置欲望,欲望对象的重合会引发矛盾冲突,这是交往理性需要应对的难题,但同时也为缝合点的意义整合创造更多契机.  相似文献   

9.
杨博雅 《东南传播》2011,(3):111-112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逻辑起点,分析了中国目前电视谈话节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缺乏人文关怀、盲目逐利影响节目品质、没有形成理想的言谈情境。从而指出只有在谈话节目中重建交往理性,恢复生活世界的合理化,才能使谈话节目的质量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陈昱瑜 《东南传播》2023,(12):30-31
涉台专题片作为表现力丰富的媒体产品,越来越受到两岸民众的喜欢。本文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下,打破涉台专题传统“主客体”叙事模式,探讨“媒体—主体”“台胞—主体”的叙事模式在涉台专题制作中的运用成效,为涉台专题制作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华金香 《传媒》2018,(3):90-93
公共传播背景下,探讨传播中"传""受"关系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哲学范式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双方可理解为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关系.哈贝马斯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颇具代表性,公共传播视角下对其理论价值的探索,有助于厘清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指导现实的传播实践."主体间性"理论与"公共领域"理论、"理想传播情境"理论以及"交往有效性"理论等密切相关,在"主体间性"的传播关系下建构的传播行为能够打破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建立起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有助于信息双向、对称、平衡地传播和交往理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廖芷蘅  黎书 《传媒》2021,(3):91-93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兼具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互相理解是交往行动的核心.其实,生态问题之所以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闻媒体的生态议题报道使公众卷入媒介的叙事场域之中,从而强化了媒介与社会的"交往"过程.本文认为,在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生态议题的建构启发公众的环保认知,生态议题的设置促进社会良性互动,生态议题的凸显实现自我协调发展.我们只有从学理上深刻认识这一交往过程,才能更好地借助媒介议题去应对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试图通过追溯以往的理想时代,激活当代的公共领域,并通过对话语的规范和交往条件的限制实现政治领域的交往理性从而应对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以便为当今日渐干涸的民主精神找到活水之源。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2,(1)
在混合现实(MR)中交往的人,因面对多重的感知、身份、行动和交往律而具有复杂的分身性;这种分身性,形成了数字交往与认知哲学的思想对话。1.数字传播建构了主体-介体融合的传播人,而虚拟交往则定义了人-物-实践融合的交往人,这是虚拟交往时代的认识论基础。2.在跨体系、变维、多分身的生存模式(MDSs)中,交往人的属性不止是技术具身:他有自我想象、又虚实相间,且其身份之间是可联结、可接替的。此即数字交往的分身性。3.分身性的认识论意义在于:交往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与多、虚拟与现实、先验与后验的统一,也因此成为一种调谐与演化的生成。4.分身认知试图丰富演化主义的元认知,为数字交往提供更具解释力的后现象学结论。  相似文献   

15.
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大学图书馆交往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图书馆交往服务是基于图书馆2.0的、面向未来的全新读者服务理念与方式的建构。它明确了图书馆员和读者均为交往的主体,强调了主体之间交往的交互性和互惠性,突出了交往行为的常规化与生活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媒介嵌入人类社会交往,人类社会经历了无中介的面对面现实交往和中介化的虚拟交往两个阶段,正在迎来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云交往”即数字交往。元宇宙作为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主导媒介形态正处于不断生成当中。与以往媒介不同,它允许人类通过各种终端“进入”其中进行体验与行动,是一种“体验性”的媒介;它突破了将媒介视为信息传播载体和工具的传统观念,在生存层面构成人类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一种“生存性”的媒介。元宇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推动了社会的深度媒介化,为未来人类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全新可能。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会实现人类社会交往时空和交往主体的拓展,实现交往场景的再造和交往体验的复归,最终构建“高流动性”的社会交往生态。  相似文献   

17.
庞旭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99-201
本文通过对新浪微博加V名人探讨“方韩之争”的微博进行内容分析,考察当今网络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状况.本文作者发现: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强调的理性交往与批判,包括公共性等特征,均面临严峻挑战.网络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8.
胡晓  薛岳 《新闻世界》2012,(8):123-124
近年来,微博这一新型社交网络平台,凭借自身的集聚性、交互性、裂变性、圈群化的传播特征,再加上相对自由多元的言论、个性化的定制内容、多媒体融合等内容特征,让人们看到了“新型公共领域”的曙光。微博所提供的多元话语平台、“理性交往模式”的试验场以及围观对“潜在民主”的实现,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参照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的四种行为模式,以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为交往实例,探析制约人际传播的若干因素,着重分析目的行为模式、规范行为模式,以及基于二者的戏剧行为模式对交往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