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试论王岱舆对"对问"体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岱舆在其著作《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和《希真正答》中大量地运用了对问体,在伊斯兰教和各宗教之间展开广泛而且互动的对话。通过与诸教之间的问答,王岱舆阐述了伊斯兰教哲理,让教内人的信仰更真诚,让教外人较少误解。王岱舆运用对问体的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金天柱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汪汉利 《华章》2007,(8):79
曾艳兵先生的新著<西方后现代文学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讨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专著.以往的"后现代"著作几乎全是思潮研究,没有把重心放在文学上.曾著与其他"后现代"著作的显著不同,还在于其切入选题的"新"、资料安排的"实"和行文分析的"细"等方面.曾著对西方后现代文学进行全面的透视和盘点,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3.
"地上"文学与"地下"文学在文革文学语境下,表现出不同倾向和各自的文学特征.这两类作品在"色调"、"文革"表述、"无我与有我"等三方面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的是两个相互承接的角度:第一,"底层文学"的合法性.和"否认'底层问题'文学的虚构和美学化"的观点相比,那些关于"底层问题具有文学表述必要性"的论述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论述包括底层的自我表述缺乏历史理性的总体观念、雅俗问题、文学必要的社会效用等等.第二,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规定背后具有深刻的话语意图,人们要从中寻求风格的历史延续性,但"现实主义"到底是人们对"底层文学" 风格的总结还是一种必要的"建构"?文学的题材和文学的社会功能能否规定文学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作为建安文学的俊杰曹丕有着开创性的功绩与深远的影响。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批评的著作,开创了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河。论文中所表述的文学观点涵盖了文学批评态度、文体之辨:"四科八体"说、"文气"说、文学的价值和地位等,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一、"文章"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先秦时期,人们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汉朝时把文学作品和学术性著作界分为两种文体;到南北朝便有了文笔之分.其时所说的"文"相当于现在的文学,"笔"即我们所说的文章.文学与文章从形式到内容的分野,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应用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在史学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白寿彝先生强调历史文学的文字表述,重视传统史学著作中对语言和战争中的描写;对历史文学语言的文字描写烦简问题、对历史著作中以文见史的问题等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对历史著作的通俗化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意见。白寿彝先生对于历史文学的观点于当代历史学界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文化取向。由于民族学与民族文学的比照关系,民族志、民族文化、文化自觉等已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的关键词。其中,民族志成为众多研究者审视民族文学中的文化内容的重要基点。民族志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基本表述范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通过对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长期观察,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等著作中确立了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原则和民族志的经典表述范式。马氏的民族志表述范式追求纯正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也是当下"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关键词.多数"乡下人进城"的苦难书写如实展现了城乡关系紧张、观念对抗的现状,自有其文学承担.而以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池莉<托尔斯泰围巾>为代表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则注重心灵书写,以另一种视角和姿态来表述他们眼中的"乡下人",在人物形象和城乡关系上都开辟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另一个向度,丰富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孝道思想是王岱舆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明清回族“以儒诠经”的第一人,王岱舆的孝道思想体现了兼收并蓄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特点。文章对王岱舆孝道思想进行阐述,揭示王岱舆孝道思想的二重性,并以此管窥王岱舆“以儒诠经”为伊儒两种文化交流与对话做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