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敦煌地藏图像和“地藏十王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壁画、绢画中绘制了大量的地藏菩萨图像和以地藏菩萨为主体的“地藏十王厅”变相。三十年代,日本松本荣一先生在其《敦煌画的研究》一书中,论述了敦煌的地藏菩萨图像,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斯坦因、伯希和掠去的部分绢画,利用敦煌壁画中的资料甚少,同时在绢画的搜集方面也有较大的遗漏,因而有缺乏全面之憾,所论述的主题是以“被帽地  相似文献   

2.
九华山金地藏信仰中,费冠卿所说"经云:菩萨钩锁、百骸呜矣"其实有着深厚的经典依据,但长期以来未深入探考。实际上佛典中对从凡夫到至诸象狮及十住菩萨与佛的骨骸结构与力量大小有一套说法,亦说骨骸声鸣能反映其五趣六道所在。这些经典说法对灵验故事僧俗传记都产生了影响,在金地藏信仰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易学自然观对佛学思维的影响是深远和本质性的,易学的本质就是阴阳,一阴一阳可谓道矣。易学天道自然观直接形成了佛学思维模式的支撑框架。《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涉及的因修行积善而可得的"二十八种利益"之内在逻辑链条就是以本心阴阳结构在修行积善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流变而展开的。通过"二十八种利益"的逻辑展示,说明了佛学借地藏菩萨之名来阐释的是一种自然法则,而这种自然法则本身实质上就是易学自然观思想,亦即可说地藏之神力就是易学自然观的无尽畅演和大化流行。  相似文献   

4.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文章通过对金地藏的身世、名号和地藏在九华山的行迹及相关传说辨析,厘清了长期以来关于金地藏的种种误读,考证出金地藏为新罗国的贵族子弟,地藏为其法号,乔觉为其谥号,展现了地藏信仰在九华山传播过程和地藏道场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绢本设色,高63.7cm,宽17cm。英国博物馆藏。这件作品最初是作为像幡使用的。旁有题记:"南无大圣地藏菩萨"。地藏的信仰在唐代十分流行,与别的菩萨像不同,地藏的形象是僧人装束,身披田相袈裟,右手持净瓶。画面不仅人物形象写实,对袈裟纹理质感的描绘  相似文献   

6.
钱征 《池州师专学报》2010,(4):25-27,35
九华山地藏菩萨及大愿文化,主要是来自佛教经典,通过金地藏在九华山的应化事迹和历代文人的加工以及民间的传说附会而综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金地藏被认同为地藏菩萨化身不仅源于他的僧人形象,更在于他寂后的特种奇异现象。从现有资料分析,认同金地藏即是地藏菩萨化身及其道场在九华山之说,如果是发端于宋代,普遍认同于明朝,那么在清朝及民国就已稳固不可动摇了。这种认同的意义,使地藏菩萨成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使九华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吉楠编制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50名内地西藏学生进行测试,旨在探讨其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结果表明:1)内地藏生主观幸福感略高于中等水平,且存在个体差异;2)非独生子女的内地藏生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独生子女。3)来自农村与来自城市内地藏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较大,来自城市的内地藏生主观幸福感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内地藏生。  相似文献   

9.
分析民间地藏信仰的社会心理 ,指出对死的“不确定性”的恐惧、民间神鬼文化中存在着神位“空场”及地藏信仰与传统道德价值耦合共同构筑了地藏信仰的民俗基础 ;能愿满众生、度苦扼厄则是其核心内容 ;自我牺牲、服务众生是其在民众生活中首要的积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年在安岳菩萨岩、菩萨湾和石锣沟摩崖造像中新发现的3铺地藏十王造像,内容、图式各不相同,是地藏十王图像发展序列的早期作品,开凿于10—11世纪中叶,出现诸多不见于四川地区同类造像的新要素和图式。四川摩崖造像,敦煌石窟壁画和藏经洞所出纸、绢、麻布画中的地藏十王图像均由成都传入,基本的内容要素和图式类型在其初始流行的阶段就已经固定。四川地区地藏十王造像图式类型更为丰富,而敦煌地区独立表现的地藏十王图像所据粉本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11.
金地藏因其寂后三年肉身不腐,且"菩萨钩锁,百骸鸣矣",而被世人认定为地藏菩萨应化,然则"菩萨钩锁"究指何意?佛经有何记载?本文详考佛经有关记载,一一述说。  相似文献   

12.
涅是佛教学说的基本观念之一,也是修行的最高目的.大乘佛教兴起后,涅的含义较之原始部派佛教有了重要转变.<维摩诘经>是重要的初期大乘佛典之一,该经的涅观念初步体现了大乘佛教发展初期涅观的基本内涵.考察该经"世出世间不二"涅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成因,将有助于从理论和历史背景的层面更好地理解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13.
蒙古佛教诵经分为藏语、蒙古语两类,蒙古语诵经仪式经历了初创期和完善期,两个阶段以内蒙古梅日更寺第三世活佛罗桑丹毕坚赞为划分点,分别称为“老诵经法”、“新诵经法”。新诵经法经过他创新后达到了完善,在译文格律、经文与韵调的结合、诵经程式方面均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现存梅日更寺蒙古语诵经对蒙古佛教诵经仪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楞严经》对黄庭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坚禅学修养深厚,禅门流行的经典《楞严经》对他的影响相当深刻。从其诗文可以看出黄庭坚对《楞严经》相当了解和熟悉。《楞严经》对黄庭坚的影响可以具体到生活态度、心性修养、艺术观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安尊华 《安顺学院学报》2011,(5):107-109,119
清末民初佛教出现全面复兴的景象,引起学者对佛经的研究兴趣。梁启超是兼治佛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研究佛经目录,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佛经目录有历史观念发达、辨别真伪严格、审慎、搜采遗逸甚勤和分类复杂完备等五个优点;佛经目录引导佛经的编纂和新目录体例的产生,引起学人对佛经史料的注意。这些思想犹如一盏明灯,引领后学研究佛经并开出硕果,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佛经虽非专门的美术理论著作,但其中关于美术方面的一些实践和论述也是佛教美术的构成部分。佛经中的美术实践和论述也随着佛经翻译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汉译佛经主要对中古佛教美术思潮、佛教美术创作主体思想、中国佛教美术技法、中国美术理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佛教出现全面复兴的景象,引起学者对佛经的研究兴趣。梁启超是兼治佛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研究佛经目录,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佛经目录有历史观念发达、辨别真伪严格、审慎、搜采遗逸甚勤和分类复杂完备等五个优点;佛经目录引导佛经的编纂和新目录体例的产生,引起学人对佛经史料的注意。这些思想犹如一盏明灯,引领后学研究佛经并开出硕果,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宣讲了大量的佛教义理,《心经》内容又占有较大的比重,作品不仅全文引用了《心经》并在作品中多次提及,且师徒间以之为谈资,相互勘验对方的佛学修为,作品对《心经》部分原文一再引用,对《心经》义理一再发挥和阐释,化《心经》名相为人物形象,在《心经》空观的影响下,作品穿插了大量谈空的诗句,主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心经》的崇爱,而且大大增加了作品的佛学美感,也拼成了作品宗教内容的万花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