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惩罚按其结果可分为教育性惩罚和非教育性惩罚。教育性惩罚异化的主要表现为:惩罚对象的物化、惩罚方式的变形和惩罚目的的偏离。教师惩罚观念的路径依赖、教师社会认知的冲突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失当是其异化的主要原因。扭转教育性惩罚异化的现状,需要做到:以学生生命为基石,以教师情感为支撑,以学生发展为宗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梅州市35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惩罚的看法、态度和心理感受。结果表明:梅州市中小学教师在心理上不倾向使用教育惩罚,但认为教育惩罚基本有用;使用教育惩罚前后情感体验深刻,情绪反应强烈;引起教育惩罚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学生“太调皮”,但使用教育惩罚多是出于“爱生”的动机;使用教育惩罚的手段不够科学,令学生比较反感。  相似文献   

3.
潘世国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3):80-82,111
体罚是一种久治不愈的教育顽症。体罚现象的产生有传统文化、体制和制度、教育观念、法律意识、心理和人格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体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身心损害、师生的对立和经济的损失上。消除体罚现象的主要途径和对策是强化教师法律意识、提高素质、进行体制改革、建立规范化的惩罚制度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靳红娟 《中国德育》2007,(12):45-45
对于违纪犯错的学生,教师予以惩罚,可使其铭记教训,更好地成长。然而现实中,教师惩罚学生的结果却往往是越惩罚越糟糕。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惩罚不理性所致。教师不理性惩罚学生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对学生教育乏力,一旦对学生说教无效,无计可施,就以惩罚来"结束战斗";一些缺乏道德素养的教师惩罚学生,有时不是出于教育的需要,而是为了发泄个人私愤;还有一些教师对教育学生缺乏耐心,不问青红皂白,一罚了之,既省时又省力。  相似文献   

5.
惩罚行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施加某种影响,使儿童身体或心理产生不快的行为,其目的是通过不快或痛苦的体验,使学生“不当行为”减少或消失,从而最终达到人性之完善的教育行为。当前关于惩罚的相关讨论中,基本认同惩罚在教育中的警戒与教育作用,认为适度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是教师的教育权力。主张惩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有条件的,惩罚应是适度与有限制的。然而由于惩罚实施过程中的非理性特征和对惩罚行为的本质缺乏深入和辩证的理解,实践中容易造成“滥用惩罚”和“谈罚色变”的倾向,使惩罚失去其积极的教育价值和良好的心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惩罚教育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教育管理和学生自身发展等方面。不当惩罚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惩罚,遵循基本原则实施有效的惩罚教育。  相似文献   

7.
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惩罚主要是指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一定伤害的现象。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通常有以下几种现象:现象1:嘲笑挖苦  相似文献   

8.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目前看来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行为、人际关系和生理心理三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社会、学校、教师职业特征及教师自身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惩罚教育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教育管理和学生自身发展等方面.不当惩罚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惩罚,遵循基本原则实施有效的惩罚教育.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教师不当惩罚学生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当惩罚是由于教师权力 使用不当,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行为。它包括体罚(含变相体罚)和心理惩罚两类。不当惩罚导致的后果表现为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的侵害。造成不当惩罚的原因,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又有教师师德缺失、不平等的师生观的问题,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师年龄、性格特点相关,也与依法治教不力相关。杜绝不当惩罚,必须重塑师德,提升教师修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依法治教。  相似文献   

11.
为减少教师惩罚行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需要研究教师自身变量与惩罚行为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研究选取了26名小学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自身变量与不同类型惩罚行为的关系。结果如下:统计学变量、归因对惩罚行为无显著影响,教育观念、师生互动模式、心理特质和人格特点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心理负担过重的问题已日趋严重,其原因主要源自传统文化观念和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的变革对教师心理的影响以及教师工作目标与学生实际表现之间的差异给教师精神上带来的压力.教师心理负担过重问题应引起社会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关注,解决的方法应注意将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在具体策略上有教师的主观努力和客观环境的改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个体成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对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身以及高职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在就业心理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特殊问题.本文从高职学生在就业心理问题方面的个体成因入手,主要围绕个体的知、情、意在其就业心理问题方面的表现,提出与之对应的策略,以期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层面改善其就业心理.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三者之间的主要交流手段。而作为主体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其生理、心理、语言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为明显的不同,这样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就显得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处理学生管理工作事务时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心理惩罚就是危害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文章对心理惩罚的内涵、表现形式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心理惩罚对学生自我意识、学习、情绪、人际关系四方面的危害,并探讨了心理惩罚的成因,期望为避免心理惩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际法双语教学中学生语言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心理阴影、认知偏差、心理惯性和能力障碍等方面.教师应该拿捏好中英文的交互使用火候,引导学生走出英语学习的心理阴影;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矫正其认知偏差;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消除其心理惯性的负面影响;强化学生专业英语能力训练,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兴奋、冷淡、焦虑、厌倦,其特点包括直接表现性,相对稳定性、持续性,绝对的"流动性"以及情境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环境下从学生的表情、肢体动作及其意图等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识别和理解,并根据识别出来的学生心理状态,运用直接调控、间接调控和综合调控等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优化学生课堂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8.
合理地使用惩罚是教师的专业权利和义务,然而,在全面推行赏识教育,呼吁尊重学生人格的教育背景中,许多人对因不当惩罚过激反应而完全否定了惩罚的教育作用。因而,对于惩罚已经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偏颇。本文从心理学理论相关研究的视角,探讨惩罚的心理机制、实施惩罚教育的心理学意义及心理策略,以加强教师对惩罚教育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9.
郑元敏 《考试周刊》2009,(50):224-225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当前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其次,还表现在人际关系、青春期等方面。加强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包括:更新教师观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教育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对教育领域中教师惩罚学生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领域中教师惩罚学生的现象始终存在。从哲学观、制度建设和惩罚的艺术性等三个方面提出教师惩罚的策略.构建一种较为理性化的教育惩罚观,以期为我国教育领域中惩罚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