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弄清普通话"儿化"这一特殊语音现象的语音性质,应该从该现象的物理的、生理的和语音的细微处作细致的分析.从物理上说,"儿化"不是一个音素;从生理上说,"儿化"不是一种发音状态;从语音上说,"儿化"不是一种语音韵律.从语音层面上讲,"儿化"只是一个类似于口腔开合的发音动作,是一个有起点状态和终点状态的发音动程.弄清楚"儿化"的语音性质,有利于"儿化"的音位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对“新派”评剧演员在舞台上道白和演唱中频繁出现的词尾“儿”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出现的38个韵母(除[ r]、[yε]、[yn]、[uη]、[yη])都可以儿化,形成了11组26个儿化韵。这些韵母在演员口中是读儿化,还是读儿尾存在差异。通过对新派评剧中韵母出现儿化、儿尾情况的分析,进一步验证“词汇扩散理论”。  相似文献   

3.
从"儿"作词根语素、词缀语素的区别角度入手,讨论"儿"在儿化词中的性质,明确"儿"的后缀语素地位;从构词和语音角度给儿化词分类:区分儿化词与带"儿"的非儿化词以及部分单音节成词语素和单音节不成词语素带"儿"词的读音.  相似文献   

4.
"新派"评剧演员在舞台道白和演唱中出现了11组26个儿化韵母,其中韵母[a、ia、ua]在新派评剧中形成两组儿化韵,即[ar、iar、uar]和[er、ier、uer、yer],通过分析寻找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发现保定方言中作为儿尾的“儿”并未真正丢失本调,还可以看作一个独立音节;保定方言的儿化变调分为重叠变调和非重叠变调,后者的一致性比前者强。基于以上材料,从语义、构词、变调等方面讨论儿尾和儿化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望都话的语音系统和北京话大致相同,但在声母、韵母、声调、儿化、连读变调等方面也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7.
安徽定远方言中,"子"尾的读音在轻声的基础上更加弱化了。从构词功能来看,"子"尾分布十分广泛,是构成方言词的重要手段。定远方言中没有儿化词语,一部分"子"尾替代了儿化表示小称。加上"子"尾,还使一些双音节词语表意委婉。总的说来,"子"尾呈进一步虚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乐亭人民的日常用语被人们称为"老呔儿话"。该方言是唐山方言的一个分支,在语音方面、词汇方面、语法方面都有独特特点。乐亭方言语调婉转,像唱歌儿一样,普通话中好多标准音在乐亭话中是读不准的,儿化音是常见的,词汇幽默诙谐,动词后缀很多,乃至特有的组合结构。  相似文献   

9.
赵惠 《职大学报》2011,(3):80-82,85
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是现代汉语一种主要的语法手段,也是语法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外部语音形式灵活多样,其变调情况是少数。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儿化与否,变不变调,是要看当时的表达需要,不过它们有这种变化的自由。随着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有逐渐不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老舍先生是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与其他作家相比较,老舍先生用词独特,语言特征明显。通过对老舍作品中北京方言实词、虚词、北方熟语、北京"儿化韵"、口语句式特点的分析与比较,进而总结老舍先生的语言特征及其演化,寻找使其文章节奏感强烈通俗质朴的动因;通过计算机手段进行语料筛选,并综合运用例证法、分析法等方法,进而得出其《火车集》的语言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文化"一词的运用和阐释越来越广泛和自觉,对"文化"一词所做的界定和描述也越来越丰富和复杂,真可谓汗牛充栋,众说纷纭。通过对文化一词的"化"的梳理和归纳,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生生不息的变化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2.
高静 《职大学报》2009,(3):36-38,63
相对于20世纪而言,21世纪初的女性写作不再是自己心灵呓语和世俗喧嚣的言说,而是有了一种很自觉的审美意识的支撑,带上了一定的时代感.在文学的书写中,女作家们抖落着满身的小资情调,以女性独立的生存方式和心理状态彰显着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张秀芳 《职大学报》2006,(1):114-116
本文通过探讨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及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对社会文化主义心理学对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4.
"有夏"的"有"     
"有"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用法很特殊,即用在朝代、诸侯国、少数民族及一些姓氏名词前,如有周、有狄、有熊氏.有人认为它是词头,有人认为当训为"国",甚至有人认为是动词.如果从其语音、语义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探讨,其用法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野草》富含鲁迅全部的智慧和生命的热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后的心灵抉择。鲁迅在和封建旧垒奋力抗争之后为自己在历史舞台上选定了“历史中间物”这一“影”的角色 ,《野草》记叙了鲁迅在“夜”的绝望和“梦”的希望之中的彷徨和奋进。于绝望中抗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就是鲁迅得以不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足球职业联赛中存在的“假、赌、黑”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假、赌、黑”现象是我国足球管理体制冲突的结果,是中西方足球文化对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社会转型过程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回报率过高形成的利益驱动,是立法与执法方面缺失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各省布政使有廉有贪。康雍乾时统治者曾极力扬廉惩贪,其惩贪之法为:健全法制,严格挑选,加强监察,严惩贪污。清中叶以后,贪墨之风愈演愈烈,其原因,一是官官相卫,沆瀣一气;二是人君不俭,执法不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9.
《狼图腾》这部影片对导演的要求异于平常,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狼"这个重要角色的影视表现,狼的精神的体现,狼与自然的融合,狼的图腾意义等都是影片表现的重点。文章通过对影片视听语言及"狼"的表现段落的分析,来进一步阐述这部影片对"狼"的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李建光 《职大学报》2010,(1):107-109
《淮南子》认为"圣人"是"衰德世"的产物,"圣人"尚不是"真人",但经过修炼终可以成为"真人"。"圣人"是体道者,同时,也是治世者。"圣人"治世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为"而治,通过"圣人"的治理,社会能返回到"至德世",在"至德世"中,有利于体道修真者成为"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