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习了小数乘除法的简便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计算题:①75÷(7.5÷0.4)②75÷7.5×0.4我原想让学生快速练习,然后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这两题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主发现第2题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但在课堂中,学生的计算情况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学生都算错了,算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批改家庭作业时,我发现"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中的一道题,学生出现了三种解法:①4.2÷0.3+4.2÷0.7=4.2÷(0.3+0.7)=4.2÷1=4.2②4.2÷0.3+4.2÷0.7=4.2÷(0.3×0.7)=4.2÷0.21=20③4.2÷0.3+4.2÷0.7=14+6=20我很纳闷,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只能按顺序计算,前两种解法适用的运算律显然是不对的,怎么  相似文献   

3.
一、计算 1.直接写得数. 225 75= 108-29= 9.3 2.7= 8.23-3.5= 3/4-50%= 1/3 5/6= 4.5÷0.01= 1/8÷0.125= 5/7×2.1= 14.7÷7= 8÷4/9= 9/10÷3/5=  相似文献   

4.
一、直接写出计算结果。(6分) 48万 54万= 25×6= 60×9= 63÷7×9= 180×3= 8×500= 0×8÷7= 225×4= 6×7 8= 72÷9 14= 7×6÷3= 24×5÷6= 二、  相似文献   

5.
白金玉 《四川教育》2014,(11):33-33
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也能提高课堂效率.【案例】:“用简便方法计算”在教学“用简便方法计算88×125”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简便方法.学生有的简化为8×125×11,有的改成8×125+80×125,有的变化为(88÷8)×(125×8),不同的计算方法都达到了“简便计算”的目的.在教学中,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高学习效率。1.用计算创设问题情境。例1.把34,725,13,722化成小数。34=3÷4=0.75725=7÷25=0.2813=1÷3=0.3722=7÷22=0.318出示例题,先让学生逐题计算后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练习题的编排颇具匠心。教师要认真研究这类习题,采取适当教法,以便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第六册63页3题”320-16 84-224 7=320÷16 84-224÷7=320-16×84÷224-7=320×16 84×224÷7=320÷16×84-224×7=这是在学习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安排的。在课堂上,我让儿童找出每个题之间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结果,儿童找到了相同处是:它们的数字相同;数字在题中出现的秩序相同。不相同的地方是:四则运算符号不同。计算后发现,它们的得数也不同。我问:“为什么这组题的数字相同,数字在题中出现的次序也相同,得数会不同呢?”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比赛中,有两道题出错率最高:(434+566)÷4×25;10384÷8×(121÷11)。全班46位学生有11位学生出错,除去计算数字上的错误,错在计算顺序上的还有7人,其出错率约为15.22%,这7位学生计算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每学期的监考、阅卷中,我发现了一些现象:(1)小学数学测验第一题多为口算或直接写得数题,然而学生答题时,多数学生却用笔计算出答案,而非用口算心算直接写出答案。(2)还有一类必考题是简便运算,学生们在答题时就用做混合运算的方法去计算,导致的结果是答案正确、过程错误而不得分。(3)现在很多中学生连基本的常识都不会,如25×4、8X25、125×8、15×7等都要用笔去算,  相似文献   

10.
第1题 求图一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先让学生练习,开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这样想的:AB上面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半圆的面积减去三角形面积,AB下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梯形的面积减去半圆的面积,最后把两次算得结果相加。列式计算为 〔3.14×5~2×1/2-(5×2)×5÷2〕 〔(5×2 20)×5÷2-3.14×5~2×1/2〕 =3.14×5~2×1/2-(5×2)×5÷2 (5×2 20)×5÷2-3.14×5~2×1/2 =(5×2 20)×5÷2-(5×2)×5÷2 =75-25 =50(平方厘米)  相似文献   

11.
在教了有余数的除法后,我出了下面一道题让学生做: 某乡要修一条660米长的公路,平均分给10个村,每村出12个劳力。问平均每个劳力修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作业本收来一看,没想到,同一道题竟出现了三个余数: ①660÷10÷12 ②660÷12÷10 ③660÷(12×10) =66÷12 =55÷10 =660÷120 =5……6 =5……5 =5……60 我对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了反复推敲,也没发现什么问题。我去掉“还剩多少米”,结果用分数表示,答  相似文献   

12.
一、创设情景 ,引出问题 :1 出示三组题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组口算并观察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   2 4 0÷ 6 0    2 4 0÷ 6 0    2 4 0÷ 6 0( 1) 2 4 0÷ 30  ( 2 ) 180÷ 6 0  ( 3) 72 0÷ 802 4 0÷ 80 72 0÷ 6 0 36 0÷ 90师 :能干的孩子 ,你有什么发现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吧 !生 1:我口算和观察的是第二组题。我发现被除数变了 ,除数不变 ,商变了。生 2 :我口算和观察的是第一组题。我发现被除数不变 ,除数变了 ,商也变了。生 3:我口算和观察的是第三组题。我发现被除数变了 ,除数变了 ,商也变了。师 :是不是被除数…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广东省初中学业考试数学第21题)阅读下列材料:1×2=1/3×(1×2×3-0×1×2)2×3=1/3×(2×3×4-1×2×3)3×4=1/3×(3×4×5-2×3×4)以上三个等式相加,可得1×2+2×3+3×4=1/3×3×4×5=20读完以上材料,请你计算下列各题:(1)1×2+2×3+3×4+…+10×11(写出过程);(2)1×2+2×3+3×4+…+n(n+1)=__;(3)1×2×3+2×3×4+3×4×5+…+7×8×9=__;近几年来,中考数学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阅读理解题.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会学习、重视发现、  相似文献   

14.
1.利用除法与乘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引入 (1)让学生回忆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及其推导方法。 (2)请每位学生分别计算: ①2~2×2~3;②3~2×3~2;③a~3·a~4。 (3)再让学生根据除法与乘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分别说出2~s÷2~2,3~4÷3~2,a~7÷a~4的结果。 (4)总结(3)中三人除法的运算规律,并让学生计算a~m÷a~n(m>n)的结果。 (5)用语言、文字归纳同底数幂除法法则。 2.利用类比方法引入 (1)让学生回忆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及其推导方法。 (2)类比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推导, 计算2~5÷2~2,3~4÷3~2,a~7÷a~4:2~5 ÷2~2=2×2×2×2×2/2×2=2~3。  相似文献   

15.
在批改小学生的数学作业时,我们看到作业中产生的错误是多种多样的。但认真分析一下,可以发现有许多错误雷同,表明这些错误的产生,是有其规律的。例如,强调了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学生把式题8×1/4÷8×1/4错成2÷2=1,把3-1(5/13) (8/13)错成3-2=1;集中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后,就有许多学生竟把“勤备  相似文献   

16.
一、前提测评1.口算(用卡片出示)。80÷4,420÷7,3600÷9,200÷5,320÷8,0÷3(学生答出0÷3后,教师再让学生说出理由)。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可让两位学生板演)。①408÷4。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4,...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感悟,就是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理解数学的问题。因此,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他们能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综合发展。如何让小学生在感悟中学好数学呢?一、大胆猜想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30÷3=12÷3="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让学生计算除法题"60÷4=20÷2=90÷6=70÷5=36÷3=36÷  相似文献   

18.
一、缘起 在一次教学流程检查中,有这么一道题(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教材配套使用作业本六下42页):为庆祝元旦,三(1)班同学做小红旗(如图)(图是一个腰为2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现在有一张长1.4m、宽0.9m的长方形卡纸,最多可以做这样的小红旗多少面?大部分学生是这样解答的:1.4米=14分米,0.9米=9分米,14÷2=7(个),9÷2=4(个)……1(分米),7×4×2=56(面)。答:最多可以做这样的小红旗56面。教师对此种解法的批改是一个大大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断教学分数除以整数一课时,教学完例1后,我让学生计算这样三道题:①4/9÷2;②6/7÷3;③1/3÷3.当学生做完第①,②小题后,我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  相似文献   

20.
缘由近日,一位教师在执教北师大版教材(第三版)五年级上册关于"铺地砖"这一内容的研讨课上,练习时出示了如下一道习题。一个长方形花池,长18米,宽7米,用边长6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学生在汇报时,出现以下两种计算结果。一是运用"面积相除"的计算方法 :180×70=12600(平方分米),6×6=36(平方分米),12600÷36=350(块)。二是运用"按边分割"的计算方法:180÷6=30(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