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体育与科学》2016,(3):69-81
随着"人口城镇化"战略目标的提出,"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在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中的重大意义,引起高度重视和广泛讨论。本文认为,"乡-城移民"社会融入问题的本质是一种"乡-城"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只有通过增加"乡-城移民"和居民群体的沟通与交流,增进相互的包容与理解才能从城市社会向"乡-城移民""赋能"和"乡-城移民"实现"自我增能"的两个角度促进"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体育因其独特的包容性、互动性、学习性和组织性等特征,是一种理想的增加群际接触、进而促进社会融入的工具和手段,具有其他文化形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现实可行性,这一观点已在国外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移民等弱势群体。本文认为,国际移民和我国"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虽因国情体制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以体育促进社会融入在运行机制和作用原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可以通过审慎的甄别为我所用,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路径,使体育在"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百万城、乡移民体育消费调查与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问、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 ,对重庆市所辖库区 10 3万城、乡移民可支配收入、生活消费性支出与构成、体育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全方位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库区城市移民经济生活已步入小康水平 ,部分乡村移民还在贫困与温饱线上挣扎 ;库区城乡移民体育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 ,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 ;制约库区域、乡移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为文化素质、经济支付能力、时间、体育场地等。旨在为有关职能部门了解、制定完善库区移民体育发展的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访谈法了解随迁老人的城市社会融入现状和体育参与情况,旨在呈现随迁老人主体经验,构建体育促进随迁老人城市社会融入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随迁老人可从体育交往、运动趣缘、运动习惯、运动身体4个维度融入新城市文化、拓宽社会关系网络、减少孤独的心理感受、构建积极的身份认同,进而从社会适应、心理融入、身份认同3个层面推动其城市社会融入进程。体育有助于随迁老人融入城市社会,为从体育视角给其城市社会融入提供一种新思路,建议:1)具化顶层设计,完善专门性随迁老人体育扶持政策;2)问需于随迁老人,制定切合实际的体育促进措施;3)细化执行主体,宣传和引导随迁老人参与体育。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19,(6):64-70
随迁老人的产生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关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本文对体育参与与农村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进行研究。认为:农村随迁老人的城市化融入所面临的关键是社会、心理和身份的认同;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融入的基础,身份认同是城市融入的最高目标;体育参与在社会交际、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联系以及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等领域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参与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平台,但农村随迁老人社会总体融入受到多元因素影响;受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随迁老人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心理距离仍然存在;体育参与能够提供超越等级的赋权感,受到体制和机制障碍的影响身份认同较难实现。构建农村进城老人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入机制的关键在于:(1)以体育健身活动参与为契机、以社会保障制度为切入点推动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合;(2)发挥家庭的亲情支持作用,拓展体育文化延伸实现社区包容与文化接纳;(3)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拓展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社会互动和行为适应。  相似文献   

5.
刘超 《体育世界》2014,(12):68-69
采用文献资料、归纳、综合等研究方法,针对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做出新的阐述,提出四个“有助于”,即认为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校体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性的提高;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抗挫折的竞争精神。通过对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代城市生活所产生的社会病态现象和社会转型触发人们对城市民间体育文化需求问题,借助系统论和文化生态学理论,来研究城市民间体育文化传统价值在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及发挥路径。提出城市民间体育"天人合一"和"以民为本"的传统文化价值是构建公共文化空间的基础,为更好地推动城市民间体育文化发展,城市民间体育文化应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制,社会组织力量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构建互动共生的工作环境中,推动城市民间体育社会组织与企业、政府部门、社会其他组织等多方合作共建,促使城市民间体育文化由"自发散乱"向"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咨询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宁波市城市新移民体育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 宁波市城市新移民对体育生活观具有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健身和体质监测均有一定的需求;体育参与动机既体现多层次又相对集中.由于受工作、组织管理、文化、经济、社会、体育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实际体育生活质量和体育消费水平大多处于低水平状态.由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城市新移民的体育文化生活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体育参与和体育文化促进社会融合都需要澄清境域。采用比较和批判的思维,对照探究了体育参与和体育文化促进社会融合的内在逻辑,并以此关照二者对城市白领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结果表明:就研究对象和体育文化主体的特异性而言,体育文化更适用于介入城市白领移民阶层的社会融合问题;但是,需要审慎划出体育文化的介入边界;未来关键问题之一是解答体育文化促进城市白领移民社会融合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教育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2014年16-18岁高中生体适能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总体水平一般,其中城男、城女的身体质量指数分别优于乡男、女,乡男、女的肌肉力量、柔韧性、下肢爆发力和速度分别优于城男、女,男生的速度素质具有较高水平,男生的肌肉耐力处于不及格水平.分析发现课时安排不当、体育教学效果不佳和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等是重要原因,因此提出出台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体育教师加强学科能力教学和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平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体育人类工效学是通过建立人、机械、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以提高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大众健身服务工作绩效的科学体系。探索体育人类工效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旨在用"人学"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体育之道德、精神、生命哲学的实质范畴,并借用机械学原理改进体育器械工具技术,开发"实用性"和"器用性"运动装备,为现代体育形态演进效度提供科技支持,以及发挥体育运动场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空间结构上的补偿效应,维护体育科学发展环境系统的生态平衡。通过对体育人类工效学学理框架的梳理,认为人、物的双重作用,及二者之间的辩证互动发展演化构成了体育科学认知方式的逻辑起点;建立"人"与"环境"的和谐辩证匹配关系,为人类体育活动创设绿色健康的运动空间;解决"人"与"物"、"人"与"环境"单向度配置关系,发挥"物"与"环境"的辅助功能,有助于形成三维立体协同治理的文化生态结构范式。  相似文献   

11.
武术是以人的身体活动来完成的,所以武术在具有技击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健身作用,武术从来就兼有健身和技击实战的社会职能,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侧重。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表演竞赛、养生保健进行研究分析,以使我们能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武术中的"打、练、养"及他们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由此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浅谈"时机"与"时机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员良好的时机和时机感是比赛获胜的保证,阐述了什么是时机与时机感以及时机和时机感在训练、比赛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超量恢复理论是指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恢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爆胎”训练理论描述负荷刺激超过运动员机体极限承受能力时机体能力突然为零的现象.把爆胎训练理论与超量恢复理论进行组合,必将弥补超量恢复理论的不足,并且填补了训练学一理论空缺,使机体机能能力的动态发展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对应,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吴荣清 《收藏》2013,(3):132-137
中国的石佛造像,早年流失海外者甚多,内中不乏精品,有些代表性的作品,在王昶《金石萃编》、罗振玉《海外贞珉录》、阮元《山左金石志》、端方《陶斋藏石记》等亦有著录。流落到日本的佛像,在大村西崖著《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和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水野清一著《中国的佛教美术》等书中亦多有图版揭载。虽然国内石佛像遗存尚多,但这些流失海外的石像有些颇具学术价值,今择其重要的数尊介绍如下。较早期的石佛像有北魏太安元年(455年)张永造石佛坐像,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此像为砂岩质,  相似文献   

15.
"撑船"     
一、游戏目的 1.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增强自尊、自信能力. 2.锻炼学生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和身体平衡能力. 3.发展学生上、下肢及腰腹力量.  相似文献   

16.
"传电"     
一、游戏目的 1.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机智和灵敏素质.  相似文献   

17.
从狩猎之射到文化之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射礼的文化分析,考察了中国人对狩猎之射的文化.一方面,透视了西周将"射"转化为"国家大事"--成为天子、诸侯及贵族的政治生活,融入社会秩序的再生产的政治化过程;另一方面,分析了射之新技术、新项目、新的文化意向的种种生产以及射之活动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孔子在文学上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形成了他颇具个性的文艺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发端.文章着重探讨了其"文质观",在阐释其内涵的基础上,试图结合孔子的经历思想进行分析,力图打破就"论"而论,零碎散乱的思维模式,从而全面、准确地认识、评价孔子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19.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出版发行。在该书中作者阐明,社会分工既能导致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也是职业形成的缘由。"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  相似文献   

20.
"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差异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体质和健康的内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对“增强体质”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形成背景、包含范畴、实现途径等的深入认识,指出“健康第一”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增强体质”指导思想的内涵,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