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3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损伤发生原因、预防及恢复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率极高,损伤部位以踝关节、膝关节、手、腰等部位最为常见;损伤原因多为负荷过重、自我保护不当、准备运动不足、教练员对运动员状态判断能力和伤病防范意识不强等。  相似文献   

2.
谈篮球运动员损伤的心理预测与康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篮球运动员损伤的心理预测及运动员在受伤和恢复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与情绪波动,探讨预防运动损伤和加快伤病康复的心理学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本校高职生发生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对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损伤部位、受伤季节和引起损伤的原因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并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以参加第九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的中国优秀运动员为调查对象,从运动损伤的发生机率、损伤时段、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及竞赛规则对竞技健美操运动损伤的影响进行分析,找出竞技健美操运动损伤的基本特征,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5.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应贯穿于运动员的训练阶段、比赛阶段和恢复阶段。以理论为依托,注重可操作性,从心理学、生理学、训练学等视角详细论述了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心理机制,探讨了心理干预在运动员训练、比赛和恢复等3个阶段中的渗透与应用。最后,提出以心理干预为核心手段的运动员运动损伤防护体系的构想由4个核心部分组成,分别为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过程中的调节、监督、反馈与指导中心,训练阶段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比赛阶段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以及恢复阶段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损伤是严重影响运动员运动寿命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蹦床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蹦床运动损伤的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探索蹦床项目的技术特点对运动损伤的影响程度;掌握我国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的特征、易损伤的部位、导致损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动作以及影响损伤发生的因素,对于蹦床运动员预防损伤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院学生运动损伤后焦虑状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本院学生运动损伤患者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情况。探讨这一心理因素在损伤中的现状、规律。结果表明,运动损伤后状态焦虑水平较高,急性损伤状态焦虑值高于慢性损伤。提示在治疗运动损伤时不应忽略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调查访问等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规律以及愈后效果等.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100%;以急性损伤和中、轻度损伤为主;以关节韧带损伤、肌肉损伤、滑囊炎、软组织挫伤为主;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膝、踝、肘、腕和肩关节等;运动损伤发生于日常的专项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时期.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包括:运动性疲劳或运动量过大、专项训练过多、局部负担过重、自我保护意识差、心理状态不佳、带伤训练或比赛、准备活动不充分等.  相似文献   

9.
摘要:运动损伤是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是影响其竞技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运动损伤的全面、准确评估对于确定治疗手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缩短恢复时间十分关键。随着影像学手段的发展与普及,超声、磁共振等成像方法被广泛用于运动损伤的评价中。目前在运动损伤评价中应用较多的成像方法包括超声成像中的M超、组织多普勒、超声弹性成像,磁共振成像中的结构像、磁共振波谱、T1ρ成像等,这些成像手段在肌肉拉伤等器质性损伤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少运动损伤在表现出器质性改变后就很难恢复至最佳状态,迫切需要早期的功能评价手段。近年来无创灌注成像、氧代谢成像等新兴功能成像方法的出现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具有积极的潜在应用价值。进一步,基于运动员的影像数据或日常监测数据,丰富的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运动损伤的自动评估和预警带来了可能。本研究主要对影像学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对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在运动损伤领域的重要贡献进行了简要总结,最后对影像学在运动损伤预警与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50名中学生进行运动损伤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男女中学生损伤发生的几率相等,初中生,特别是初一新生是运动损伤的高危人群;3-5月份是运动损伤的高发季节;篮球是最易受伤的运动项目;损伤的部位常见于下肢;性质多为关节韧带损伤和肌肉拉伤;分析了运动损伤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1.
石红  马志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49-1050,1053
采用"运动员应激量表"对陕西省女子摔跤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优秀运动员在运动受伤、比赛失利、内外压力三个因子上得分高于一般水平运动员,其中运动受伤、内外压力两个因子上出现非常显著差异.根据测试结果,对运动员在大赛前存在的内外压力、过多考虑比赛结果等方面的心理应激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广泛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实践表明,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有效地促进了比赛任务的完成,提高了运动员应对心理应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与预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引起运动损伤的心理学角度综述了引起运动员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提出导致运动损伤与个性因素,生活应激刺激,情绪,社会支持等心理因素有关,提高运动员的认知水平,加强心理技能训练,重视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运动竞赛损伤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动竞赛损伤是人们在运动竞技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对运动竞赛损伤的危害及心理致因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认为:应激、动机、心理准备、唤醒水平和焦虑情绪等心理因素是引起运动竞赛损伤的重要原因.建议人们应更加重视竞赛损伤的心理学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竞赛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选择华南师范大学2005和2006级体育选修课四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技术、战术和体能方面的内容相同,实验组在练习前和练习过程中增加表象训练,自我暗示训练和放松训练的心理训练内容,通过一学期比较研究,得出:在足球教学中,辅以心理训练能大大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人数和人次,尤其以减少相对轻症损伤及再次和多次发生运动损伤为明显,因此,有必要在足球体育教学中推广心理训练,以提高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心理调适能力,积极有效地预防各类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谈我国足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运动损伤一直困扰着足球运动员教学、训练和比赛的正常进行。根据这一情况,本将对影响足球运动员损伤的物理因素及心理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少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造成运动员损伤的有效措施,从而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动员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心理问卷的编制原则,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运动员心理应激问卷,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问卷45个条目可以分属于不同的因子维度之中,效度及信度都比较理想,可以用来评价运动员的心理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运动损伤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不仅包括韧带、肌腱和肌肉的损伤,还涉及一些心理因素。本文介绍了主要心理因素对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影响及运动损伤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并从心理建设的角度对如何面对运动员运动损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心理治疗技术的新发展:虚拟现实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现实以其逼真的模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 ,使用者以完整的生物个体融入虚拟系统 ,其生理和心理活动都能得到充分表现。目前 ,国外许多心理学家已经将这种技术用于恐怖症等多种心理疾病的治疗中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恐怖症、注意缺陷障碍、进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性功能障碍、缓解疼痛等心理疾病治疗中治疗效果明显。虚拟现实具有现场感、趣味性、可控性、个性化、安全性强的特点 ,发展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9.
竞技体育心理干预理论模式、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竞技体育领域的心理干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阐明每种心理干预模式在具体问题上的应用.研究结果发现,目前,针对运动员、教练员和运动心理学家共有9种心理干预模式,即终身发展模式、儿童教育模式、多系统模式、家庭系统模式、整合组织模式、发展心理模式、婚姻治疗模式、社会教育模式和认知行为模式.并在运动损伤、酒精依赖与药物滥用、饮食失调与体重控制、运动员退役和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等问题上提出了具体的心理干预方法.这些心理干预措施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对运动员心理问题的预防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