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嗣同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是以康有为为首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之维新派爱国志士.所著《仁学》为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作于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空前严重之时.谭嗣同在《仁学》中论述的思想及其反对君主专制的激进态度.使其社会政治思想闪烁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光辉.《仁学》为“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之好书.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之《仁学》(节录)的《题解》有所不足,作两点补充说明.《仁学》(节录)在构思上以“君”与“民”的关系为中心,其运筹与布局“援事以类义”,启人深思.《仁学》虽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之名著,而其写作艺术也颇有特色,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邹容《革命军》成稿于1903年3月,是辛亥革命的代表著作之一。仅在晚清时期,《革命军》正刊本、合刊本、伪装本、合辑本等版本多达二十余种。通过对晚清时期邹容《革命军》版本的叙考录,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革命军》文献价值与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识,也有利于厘清晚清古籍善本与民国新善本的历史演变进程,有利于把握晚清民国时期革命文献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商洛学院学报》2019,(1):40-44
《左传》研究中,对传文《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道德动机——"郑志"的分析歧意纷见。借助先秦考古成果与儒家仁学思想,该研究揭示了《左传》撰者深刻的仁学体验以及大胆取舍、以仁学情感作为历史叙事与历史评价圭臬的仁学史观。在仁学"中庸"方法下,《左传》撰者对郑庄公给以"同情的理解",形成了奇诡而庄严的叙事风格,并内在地化解了郑庄公人物形象解读的分歧矛盾。  相似文献   

4.
论谭嗣同《仁学》“以太”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50年代以来,对谭嗣同《仁学》一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太”的来源、内涵和哲学属性,史学界长期存在分歧,诸说并存,莫衷一是,甚至截然对立。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对谭嗣同哲学思想体系及其社会作用的不同评价。本文试图从揭示《仁学》“以太”概念的来源入手,渐次剖析《仁学》“以太”说的内涵、实质及哲学属性,以便为客观评价《仁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提供史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到福州评话《新茶花》的整个演变过程,可以看到19世纪末流行一时的茶花女故事在中国传播、本土化的过程。福州评话《新茶花》不管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上,都对《茶花女》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但其发展与几乎同时代、同类型的作品《孽海花》又有所不同。究其缘由,主要是由于受到福州地域文化的影响及西方思想观念的洗礼,尤其是评话的艺术形式呈现,使得《新茶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思想观念上又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通”——以通达、贯通、仁通求变通、运通、流通的思想,即维新变法的思想,而不是激进革命的思想——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精髓与主旨。希望有仁慈的君主、清明的君主专制政治、仁通平等的封建伦理道德、通达流畅的社会经济文化运行境界,才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实质。谭嗣同秉承湖湘,学派理学思想源流,希望朝廷存“仁心”,行“仁政”,从“匡扶社稷”的思想来分析,谭嗣同依然是一个“吁天”的传统士绅。  相似文献   

7.
田志军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7):91-94,138
《客英词典》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粤东传教的英国长老会牧师所编纂的一部汉语客家方言与英语对照词典。通过对该词典罗马字系统的全面分析,揭示出《客英词典》所反映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粤东地区客家方言的声母系统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的时代大背景下,妇女解放受到格外关注.《大公报》的创办人英敛之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爱国人士,他利用《大公报》积极宣传变法,反对专制,讨论妇女问题.本文以20世纪初在天津创刊的《大公报》为视角,研究舆论界对妇女解放“反缠足运动”的倡导和支持,以窥当时妇女解放的全貌.  相似文献   

9.
《日新报》是19世纪末新加坡华人世界一份重要的维新派报纸,创办人为新加坡华侨林文庆。该报的创办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林文庆本人的思想观念、交友人脉、中国所处的政治环境和新加坡的政治风气、思想氛围、地理环境共同缔造了《日新报》的创办缘起。  相似文献   

10.
汉代盛行“《春秋》与《孝经》相表里”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流行实与西汉董仲舒对这两部典籍内在义理的解释有关。过往的研究者多认识到董仲舒与河间献王对话的《五行对》是解释《孝经》的重要篇章,但除此之外,《为人者天》《立元神》亦堪称是两篇“《孝经传》”,其中对儒家的德政教化思想做了精彩阐发。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也贯注于他对《孝经》的理解中,以此为基础,他对于当时所争议的尧舜禅让、汤武放伐之间的冲突做了有效的调和,为汉家政治合法性做了论证。他以《孝经》的“博爱”贯通《春秋》和《孝经》之义,对儒家仁学做了进一步发展。但其以五行思想为基础提出的“圣人之行,莫贵于忠”,不仅歪曲了《孝经》“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而且其形上化色彩使得忠君思想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孝的真义。  相似文献   

11.
谭嗣同《仁学》思想的近代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仁学》思想,吸取了前人优秀的理论成果,并结合当时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政治、经济思想,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见解。这些见解使其思想具有极强的近代特色。  相似文献   

12.
1899年1月2日,梁启超在日本首次发表亡友谭嗣同的遗著《仁学》,在清末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谭嗣同的《仁学》:“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谭嗣同的《仁学》一书,“虽语有过激,而忧深思远,上媲梨洲《明夷待访录》,无愧色也”。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谭嗣同在经学方面虽不及康有为之煊赫而有建树,“而在思想方面,则所著《仁学》,发挥大同之义较康有为精密……谭嗣同思想……其中虽不免有  相似文献   

13.
成书于1901年的《中庸注》是康有为折中中西思想,对儒家经典进行创造性诠释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庸注》中,康有为从儒家外王学的立场进行诠释,阐发变革改制以自强挽救民族危机;对孔子进行了神化和圣化;阐发了其新仁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以太”在19世纪未从欧洲自然科学领域传入中国后,谭嗣同遂借用这个概念构筑了《仁学》一书。然在借用之初即赋予了“以太”复杂的性质。本文就《仁学》中“以太”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作一梳析,力图客观地阐明“以太”在汉语语境下具有双重性内涵的历史原因及谭嗣同的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15.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封建思想、揭露男权社会的经典作品。二者在抨击夫权至上的凶残,撕裂资产阶级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方面,有着共同的意旨。但是,二者也有相异之处,这主要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以男性视角来观照妇女的命运,而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则是以女权观点来求索妇女解放之路的。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席卷了整个世界,相同的文学背景以及诗人相似的宗教信仰和情怀,使某些诗歌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着可比性。由于创作背景的影响,《老水手行》和《泰尔耶·维根》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存在差异,是社会环境不同,浪漫主义思潮所处阶段的不同,诗人所受思想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觉醒》是19世纪末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品,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典型作品。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对这本小说从多种角度进行了研究。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对肖邦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自然主义理论的四个方面生物本能、悲观基调、性格和环境和客观现实性论述了小说《觉醒》体现了自然主义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品《荒野的呼唤》和《海狼》以其对动物和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人和动物间的本性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揭露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变化和变化背后的必然性。本文通过对比《荒野的呼唤》和《海狼》中的人物和动物本性,分析杰克.伦敦如何将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和文化思想生动地体现于其作品中的人和动物身上。  相似文献   

19.
邹容是辛亥革命酝酿过程中用通俗史学形式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革命的"革命宣传家",其《革命军》运用许多史实证明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相当大作用,奠定了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础,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运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宣传资产阶级革命,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建立了巨大功勋的不朽著作。  相似文献   

20.
名作家叶辛在世纪之交连续创作了两个中篇小说《爱情世纪末》和《爱情跨世纪》,自称意在表现跨世纪一代青年全新的爱情观。然而,作家并未完全理解和把握“新新人类”们的性爱原则,将故事写成了似新实旧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传奇。尤其是《爱情世纪末》,塑造了一个新旧人类都无法读解的年轻女性聂虹的形象,这显然是有违作家初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