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自考教材《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古代汉语的“耻”、“辱”这一对同义词在语法动能上存在差别,通过对《左传》、《苟子》、《韩非子》、《国语》中有关“耻”、“辱”运用的语料分析,足以说明“耻”和“辱”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语法功能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2.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一文中有“宰以卓异闻”一句.教参翻译为“县官以才能卓越而闻名”.课本注释对“卓异”一词解释为“(才能)优异。这是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笔者认为均欠妥。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第287页)“登陆”的释义是:“①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②比喻商品打入某地市场”。词典的释义不够全面.它不能涵盖以下例子“登陆”的意思.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即景感事的名作,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万骏云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宋四家词选》说“借水怨山”就是说的比兴手法。“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二句用的是直书期事的赋笔。 (《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苏救版《唐诗宋诃选读教学参考书》选了此)薛金星先生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也认为“辛弃疾此有《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手法,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之瑰宝”,“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实,这首词既没有运用比兴手法也没有运用赋笔。[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烛之武退秦师》课本译注:“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人教社2007年3月第2版课标本语文必修一)译注既全面又细致,但把“乱”释为“打完仗后军队散乱”.似与课文原意相悖,值得商榷。语出篇末晋文公回答子犯“请击之”的话:  相似文献   

6.
曹嫄 《学语文》2011,(3):29-29
“资源”是当下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个词的解释是:“图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第4801页)。所谓天然,指自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和它相区别或对应的是“人工”。(《现代汉语词典》第1347页)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读本》(2008年6月第1版)所选的《渔父》一诗,假托渔父与屈原的问答,表现屈原不肯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一般认为此诗作于屈原临死前.是诗人的绝命词。  相似文献   

8.
李耕拓 《语文学习》2010,(7):137-137
李先著先生在《请不要“以讹传讹”》(见《语文学习》2007年第6期)中谈到.有一份高三语文测试卷.要求考生选出“是顾炎武名言的一项”.答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认为这一答案是错误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并非出自顾炎武之口,虽然他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过这种思想,后来由梁启超概括了顾的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刊登了陈菊飞老师的《(台阶)教学片段》,文中他力图矫正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注重“语句教学”,应该说,这是深合读书和语文教育之道的。朱熹主张读书“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朱子语类》卷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金圣叹也主张“细细读之”.直言“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金圣叹文集》第262页,巴蜀书社2003年版)。  相似文献   

10.
人教社《历史》必修3(2007年版)第45页“历史纵横”说《红楼梦》“1842年,就有了英译本”,其实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译本。赵长江、付天军《(红楼梦)英译与中国文化传递》(《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指出,“《红楼梦》的英译工作始于1830年.至1986年结束”.“发轫期从1830年至1846年,出现了两个有关《红楼梦》英译的片断。第一个是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德庇士的翻译,他译了《红楼梦》第三回中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译文的标题是《Chinese Po—etry》,刊登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时期在《人民日报》上见到这样三个标题:1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见1998年3月4日策12版。2.《纪念蔡元培诞辰130周年》(见1998年3月23日第4版)。3.《各界隆重纪念周总理百年诞辰》(见1998年3月5日第4版X三个标题均用了“诞辰”一词,前两例用在动词位置上,第3例用作名词。看罢,着实让人座跷。带着疑问,我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得到:[诞辰]ddn。h6n生日(多用于所尊敬的人)。如果说《现代汉语词典》对“诞辰”的诠释是正确无误的话,l和2两例中的“诞辰”就完全属于误用了。误用了就必须修改,修改的方法有两种…  相似文献   

12.
一、两处翻译质疑“然后得一夕安寝”一句,高语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2007年3月第2版)(以下简称《用书》)翻译为“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这样翻译有两个疑点:1.句中的谓语是哪个词?从《用书》的翻译看是“得”,但以句意看应该是“寝”。2.“得”字是什么意思?究竟是“能”还是“得到”?  相似文献   

13.
《语文月刊》2012年第7期刊登了《如此“乍舌”,令人咋舌》一文。文章作者杨先生先是通过对各大报刊中所提到“乍舌”“啧舌”“咂舌”和“咋舌”进行了实例列举,然后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四个词进行了音义分析,区分了这四个词的用法,读完之后受益匪浅。但关中不足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杨先生却标写的是“《现...  相似文献   

14.
夏艺 《语文学习》2010,(1):34-35
沪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爱情如歌”单元中的《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经典爱情诗.诗中虽然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但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作者通过“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意象来否定一些爱情观。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郭晓琴、王连龙两位老师合作的文章<"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设问句吗>,认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设问句,而是反问句.对此,笔者提出一些异议.  相似文献   

16.
在2006年3月第3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91面“STS板块”中,用图1表示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笔者认为该图中存在一些问题,在这里提出来与编者商榷.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年以来,“下浮”一词频频见于报端,以至许多汇集新词新语的字典辞书竞相收录,最近发行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也增收了这个新词,释义为“(价格、利率、工资等)向下浮动”。《现代汉语词典》的增收,标志着不仅是使用,而且研究也正式承认了它的新词地位。如果单纯从“下浮”一词中的“浮”字来看,它的基本意义当是“在水面漂浮”,既可表示静态的“停留在液体表面”,又可表示动态的“自液体的内部上升到液体的表面”。在意义上与“浮”字相对的是“下沉”的“沉”。  相似文献   

18.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词作<沁园春·长沙>的尾句.郭晓琴、王连龙两位老师认为该句并非设问句,而是反问句(见<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材可谓“大变脸”.在结构和篇目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我校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这里针对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心修)第一册(2003年6月第1版.2005年4月湖北第3次印刷.以下简称旧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2007年3月第2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李清照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声声慢》的重新解读,可以认为这首词是作者为自己写的一首“长门”词,极其隐秘地诉说了词人自己“被疏无嗣”的苦衷。而并非像文学界一直认为的是其晚年代表作,因为词中既无亡国之痛,也无嫠纬之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