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九五八年我国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和民主革命时期“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的教育经验,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特点,制定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沿着“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正确途径,培养了近千万又红又专的大中专毕业生。为全国各条战线输送了新生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发展创立了我国的全日制教育和各种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基本上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当前,根据新时期的政治经济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  相似文献   

2.
上一期,我们谈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问题,这里跟着谈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着重说明:为什么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问题。要真正做到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就必须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为教育为政治服务,必须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体现出来,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如果教育不结合生产劳动,劳心与劳力  相似文献   

3.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最基本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毛泽东关于“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对于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完整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重要原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初创…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主要是围绕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造就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才。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段话。新时期,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说明,在思想上,我们党是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的,并且在实践上也做过不少探索。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主义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就必须解放思想,对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进行再认识,而对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性质的再认识,则是深入认识教育本质和功能的重要方面。本文力图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对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性质进行剖析,并提出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刘向兵  曲霞 《教育研究》2021,42(10):4-1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解放思想及其对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理想建构,表现为政治宣示、接班人培育、社会生产动员和意识形态建构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在党对劳动教育的百年探索中均有明显体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必须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独特价值,辩证处理好劳动教育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劳动与教育的关系,以及劳动教育的教育属性、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向兵  曲霞 《教育研究》2021,42(10):4-1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解放思想及其对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的理想建构,表现为政治宣示、接班人培育、社会生产动员和意识形态建构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在党对劳动教育的百年探索中均有明显体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必须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独特价值,辩证处理好劳动教育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劳动与教育的关系,以及劳动教育的教育属性、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自从学习了陆定一同志“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文章以后,认识到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明确了我们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是我们衡量  相似文献   

9.
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列宁说过:“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化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需要的高度.”因此,坚持和不断地发展、完善劳动教育,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必要途径罗积民,赵培库《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法》首次以国家意志的形式确定了我国的教育方...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贯彻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机制、途径和方法王冀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贯彻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  相似文献   

12.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是积我国四十多年来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经历了三次转变。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列宁强调必须通过对劳动者的教育来培养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建立工人革命家队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强调发挥劳动教育的经济建设功能和在团结劳动群众中的关键作用。在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列宁强调要通过劳动教育来净化党内空气,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义务劳动的教育作用。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根本特点,在于继承、发展和初步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的一贯方针,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经、有纪律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必由之路。我国始终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来抓,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我们必须研究在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党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政策。要搞好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必须首先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使每个学生对劳动产生渴望,感到劳动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当学生从劳动中取得乐趣时,劳动教育才算获得成功。一、教育学生初步懂得劳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概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之一是:“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正确把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  相似文献   

17.
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我国《教育法》,对教育方针作了具有时代性的科学表述。《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方针对指导教育工作,培养跨世纪的一代“四有”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方针中“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社会主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的培养目标。方针中包含的这四层意思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要沿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回过来还是要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方针提出后,理论界和高等教育界展开了各种各样的讨论,讨论得最多最热烈的是如何执行、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如何执行这一方针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分析马克思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说的背景,以及生产劳动的概念,明确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生产劳动教育的功能,以及高等教育贯彻这一方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与资产阶级教育本质区别的所在,我们必须坚决地、彻底地执行。一、方针的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的主张,是毛主席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