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头衣(冠、冕、巾)冠,从月从人从寸,会意字,寸是手,以手持月戴人头上为冠。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冠并不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用以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冕,从月(即古帽子)免声,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冕上有长方板叫廷,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天子有十二旒。古时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释名》上说:“士,冠;庶人,巾。”巾,又称绡头、幅巾、帻。王公贵人在巾上再加冠。唐朝时,巾又称幞头,以纱为之,因为纱质较软,就用桐木作…  相似文献   

2.
"衣服,身之章也"(《身章撮要》),意思是衣服是身体的装饰。我国服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质地、色彩、图案、造型、审美等方面无不各具特色。冠是古代帽子的总称,《楚辞·渔父》中就有"新沐者必弹冠"的记载。冠有冕、幞、巾、帽、帻、弁之分,冕是帝王、诸侯、卿大夫戴的礼帽。冠两边有帽带,叫缨,可在下巴处  相似文献   

3.
帽子原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没有开化的地方人们头上所戴的东西,曾被看作"野人之服"。汉族文化区称头部佩戴物为冠、冕、弁(bian)、巾等。到南北朝时,上层社会人士和下层百姓才普遍以戴帽子为时尚,人们制作了各种各样款式奇特的帽子,乌纱帽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开通后,敦煌因地处其"咽喉之地",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成为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文化交汇大舞台。本文即从"时"(时代背景)、"地"(地理环境)、"人"(求法开窟僧)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一千六百多年前敦煌莫高窟的开窟因缘,指出乐僔等人最初营造的佛窟形式与内容,一定是既有浓郁的中亚、西域风貌,又融合了中原汉地风格,展现出多民族文化艺术风情,为一个多元文明、昌盛繁荣的莫高窟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徐云峰 《考试周刊》2014,(4):135-135
<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它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实现"与"自我教育力"的教育,即"学力的形成"。"新学力观"认为:"学力"不是头脑中的"知识",而是在同外界的交互作用中的"智力动作";现代"学力"由"显性学力"(知识、理解、技能)和"隐性学力"(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组成,而且后者是支撑前者的,从这个层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就从宇宙到人"生成"的高度和全局性,考察了人的理智和情感及其不可言说的关系.他把"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能力定名为"判断力"(近似诗性智慧).相对于康德对"真"(知)与"善"(意/道德)的研究,即宋儒倡明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问题,中国哲人对此问题的探索有独到的慧识与久远的传统.对"美"的追踪与诠释,最佳的途径是打通通向"诗性智慧"原点的途径.从"美"回到"诗性智慧",是哲学还原(回乡之路);从"诗性智慧"到三分结构中的"美",是历史走向逻辑(一种升华与内化).美学(或审美能力)不应该再是"谜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进行高中古代诗词意境审美教学,可从诗词文字(语言)入手,通过朗读吟诵,去想象"言"所明之"象"(画面),再通过"象"去感受"象"所存之"意"(情感),即引导学生理解"此时""此景"中的"此情"是什么。但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诗情之中的,作为高中生,诗词的理解应该更进一层,因此,在进行意境分析时,还要注意"缘情悟理",即领悟诗词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8.
古文字中的"(麇)",即古文献中所说的麒麟,单称麟或麐.麒麟身上有铠甲式的外表和圆泡钉式的纹斑"肉甲",这也是古人之所以称之为"麐"(麇)或"麟"的原因.麒麟头顶部只有一只角,古人认为其与鹿属动物相似.根据头上独肉角、铠甲式外表、圆泡钉式"肉甲"与马蹄类圆蹄,可知其原型实为印度犀牛.麒麟古代被视为四灵兽之一,其特点与印度犀牛的生活习性有关.麒麟虽为庞然大物,但不好斗,故被视为"仁兽".在古代,印度犀牛因气候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南移,中原已很少见到,偶尔来到中原,便被认为是因圣王"仁德"而来,这便是麒麟被圣化为灵兽的重要原由.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学生干部队伍现状出发,详细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一个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模式,即充分发挥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作用,完善健全"四大机制",充分利用"两校一网"(即党校、团校和互联网)。  相似文献   

10.
"灵肉一元"文化观是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唯美主义诗学主题之一,亦是该派诗歌"爱情"主题的具体表现。前派诗人罗塞蒂兄妹、梅瑞狄斯等在其诗歌中追求"灵肉一元"的终极爱情,即精神和肉体的结合达到完美的极致;追求"身"(肉体)"心"(精神)合一,即精神和肉体和谐一致的完美结合。拉斐尔前派诗歌具体表现为:一方已经"升天成仙",是天上的灵与地上的肉的一元化,或者精神上幻想的爱恋,是基于"现世死亡与来世复活"(生死轮回)等死亡意识之上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1.
<正>冷战以后,国际史学发展中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即对"世界史"(world history)和"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关注不断加强。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已经有了"世界史",还要有"全球史"呢?其实,全球史也称作"新世界史"(new world history),即现在的全球史研究者更倾向于研究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的时代,尤其是20世纪最后30年以来  相似文献   

12.
"身"、"殷"考     
"身"的造字意义为妇女怀孕之"大腹也";"(身)"也是"身",为其"反身",是"象大腹的孕妇形"."殷"由"(身)"和"殳"所组成,而古今释义却见仁见智.通过对其所构成之古形体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考辨,认为"身"(身)与"殷"记载的是孕妇由孕而产的整个过程,印"身"(身)为怀孕之象形,以大腹为其表征;"殷"为生产之时的会意字,其中"(身)"为产妇大腹之身,"殳"为助产之象,"殷"即在他人之帮助下而生产的会意形状.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确,在我们的新课改中,就需要这种"拿来主义",即教师从各个方面"拿来"(收集)信息,并进行筛选,使之成为数学课堂资源,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服务于我们的课堂。 一、从知识点自身中"拿来"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在论述影响学习的几个变量中的"教学质量"(即教学适合于学生的程度)这一变量时指出,"评估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观察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他把这种参与分为"外显地"(可观察到)和"内隐地"(用心思考)两种情况,学生"外显地"参与固然重要,但"内隐地"参与学习更有效.因此,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5.
"势"(energy)与"语势"(energy in language/energy of language)是研究庞德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庞德通晓十几种外语,试图通过大量的诗歌翻译为英诗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势,力图改变维多利亚时期抑扬格五音步抽象说教的诗风。因此,庞德采取了"解释性翻译"和"原文写作"(亦"创作新诗")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浸入原诗氛围及诗人"情绪",极力移植"强烈的情感"。"势,即情寓于形"的观点使庞德在翻译中通过音象、形象及义象等"有机形式"或"内容派生"取势。他在翻译中强调"创新",强调声音、节奏、措辞、词语并置及位移。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中的"绿色",即反对揠苗助长,反对灌输、题海战术、死背标准答案等"高能耗"行为;反对借考分功利而滥用学习动机",污染"(扭曲)学习环境,主张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即用该"绿色观"来评价学生的一套准则。上海市教委推出的"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改革"项目包括十个方面,下设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好的议论文就在于它透彻的说理,而说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例证",即用事实说话.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可见这"事实"(事例)在论证说理中的重要.过去我们常常慨叹自己是"巧妇"但却无"米"下锅.……  相似文献   

18.
"活动"一词的英文形式为"activity",它源于拉丁文"act",其基本含义为"doing",即"做"。在西方哲学史上,古西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最早提出"活动"(poiein)这一概念。"活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我国教育家孔夫子、陶行知,西方的教育家杜威等,也都曾对教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的课程理念,将"双基"发展为"四基",即强调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这一修订,被认为是"数学教育目标现代演变的一个主要标志"(张天孝),也成为了"十年课改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史宁中)。在"四基"中,相对而言,属"基本活动经验"最难理解。那么,到底什么是数学的基本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直是我国数学课程的首要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就是把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双基"发展为"四基",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是在数学课程目标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