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隐喻艺术思维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和心志性特征。由于中国式思维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或目的性倾向,从而造就了中国隐喻艺术思维的现实性特征。这种特征集中表现为“婉转”“替代”“暗示”“转借”“讽喻”等形式。与西方艺术的模仿本真相比较,中国艺术更强调心灵的真实,更强调艺术家灵魂的自由舒展性与心志的内在追求性,因而,中国隐喻艺术思维具有明显的心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受了西方文化“科(学)艺(术)区别”的决定性影响,冲破了“文(艺)史(学)不分”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作家处理历史题材时的虚构与想象自由.但他的“失事求似”理论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比兴思维出神入化般的运用,这无疑对遭受西方理论冲击、面临“失语”困境的当今中国文艺理论界具有启示意义.当前历史文艺创作之乱象乃至批评话语的混乱,与历史共识的缺失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3.
“游”是艺术主体与客体在澄澈清明状态下心与物的紧密结合,是心灵的由静入动的审美体验活动。“游”作为艺术思维的状态,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强烈的情感、想象和直觉等活动,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即心与目、物与我相互触发而又相互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古代文论家就充分认识到“游”丰富的内涵并加以挖掘,“心游万仞”“神与物游”“梦往神游”等便是对“游”的文学审美本质的生动诠释。  相似文献   

4.
自近代教育以来,在教学及其研究中始终存在着“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中国)、“教学是科学”与“教学是艺术”(西方)两种看似矛盾的“定论”.教学有法,是科学思维方式的结论,人们在疑惑中普遍接受.教无定法,是艺术思维方式的判断,人们在认可中携带着疑惑.对待这样同时并存、同被接受、同带疑惑的“矛盾”事物,中国的处理方式通常是“搁置”,西方的处理方式通常是“超越”.  相似文献   

5.
“象形”“会意”思维规律奠定了传统艺术思维民族性特征基础。“赋”“比”“兴”恰是其运用于艺术表现中的结果;刘勰“神思”说,正是基于造字思维在艺术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而作的抽象和概括;“象形”“会意”思维还相应造就了中国传统独特的艺术追求:“意境”和“传神”。  相似文献   

6.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伴随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布道,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从此拉开了中西方文化交织、渗透之序幕。以钢琴艺术为代表的西方艺术与在中国有着三千年历史传统的古琴艺术,这两种中西方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展现出大相径庭的音乐艺术思维特征,形成了东方的线性音乐思维与西方的和声音乐思维,东方的感性写意音乐思维与西方的理性科学音乐思维,以及东方的"对立统一和谐观"音乐思维与西方"对立斗争的和谐观"音乐思维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论宋明心学对审美、艺术思维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物关系是审美活动、艺术思维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陆、王心学思考的对象,也主要是这一问题。从“心”对“物”的作用方面,引申出心物照应的两种观感方式:“单照”式和“互照”式。而对主客互照的通明状态的形成,又可分为三种相连的幻化境界,即主体物化、客体人化、物我为一;从心学体系建构中“物”的工具性作用,引申出释、道两家对文字的消解思想;从心学中“心”的流程轨迹,引申出正——反——合的思维论证方式,便构成宋明心学对审美、艺术思维作用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仰胜利 《历史学习》2004,(12):12-13
时至21世纪,西方大国一些政要和媒体仍以“冷战”思维审视中国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喧嚷“中国威胁论”,试图阻遏中国的和平崛起,以维护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那么,什么叫“冷战”思维呢?  相似文献   

9.
<正> “神思”,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对艺术创作思维活动所用的专门概念。广义的理解,“神思”,就是指整个的艺术思维。中国古代艺术思维重视“神与物游”的超时空想象,重视对思维对象的直观顿悟及整体性把握,它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和太极思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即旨在通过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探讨,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艺术思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一向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处于“自觉时代”的诗歌,既开启了“直寻”思维的新视域、新范式,又人为性的制度化、体制化了“比兴”艺术,形成两种不同质的艺术思维方法和诗歌种属。从思维特征看,前者属于非理性主义的直觉思维,而后者属于理性主义的直觉思维;从文本的内结构特征看,前者属于审美意象诗,而后者属于政治理念诗。尽管二者在审美形态上都有以象喻义的特点,但在审美感受上,依然显示出不同的志趣和尚好,体现着不同的审美观念与意识形态观念。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实质上暗含着艺术理性对政治理性的抵制和批判,并且都以非对话的形式建构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1.
当代海外中国艺术家可谓众多,艺术领域涉及架上绘画、装置、雕塑等诸多艺术门类,其地位与艺术影响力与日俱增。对赵无极、朱德群、刘国松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关于“中西艺术”之间的价值认定以及汲取,比照应该建立在对中西文化的深层次的研究基础之上。三位艺术家的艺术取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就个体而言,其艺术思想及其艺术表现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个体的思想以及表现的差异性,也为我们分析三者作品的艺术价值提供了比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艺术活动的主体中有受到客体的感召和刺激需要才能变为动机才能促发艺术活动,我国传统的“物感”说,呈现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作为感受主体的人,能力与气质同等重要;环境又因其复杂性,在人与对象之间起着协调作用,对象的被动性较强,但它是生活蓝本,因此,艺术活动的发动是人、环境、对象三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心”是嵇康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可以理解为“越名任心”,任“心”而为即可有精神之自由。嵇康之“心”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超越,自然,自由。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于三个概念中:清、远、逸。嵇康关于“心”的思想对于意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5.
《古诗》,或称《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实际上,文学史上最早对《古诗》进行深入探讨的,当首推《文心雕龙》。刘勰以“五言之冠冕也”论《古诗》在五言诗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以“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论《古诗》的艺术成就;并依据“阅时取证”、“比采而推”的科学思路,辨析《古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文心雕龙》的相关认识是深刻,甚至是经典性的,是研究《古诗》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冰心作为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受西方文化及其文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她独特、鲜明的"自然、母爱、童心"三点一线的艺术主题和以"自我、艺术、自然"为中心和出发点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7.
艺术的目的是多样化的,美的形态是多元的,审美的标准也因人而异,但审美素养是每个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对绘画艺术作品的品评应是全面的、兼容的和科学的。“像的”不一定全是好的;“不像”的不一定是不好的。重要的是作品是否能够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表达出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情感,以及它能否引起欣赏者的情感与审美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好莱坞悬疑片《七宗罪》引出数字七,并通过对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和数字七有关的某些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归纳和比较,印证了在东西方的文化“中七”是受到普遍欢迎的神秘而又神奇的数字。并由此说明了关注文化,了解社会也是学好语言的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曹禺在"当代"时代语境中的艺术生命历程与命运,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遭遇,而是具有普遍性本质意味的"曹禺现象".本文对解放后曹禺在迷失主体、失落艺术的文学历程上的思想、活动、成果进行具有历史现场感与现象还原感的分析, 揭示构成"曹禺现象"的内涵及原因,阐发其所拥有的反思"当代"文学理论与创作及文学史意义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五权宪政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将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五权宪政思想的提出及实践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