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郑金洲 《宁夏教育》2005,(12):41-41,43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基于并为了学校的发展而进行的。它“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培训的起点是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培训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体,换句话说,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与需求,由学校发起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在职培训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20年来,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后逐渐回到了中小学的校园,这就是校本培训(school-based in-service training)。所谓“校本”,意指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指校本培训所要解决的是学校和教师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指教师应该而且也必须在任职的中小学和课堂中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基于学校,指教师培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与传统的以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方式相比,校本培训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的学…  相似文献   

3.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基于并为了学校的发展而进行的。它“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培训的起点是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培训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体。换句话说,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在职培训形式。  相似文献   

4.
在师训工作中,要达到全员培训、全面提高的目的,校本培训是一条重要途径。它是以学校为主阵地,对教师进行在岗培训。这种培训既节省经费,又解决了工学矛盾,更扩大了受训面。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收效高的培训方式。实行校本培训,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比较实用。一是请“神”入门。邀请上级专家学者和兄弟单位的名师来校讲学、上示范课,指导教学和教研。这种方法解决了校本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能收到“请进一尊神,点化一方人”的效果。二是能者为师。聘请学校内部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校本培训的教…  相似文献   

5.
6月中旬,教育厅师范处组织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云南教育报刊社、昆明市教育局师训处人员对我省首批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试点单位进行了中期检查。试点显示,我省中小学蕴藏着开展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和丰富的培训资源。有关部门拟进一步扩大宏观指导下的校本培训试点,为继续教育在较大范围稳步推行探索有效的途径。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一种重要的培训组织模式,它以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培训内容基于学校发展,并赋予学校较大的自主权。我省1998年在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后,校本培训即被纳入有关部门议题。…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校本培训产生的三种理念理念一: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所形成的校本培训概念即美国的“学校本位”及欧洲的校本在职教育为我们借鉴后,正顺应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宗旨:一切为了学校,培训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教师,因而形成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在学校的组织下,立足于本校、本职、本岗的校本培训定位。理念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市起步于1996年,当时的湖北省教委把十堰市定为全省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基地。到1997年8月,国家教育部又正式下文把十堰城区定为中小学教…  相似文献   

7.
充分认识校本培训中心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国家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校本”意指“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而校本培训中的“本”应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校自培基地为本,以学校教师的“教、学、研”一体化为本,以“外引—内用—网络”的师训资源为本,以学校特色为本。一、以学校发展为本学校的发展能为校本培训提供更好的培训条件,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从而促进校本培训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可以说,学校的发展与校本培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正…  相似文献   

8.
校本培训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因此,它必须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充分挖掘学校的潜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命活力。校本培训的模式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9.
校本培训是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培训基本单位,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立足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战略性工作。我们在校本培训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一)把师德培训放在校本培训的首要位置 为了搞好师德培训工作,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务实重效,强化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通过学习,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二是注重挖掘教师…  相似文献   

10.
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是由学校发起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的,主要在校内进行的学习与培训活动,它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有效途径。通过解读学习型学校的内涵,结合校本培训的特点和优势,提出在“五项修炼”思想指导下,通过筹建校本培训工作组、实施教师的培训需求评估、论证制订培训方案、规范校本培训管理等四点措施,对校本培训实施框架的搭建做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1.
陈卫国 《福建教育》2006,(10A):14-15
在各级各类培训中,教师接触最多的是校本培训,因此校本培训有效性的落实就显得意义非凡。校本培训是各级学校自己可以直接掌控和改进的。提高教师培训实效,学校可以大有作为。我们从众多稿件中选择了两篇关于校本培训的经验文章,希望更多的学校能从他们的做法中吸取经验,指导实践,开展利校利师的有效培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赵万宏 《继续教育》2005,19(10):40-41
一、校本与校本培训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其《走向校本》(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卷,2000年8期)一文中队为,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指要以谋求学校的发展为前提,以改进学校的工作为目杯、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指向。“改进”是其丰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教师的培训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单靠区级教师培训机构集中式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虽然集中培训具有培训资源共享、强化培训、制造气氛、舆论等优势,但它同时又存在不少弊端,一是不能充分调动学校第一责任人———校长组织参与新课程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二是在培训中不能针对各校教师队伍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把在新课程实验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校本培训来加以解决、完善。2002年10月我区隆重推出了《深圳市罗湖区初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4.
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在这两方面的工作中并不能很好埘接,具体表现在: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是分离的,即研究在自己的学校进行,培训却请专家讲座,  相似文献   

15.
何谓校本培训?简单地说,校本培训,就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所谓"校本",意指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相似文献   

16.
关于“校本教师培训”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校本培训,就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校本培训相对于传统的校外集中培训,的确有许多新的特点与优势:(1)培训内容针对性强。“校本培训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落脚点”,有效地克服了集中培训的统一要求与学校和教师需要的不一致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培训"成为每个学校关注的话题。我们认为,"校本培训"是基于本校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需要,并伴随以教学过程的、由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吉林省长岭二中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注重校本培训,促进了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何登保 《教书育人》2013,(17):36-38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重点,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意蕴的新型培训方式。尽管许多教育专著对于校本培训进行了理论框架的构建和深刻的意蕴阐释,但是,对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来说,校本培训仍然是新生事物,如何进行有效的校本培训,应该是学校的领导者和广大教师需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培训"成为每个学校关注的话题.我们认为,"校本培训"是基于本校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需要,并伴随以教学过程的、由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吉林省长岭二中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注重校本培训,促进了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众多的教育培训途径中,校本培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校都困难重重,真正高质量、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培训并不多。反思当前校本培训实况,进行有效的校本培训系统建设,巳成为当前校本培训研究与实践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