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般的中国画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绘画技法和绘画理论的教授。这样的教学内容和简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没有能够理解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没有把西洋画、西洋文化与中国画和中国文化相结合。为了实现中国画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中国画教学所起的基础作用,同时努力实现西洋文化、西洋绘画理论与中国画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中国画教学达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对色彩的认识是与民族心理、民俗习惯及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从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形成系统的用色理论和方法。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正是在总结了各方面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中国绘画色彩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西方绘画理论、技法被不断引进,使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中国画也由此发生着巨大变化,甚至受到某种限制。西方现代科学光色的研究成果运用在绘画上,成为写实画风的色彩理论依据,这一依据对中国画色彩的传统理论带来很大冲击。但是无论如何,"随类赋彩"或以情运色始终是中国画色彩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美术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国画、油画、素描、版画、色彩等其他画种,中西方的技法都有。虽然中西方美术在绘画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是由于社会背景、文化习惯以及审美观念等不同,使中西方在绘画观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绘画专业的学生对中西方绘画观点的差异没有充足的认识,对中西方绘画的本质没有足够的掌握,绘画思维的转换比较迟缓。另外,西方的现代艺术文化不断进入我国,绘画专业的学生只是一味地追求个性而忽视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从而导致学生对绘画专业知识的掌握只是停留在材料性能和技法上。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在结合民族绘画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画的教学,分析中华民族传统绘画的特点,从而提高绘画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宏观、整体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孕育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生命精神.决定了传统绘画的空间意识和表现特性。中国传统绘画空间的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自由性、意象性、节奏性等方面,继承和拓展传统绘画的时空意识及艺术精神特征,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站在世纪之交,很有必要对中国画在现代化大潮中的兴衰沉浮进行一次反思。中国画在20世纪的兴衰沉浮,是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紧密相连的。考察中国画的发展变化,必须把它纳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大框架中。自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到70年代批林批孔,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受到了不应有的冷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起被重新认识和评价。历经东西方现代化思潮的洗礼,中国画应把握当前的历史机遇,开拓一条既有时代文明水准又有民族之魂的通路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的写意性本质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它在精神内核和表现形式上是完全不同于西方古典绘画写实主义的另一绘画范畴.在经历了上世纪末中国画发展的徘徊期之后,我们应该勇敢地走出西方写实主义和林林总总的现代主义理论遮蔽,在中国民族绘画与西方绘画平等进行对话的基础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独树一帜..它有自己的世界现、道德观、审美观,也有独具一格的文艺理论和科学技术.现代中国画教育存在着“重技能、轻理论”,“追求画面效果、忽视精神实质”等问题.中国画教育只有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美术专业的中国画教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具备很强的民族性,二是具有很强的绘画性,三是具有世界性的东方艺术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综合素质和对社会的要求日益增高,对中国画艺术的认识也普遍提高。而传统中国画的教育形式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师徒传授的自学模式,二是画院体制。通过对传统中国画的教育形式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和基本精神,从而对现代高校中国画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其中书法文化是比较重要的一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书法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艺术,早在很早之前就有人提出"书画同源"观点,它的意思是说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着对方,一起发展。书法学习不但能够使学习中国画的学生陶冶情操,养成平和的心理素质,还能从艺术的层面,增加学生对美感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由此看出书法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中国画是有很多好处的。文章写了三点,叙述了书法与中国画的联系,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书法教学为中国话提供的有利填充。  相似文献   

10.
素描作为中国画的精髓,是一种绘画情感表达的主要手法,在时代不断发展前提下,中国画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中素描表现不断改变。一幅好的中国画应该具有时代笔墨语言,而其中素描的表现形式探索,使其成为中国绘画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同时使得我国传统绘画更具有艺术性和时代美感。本文具体探讨中国传统画中素描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是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明显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有强烈个性特征的独立画种;中国艺术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彰显;中国画个性特征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绘画样式的独立的绘画艺术形式,只有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画个性特征的完美结合,才能保持中国画的纯粹性,中国画在世界艺林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也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程多耀 《池州学院学报》2009,23(4):106-107,112
在当前的美术创作与教学中存在着某些不重视写生的现象,这既不合乎绘画的艺术规律,也违背了中国绘画的历史传统.写生是山水、花鸟等以自然景物为反映对象的绘画艺术的基本功.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深厚的"师造化"传统,由此导致了宋、元两代写意画的出现,将中国画的艺术成就推向了最高峰.写意与写生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强写生对于当前的美术创作与美术教学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画的现代性是一个突出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现代性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文化而言,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于中国画来说,其现代性是建立在与西方绘画相互碰撞的基础上的。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化,传统的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的审美取向、价值追求和表现方法等,都与现代性要求不相符,并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了较大差距。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现代性是其与西方绘画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14.
油画作为一种手段与媒介,可以起到表现自然与社会生活,传达思想与感情的作用。油画的发源地是欧洲,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面貌和规范,但是油画的表现语言却并没有因为其特色而被限定。油画是外来画种,和其他大多数引进的文明一样,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消化和吸收,并且渐渐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本文以王沂东绘画创作为例对中国元素在油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油画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传统教学体系是分解式教学体系,已经适应不了现代人的理念与审美追求。本文作者在几十年的教学与教改中研究探索,把传统的教学观念向现代的教育理念转变,把分解式教学体系改革为单元式教学体系,进行教改实践,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既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造型能力与创新思维,又发展继承了我们民族传统绘画———中国画。  相似文献   

16.
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主要特征."线"的内涵深邃,外延广阔,形态丰富多变,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但长期运行的学院中国画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国画的这种特性,这无疑抽离了中国画的精神气韵,造成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绘画中最简单与最便捷的表现手法就是线条,从我国远古时期的象形绘画到顾恺之等名家的绘画艺术,都是通过线条的表现与拓展来构成的艺术生命力。可以说线条是艺术峰巅的支点与骨架,更是构成绘画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画具有深厚的文化韵味与人文精神,主要以线条作为绘画造意的基础与方法,这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意"与"象"的深刻内涵。本文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线条美的特征与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绘画线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笔墨对于绘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一种表现主题的媒材,更重要的是一种带有观念和文化指向的语言,中国画借助线、墨、色等手段,在绘画中表现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王原祁传统文人笔墨重性情化到现代实验水墨画家徐冰笔墨中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的呈显,笔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从而使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之间存在着“似与不似”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否定,同样也影响着中国画的何去何从。黄宾虹的艺术实践是坚持绘画民族性和尊重艺术规律的时代性的具体体现,基于绘画发展观上的“宁迂毋妄”的主张是对中国画传统的重视和强调,是对艺术家的学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呼唤,本文通过对黄宾虹的画学理论和绘画作品的研究,从而确认黄宾虹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中华武术文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遗产,它表现在对中华民族运动攻防技击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还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意志、理想、追求、欣赏习惯、思维特点等各种心理素质和民族文化特点。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武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注重整体思维、重和谐、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