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被我们的文化所塑造,又被我们的艺术所想象。有关儿童教育的理念,是否应该意识到某种人性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存在?蒂姆·波顿是当代好莱坞电影界极具个性的导演,其电影具有明显的作者特色而被称为"蒂姆·波顿式"电影,同时这还是位一线票房导演,在当代文化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作品或者呈现"儿童"的世界,或者从"儿童"的视觉看世界,为我们的儿童理念提供了新启示。  相似文献   

2.
2009年,制作精良、票房惊人的《阿凡达》引爆了3D电影的全球观影热潮;2011年,《功夫熊猫2》3D版再次轰动国内,席卷4亿票房。仅在三年内,好莱坞出品了几十套3D巨制,3D电影也一次又一次地登上票房冠军的宝座;国产3D电影也不甘示弱,纷纷投巨资试水。3D电影的急速繁荣引发了学界、媒介和民众的高度关注,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同时成了电影界的一大景观。本文在梳理3D电影的相关概念、技术原理和发展简史的基础上来考察业界将2009视为"3D电影元年"的理据,对"3D热"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电影的艺术、商业、技术和媒介属性方面展开分析,以期对3D电影的现实处境和发展趋势得到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2012年我国生产各类电影893部,同比增长60%;电影总票房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尽管成绩斐然,但具体分析又会发现国产片票房占总票房的48.46%,这也是近十年来首次低于进口片票房,这无疑给中国电影产业敲响了警钟。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需要思考,中国电影企业需要如何向前发展?究竟应该走向何方?近日阅读高红岩教授的专著《中国电影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发现书中所提出的战略思路和战略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翻拍亚洲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成为好莱坞热潮。翻拍也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本文将以好莱坞翻拍于中国电影《无间道》的《无间道风云(The Departed)》为例,在跨文化视野下分析好莱坞翻拍版是如何对原版电影中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进行解构与重建,并对好莱坞翻拍中国电影的现象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冯小刚的民族史诗《一九四二》票房遇冷与徐峥的草根狂欢《人在囧途之泰囧》票房神话让人捉摸不透的话,2012年度纪录片: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则体现了文化与形象、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本文试图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深入、细致的读解与分析,探析该片是如何完成不可能的可能:传达精致的内容、深厚的文化、真挚的人文关怀,以及由此获得巨大的商业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电影市场化是世界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将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引入到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是切实可行和及时必要的。冯小刚导演作为中国杰出贺岁片导演,将市场营销策划与其作品完美结合,创造了许多经典案例,为中国电影发展与中国电影市场化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小说到电影,在这一转换中不同的媒介呈现形式需要不同的符号表达,这就要求导演将小说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电影中的影像符号,要实现这一转换必须要完成从文字符号的解码到影像符号的重新编码这一过程。文章以电影《色,戒》为例分别从小说语言的解构与影像语言的重塑这两大方面入手解读电影《色,戒》之于小说《色·戒》的解构与重塑。  相似文献   

8.
作为隐藏在电影形式发展中的一股强大力量,跨文化传播充分展示出了电影的存在价值及意义所在。一个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电影影像来进行概括及传达,它不仅需要明星及导演的跨文化效应,也需要相应的策略手段加以辅佐,进而将民族文化进行适度化彰显。中国电影影像想要获得更深远的跨文化传播和更长远的发展,不仅要有艺术的发展策略,还要有文化的发展策略及产业的发展策略,即"三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一九四二》与《泰囧》,这两部在风格、类型上相差甚远的电影原本并无什么可比性,但却因为两位导演与贺岁片的特殊情缘而使这种比对成了可能。它们都在2012年终岁末上映,却在票房上出现巨大反差,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本文旨在透过票房的表象,从导演、影片内容与风格、档期选择、宣传营销、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将《一九四二》与《泰囧》做一个比对式分析,以期对两部片子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著名导演张艺谋在他的电影创作中运用了两种电影修辞艺术——象征和夸张,大大加强了电影的造型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赋于他创造的艺术形象以巨大的丰富性和强烈的独创性。因此,张艺谋影片的象征、夸张两大艺术特点,是引导他的电影走向世界、创造电影神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怀旧"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刘杰导演的《青春派》、王小帅导演的《我11》等以"青春怀旧"为主题的一批电影大受欢迎,成为当下怀旧情结的主要精神体现,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强劲的青春怀旧思潮。本文以探讨青春怀旧电影在我国发展到当今地步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为切入点,通过剖析怀旧情结在电影中的基本表现模式,由此对商业环境下电影中怀旧情结的错位价值以及怀旧电影的负面效应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指出当下该类型电影中怀旧情结的弊端和对怀旧主体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深受中国传统艺术留白观念的影响,常常通过空镜头的运用营造出中国民族影像独特的"韵外之致"。在如今票房至上的大片时代,传统美学在电影中几乎消失殆尽,然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李安,其3D大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运用了大量的空镜头,既妙造自然,实现了物性空间和心灵空间的契合,又寓情于景,营造出具有古典意蕴的诗意意境,给未来的华语大片提供了可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手机》到《天下无贼》,商业娱乐大片已演变为中国文化领域的一种流行现象。电影本身作为商品,其成功不仅取决于精彩的剧本、高明的导演和有魅力的演员,广告宣传和营销策划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电影《海街日记》是以日本海滨城市镰仓为背景,以一家姐妹四人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故事,该片清新唯美,海洋气息洋溢在每一幅电影画面中。尤特别之处是,电影伊始,由"葬礼"而起逐渐进入故事的"父亲"角色,是个已在彼岸世界的亡人。整部电影因这一未在银幕上现身一次,甚至导演连其照片都不给一帧画面的父亲而始。以他的去世为起点,讲述四姐妹的命运如何被这样一位父亲所牵引和改变。由父亲角色为切入口,以此来分析这样一位不曾在电影银幕上现身一次却改写了电影中姐妹四人及该家庭中每一位成员命运的父亲,究竟在这一家庭中扮演了怎样的父亲形象,究竟何种程度地影响了家人。此外,借助《海街日记》电影中对父亲形象的解构和建构,探究是枝裕和导演所秉持的家庭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5.
北野武(KitanoTakeshi),是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电影导演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善于按照自己独特的想法,打破传统电影的叙事技巧,反映人类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生存压力,使人们在笑声和泪水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导演的创作理念、边缘人物内心的刻画、暴力美学色彩的拍摄手法、电影配乐、独特的电影镜头语言等方面对北野武的执导风格作一阐述,从而表达出笔者所理解的北野武电影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万震山、言达平、戚长发和凌退思是被名利蒙蔽了灵魂的人。金庸借此传示了对现代商业文明的解构和在艺术上不落窠臼的追求,也从另一方面反映自己在面对名利时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相似文献   

1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新生代"电影以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在影坛上大放异彩,"新生代"的导演成为大众瞩目和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论述了"新生代"电影的前卫时尚的风格,进而对"新生代"导演和其电影的未来作出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电影《帮助》是一部小制作大票房的电影,囊括了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各种大奖,是名副其实的票房黑马。本文试图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对《帮助》进行解码,揭示该片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感受它的历史厚重感,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佳作。  相似文献   

19.
电影艺术普遍是一种叙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电影中,死亡的出现是烘托气氛、引导剧情、埋下伏笔的主要手段,电影中死亡的表现手法不仅展现出电影拍摄的质量,还体现了导演的死亡哲学意识。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影中对死亡的表现也越来越体现出思辨的倾向,在审美表现与哲学意识方面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究。本文从死亡即是回归自然、死亡是对生命的救赎、死亡是壮阔的归结、死亡是瑰美的重生四个角度,分析电影中死亡哲学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笔者针对日本电影导演岩井俊二的作品《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剧情叙事方式、摄影方式、剪辑手法以及配乐等元素,探讨岩井俊二电影的艺术性,着重从其独特的电影呈现方式分析解读岩井俊二电影的艺术价值及艺术脉络,深入探究其电影作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