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次亚运会,可以说给北京以至全国各行业,吹来一股强劲的神奇之风,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被称为“亚运气氛”,或称作“亚运精神”。北京日报编者发出了一句极富时代色彩的感言:中国人团结起来干什么事都能成。人们读着这句发人深思的感言,再看看北京日报10月8日的头版只有三条消息(转版)的闭幕式版面设计,不禁拍案称绝。它的确把国内报刊亚运报道的版面设计,推向一个最高峰。我的一些搞新闻业务的同事,拿着这张报说:亚运报道给中国报界带来一场革命!然而,亚运会刚过,许多报纸似乎又变样了。虽然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发议论,从各个角度写文章,主题只有一个:让亚运精神长驻。(有的  相似文献   

2.
国人竭尽热忱、世人亦为之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幕至今已经两月有余。记得圣火刚灭,盛赞亚运雄风吹进中国新闻界,把报纸版面设计推向前所未有高峰的文章便连篇累牍,读了让人振奋。然而,许多经验还未及仔细学习,又忽见一些报刊发出“报纸又变样了”,“照片不见了”,“版面画得那么没劲”的叹息。我此时提笔回顾亚运摄影报道,兴致已实在不堪与两个月以前相比。然而,细想想,哲学家早已点拨我们: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可不,现在的报纸版面纵然不如亚运期间那么好,也不见得比亚运前差到哪儿去。对于曾经亲身参加了亚运报道的人来说,我们毕竟一度辉煌。如今记下那一度出现的辉煌,即使起  相似文献   

3.
十一届亚运会,写下了中华民族体育史上迄今最辉煌的一页,也为中国新闻界创造了一个展身手开新篇的历史契机。翻开京津沪穗各报,亚运报道十分引人注目。人民日报及海外版除了在要闻版报道亚运会重大新闻外,还各辟了两个“亚运专版”,并另出一张彩色对开的《亚运新闻》,规模之大自该报创办以来未有先例。首都其他报纸如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等也纷纷推出亚运专版,中国体育报增出了晚报,北京日报更是全力以赴,用50%至75%的版面报道亚运会,显出了东道主城市报纸的气派。外省市的报纸上,亚运会也始终唱着“主角”。津、沪、穗等沿海城市原本  相似文献   

4.
举国关注的亚运盛会,已圆满、成功地落下帷幕。那空前的亚运新闻角逐中顽强拚搏、团结奋斗的日日夜夜,却长久地留在每个参战者的记忆里。汇发招待所,紧邻亚运村,吃住行却不能与“村民”相比。这里,就是北京日报亚运报道的前线驻地。9月17日,50多名记者进驻,开始了紧张的新闻之“战”。说它是“战”毫不夸张。二十多天,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没有按时吃饭、睡觉,节假日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哥们,第一枚金牌,看你的啦!”亚运会比赛尚未开战,新华社参加亚运会报道的编辑、记者便朝我喊开了。那些目光,那些语言之间,分明流露出重托和希冀。骤然间,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是那么沉重。历届大型赛会第一枚金牌都是国际上各大通讯社与新闻机构必争之“的”。本届亚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也必将牵动前来采访的5000多名记者的神经。一种无形的压力向我袭来,作为担负亚运报道重任的新华社记者,能否在这场国际新闻大战中夺得第一枚“金牌”,这不但关系到亚洲第一大通讯社新华社的声誉,也关系到整个中国新闻界的声誉。  相似文献   

6.
杨正泉 《中国广播》2007,(11):60-63
亚运会宣传报道的纪律要求 为保证筹建和宣传报道任务的落实,从亚运会筹备工作一开始,中央电台就成立了“亚运会宣传报道筹备小组”,主要负责转播场馆的建设和技术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和人员的技术培训。在临近亚运会时,工作的重点转为宣传,改为“亚运会宣传报道领导小组”,负责中央电台整个亚运宣传报道的统一策划、协调和指挥,对完成这样重大的宣传报道任务,需要有这样一个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中央电台组成了185人的亚运会报道团,居首都新闻界第二位,仅次于中央电视台,浩浩荡荡进驻亚运会新闻中心。  相似文献   

7.
9月18日上午,我因赶写一条稿子而无法和新华社200多人的亚运报道大军一起开进赛会驻地,只好一个人单独而行。作为我国的唯一新闻政治周刊的《瞭望》周刊社,只有我一个文字记者去亚运前线冲锋陷阵,那一句“拜托”中,包含着所有同行的信任与期待。作为一名新兵,肩负如此千钧重担,面对强手如林的新闻竞争大军,我应该怎么干? 《瞭望》对亚运会的报道要求十分明确——既要是新闻,又要是周刊新闻。这就要求在新闻的时效性上,勇于和报纸竞争,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周刊新闻  相似文献   

8.
第十一届亚运会是亚洲体育界一次精彩、圆满、成功的盛会,是我国体育迈向世界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我国新闻工作者对这次亚运会的报道有声有色,内容丰富多彩,值得在我国新闻史上大书而特书。全世界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0名记者,前来北京采访这次盛会,我国新闻界第一次在国内面临如此规模的国际性新闻竞争舞台。这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也是自强、腾飞的一次契机。我国新闻工作者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激励下,勇于实践,奋力拚搏,无论是文字新闻或图片新闻,还是声像报道,都做到了又多又快又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纪录。  相似文献   

9.
5月中旬,我们到北京参加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举办的新闻业务学习班。学习之余,采写了一篇题为《北京归来话亚运》的专稿,分别被县电台和《扬州日报》采用。原先,台里并没有交给我们采访任务,加上是第一次去北京,都想在北京多浏览几处名胜古迹。然而,当我们漫步北京街头,到处可见亚运会的彩旗飞扬,商店的物品上都贴有亚运会的标志。首都人民强烈的亚运意识触发了我们采写亚运新闻的念头。采访前,我们曾犹疑过:县电台的小记者去采访亚运会组委会人家会接待吗?于是我们试探着给亚运会组委会拨了一个电话,自报家门后,刚准备讲话,谁知对方把电话挂上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一次主办亚运会。我们,第一次报道亚运会。能参加亚运会的摄影采访,对我们中国青年报的几位同志来说,算是一生难逢的机会,但能否把握机遇,不失时机地为广大读者献出一台摄影报道的好戏,确是一件难为又有为的事。迎接挑战,把自己逼上绝路报纸的“新闻战”,从1990年8月22日火炬点燃就初露端倪了。中国青年报摄影部虽曾商量过报道方案,但届时只能有一名记者参战,他不能越“雷池”一步,只能  相似文献   

11.
第十六届亚运会在中国广州举行。本届亚运会的报道,本埠各大媒体均派出精干队伍,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新闻大战。纵观整个亚运会赛事,从12日开幕到18日基本处于"磨合期",是亚运赛事慢慢进入状态的阶段。而19日至25日,是亚运会比赛的高潮期。与本埠甚至是全国其他媒体相比,楚天都市报的报道更富于"人性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去年9月28日,山东滕州籍运动员毛新源在第11届亚运会上为山东夺得了第一块金牌。我采写了现场短新闻《妈妈心系亚运》。这里,想就这篇新闻的采写前后谈点感想。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有句名言:吃人家嚼过的馍没滋味。作为一名记者更是如此。多年来我就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重复报道别人报道过的东西”作为一条规矩,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的采访范围内,重要新闻力求报道在他人之前。这次亚运宣传,我共发了6篇稿,其中有4篇被新华社播发,两篇被《中国体育报》刊用。诸如94岁的枣庄市政协常委郭允生,把女儿从台湾寄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个老记者,我确实很喜爱新闻工作。解放后,每次填表的时候,一般象我这种情况,填“本人成份”时都填“职员”,我觉得这个词儿太抽象,我向来都填“记者”。我想,倘若死后在阴曹地府要我填表申请下一辈子干什么的话,我还要填“记者”。新闻工作不但能使我们接触广阔的天地,它本身也是个广阔的天地。只要一个人有一点点擅长之处,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我有过一个同学,不用功,光好玩,是个球迷。他却把体育版编得十分活泼出色。报道一场足球赛,也得是个行家才成。旧社会管新闻记者叫“无冕皇帝”,那  相似文献   

14.
新闻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采稿、编辑选稿和编稿、读者评稿都有客观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别的,正是新闻价值本身。新闻价值起着衡量、评价、取舍稿件的作用。新闻价值这个词,最早起源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西方新闻学者把新闻价值说得很神密,认为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难得清晰了然”。其实,新闻价值并不神密,而是客观存在的。过去,我们好长时间不准提新闻价值这个词儿,似乎一提到它,就有宣扬资产阶级新闻观之嫌,这是十分荒唐可笑的。  相似文献   

15.
作者原文: 北京市卫生局亚运会医务部迎亚运卫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北京市卫生局亚运会医务部迎亚运卫生工作会议今天在京召开。医务部负责人和卫生局有关处负责人就亚运会医务问题做了部署,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参加了会议。亚运会医务部是19个为迎亚运专设的各方面的部门之一,总管亚运医疗卫生工作的安排调遣。有关负责人就亚运会期间的参赛运动员和官员、工作人员的医疗保健工作、急救工作、监督检测工作、防疫工作、女性性别鉴定工作等都做了安排部署。据参加会议的北京市卫生防疫站站长张殿(钅余)介  相似文献   

16.
今年3月11日至6月10日,经济日报星期刊连载了“迎亚运体育与经济系列谈”,前后共13篇。这组文章见报不久,中国体育报即在一版刊文:《推荐经济日报迎亚运系列谈》,并转载了其中的若干篇目。新闻出版报等报刊也给予了较好评价。国家体委主任、亚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伍绍祖称赞道:“这组文章,我和体育界许多同志都认真读过,觉得很有看头……找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角度,展示出一个前人未涉的视野,在体育与经济的结合部做出了一篇新颖的文章。”亚运会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张百发也撰文说:“它至少有一个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界对第十一届亚运会所作的成功报道,无疑是新时期新闻史上值得认真总结经验的一页。无论就其持续时间之长、出动的记者之众、新闻竞争之激烈来说,还是就其报道之多彩多姿,影响之广泛深刻来说,都很难找到一次战役性报道可与这届亚运会报道之成功相匹敌。由实践到理论对这次亚运会报道作出全面总结,以便新闻界更自觉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这显然不是少数人就能做得到的,而是需要新闻界同行们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我觉得,评选全国亚运会优秀新闻  相似文献   

18.
把“人”的文章做足──科技新闻报道之我见郑田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工作者是科技知识的载体,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人物应当是科技新闻报道的主体。搞科技新闻,不应当把眼光只落在科技成果、科技活动等方面的报道上,而应当把“人”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单靠投身新闻现场抓片子,离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能打动人的质量上乘的报道就相差一些距离。如何缩短这个距离?我们要把深入采访、调查研究与用心感受生活深层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人们通常懂得,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多读、多看、多观察、多思考,实际上说的就是“心入”二字。只要“心入”,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新闻摄影报道,都能够准确把握反映  相似文献   

20.
9月23日下午,新华社最先发出了邢芬获本届亚运会第一枚金牌的快讯,获得了亚运“新闻战”中的“第一枚金牌”。在大型国际体育比赛中,第一枚金牌获得者和第一个破纪录的人历来是各大通讯社争先报道的热点。这一次新华社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首战告捷。新华社发第一枚金牌揭晓的快讯是在2点14分。合众社第二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