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政治部工作已经有几年了,每次看到侯主任的时候,总想对他说一声“谢谢”、可每次见他的时候,他总对我会心地微笑,让我感激的话竞难以启齿一于是我把这份谢意深埋在心底……  相似文献   

2.
有位外地记者出差路过北京,几粒黄沙吹进了他的眼睛。灵机一动,他写了篇稿件。《风沙紧逼北京城》。此稿在首都报纸头版头条刊出后,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家、普通市民的高度重视,掀起了大规模的绿化北京、节约用水的运动。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我认为,处处留心同样可以获得很多新闻。一次,笔者到部队下面的一个连队采访,由于很久都没找到可写的素材,就和连长、指导员等人玩起了扑克牌。中途,走过来一位我熟识的志愿兵,连长很自然、亲切地叫他一声“大元帅,来打牌”。我心中一动,一个连队,哪来的什么“大元帅”?顺此…  相似文献   

3.
二冬和我是北京大学硕士、博士同学.毕业后又都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多年在一起学习、生活和工作.我们相互之间已经是心领神会。他稳健的脚步声,他的微笑.他的一声老陈.总让我感到亲切和可信。2004年五一过后,当我听说二冬气管上长了恶性肿瘤.情况异常危险,我简直不敢相信。二冬是我们同学中最酷爱体育的人、我们经常在一起踢球.他是主力前锋.平时很少生病。这时候我突然感觉到我们毕业以后太忙了,没有多少时间来交流。现在他病了.我更怀念我们过去经常在一起的日子了。  相似文献   

4.
1960年,我从机关工作调到上海作协《文艺月报》编辑部(后改为《上海文学》,又改为《收获》)。魏金枝先生是副主编,负责编辑部的工作。记得报到那天,编辑部同志把我领到主编办公室,只见一头花白短发挺硬得象刺猬似的魏老正伏案看稿,神情十分专注。直到我们走到他的写字台边站定,陪我的同志叫了一声“魏老”,告诉他我已来报到上班了,他才抬起头来,象羚羊抵角似的从眼镜框外看了我一眼,答应了一声“噢”,接着便又看起面前的稿子来了。陪我的同志和我一起在他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想等他将面前的东西看完了再  相似文献   

5.
地坑院梦呓     
有位名气很大的名家,说是为了“刨根究底”.漫游到我故乡的川源沟壑地区,在颇具陇东特色的地坑庄上面兜了一圈或几圈,遂发一声哨叹:人类穴居的习性何其久远!从他这声哲人的感慨中,我们可以听出名家的空泛。恰恰我就出生在地坑庄,并且是一孔黑咕隆略的土窑洞。培育了我渺小生命的那片胎衣,就埋在窑洞土坑前窑脚底下的黄土里。这是我父亲做的主,据说那胎衣和我的灵魂、命运有什么瓜葛。而我能猜想到的,只是我的眼睛和耳朵,视力和听力发育得挺好,应该得益于窑洞的光线始淡和绝对宁静。后来,我学会了爬行,从一尺来高的门槛上翻越…  相似文献   

6.
记者和作家的路是相通的。有些作家是从当记者开始笔墨生涯的。新闻界的著名记者、作家白夜的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一我来到了白夜的家。听到陌生人的询问声,白夜跨出门槛。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人世沧桑,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他来。经我自报家门,他高兴地握住我的手,  相似文献   

7.
沉默     
梁实秋 《出版参考》2006,(11):14-14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嘴边绽出微笑,我知道那就是相见礼.我肃客入座.他欣然就席。我有意要考验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于是我也打破我的习惯.我也守口如瓶。二人默对,不交一语。壁上的时钟的答的答的声音特别响。我忍耐不住,打开一听香烟递过去.他便一枝接一枝地抽了起来.巴答巴答之声可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地翕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  相似文献   

8.
记者和作家的路是相通的。有些作家是从当记者开始笔墨生涯的。新闻界的著名记者、作家白夜的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一我来到了白夜的家。听到陌生人的询问声,白夜跨出门槛。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人世沧桑,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他来。经我自报家门,他高兴地握住我的手,连忙让我进屋坐。我认识白夜,是在1952年9月,那时,他是《苏北日报》副总编辑。我刚从一个县的通讯站调到报社做记者。不久,白夜被调往人民日报社工作。  相似文献   

9.
王澄 《陕西档案》2003,(4):36-37
贺龙(1896——1969)元帅在我心目中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我十分敬仰和崇敬他。他戎马终生,弛骋疆场,为党、为国的英勇业迹经常在我脑海涌现。1955年12月14日,贺龙由西南路过西安,在人民大厦礼堂给陕西省、西安市党政军领导干部作讲话,我给作了速记记录。贺龙元帅讲话不带底稿,气壮声粗,但却讲得切近实际,入情入理。他讲话口直心爽。直来直去,出口明意,使听讲人易于理解和记忆。  相似文献   

10.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门面简陋的书画店里,看到了林散之先生的一幅草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林先生的字,又一次让我心醉神迷,呆看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十几年前,第一次看到林先生的书法,是他为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写的一首诗。不懂书法的我却一眼就喜欢上了他的字,而今那种感觉又在心中苏醒,仿佛30岁仍孓然一身的人在茫茫的人海中邂逅他18岁时的初恋。林散之的字如林散之其人,潇洒儒雅,而又傲骨铮铮,气势逼人。他晚年的行草,已到了物我两忘,出神入化的境界了,让人叹服,也让人惭…  相似文献   

11.
陈明 《今传媒》2005,(4):23-23
2005年1月1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播一周年的日子。这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行了“中国之声”的周年庆典节目“倾听中国”。在庆典中介绍了“中国之声”一年来的奋斗历程,并列举出了节目取得的成绩,同时还邀请了许多名的艺人如满军,李双江等来现场献艺,节目可以说是非常的精彩。但是在这个庆典邀请的嘉宾名单中,我却发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缺憾。  相似文献   

12.
对邓元生来说,热爱新闻摄影,用“痴情”二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难怪他一到训练场就兴奋,一听到炮火枪弹声就激动。  相似文献   

13.
美化回忆     
去采访一个纪录片导演时,我向他转述他一个大导演朋友的一段回忆。因为回忆里有他,说的是炖牛肉的香气里,几个年轻人狂热的畅想,于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某个瞬间诞生了。我兴奋地等着他继续往里填东西,脑子里想着接下来一篇好稿子要诞生了。不料,他鼻孔里一声轻笑。“没那么文艺吧?当时我正满屋子看他的大房子呢,羡慕啊,我一个租房子的人,一下看到那么大的房子——还是自己的。艳羡地四下寻摸……”——他毁了我的好稿子,一篇又文艺又伤感,内里还有热腾腾梦想的好稿子。但他让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回忆都可靠,不是所有的叙事都贴谱。  相似文献   

14.
干练、白净的高文苏,尽管已是“腕级”记者,却依然保持着多少年的谦逊,见了哪怕是一个初次相识的战士,也会露出和霭的微笑。但你若是以为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的人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常常的,当别人豪言壮语地描绘将来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制造着一声又一声“惊雷”! 智慧而又勇敢,这便是高艾苏留给我的印象。 没有称号的勇士 如果高艾苏的那些经历和成绩发生在部队中某个人的身上,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呢?也许会被授予称号?我常常这样想。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立过7次功的荣誉感到不…  相似文献   

15.
2000年国庆节以后,我就被抽到高等学校搞“三讲”教育巡视工作。那天,巡视组一位同志告诉我:“听说你们报社一位老副总编去世了,姓陈。”退下来的老总只有一位姓陈,就是陈锐同志。前不久我还在院里见过他,又没听说他犯病,不可能吧 ?立即给办公室主任王继德打电话,天哪,竟然是真的 !  陈锐同志一辈子从事新闻工作,对河南日报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有威望、有影响的老报人。我和他早就认识,但是,真正相知相熟、过从密切,是我到河南日报工作以后。  1990年 9月,在住院治病期间,得到要我去河南日报工作的信息。它犹如一声…  相似文献   

16.
刘诚龙 《出版参考》2009,(10):42-42
世界正在变得文质彬彬,温情脉脉。我在广场上抽烟,烟屁股烧到指头,我随手扔了,忽然来了三个彪形大汉。搁以往,一定有雷霆吼,但现在这三位首先给我敬了礼,然后递过来一张二十元的发票,跟我来交换人民币。看到这架势,我就调动我的脸部笑肌,乐意地跟他换了。那边啪地又给我敬了个礼,然后一鞠躬,道了一声:谢谢合作、我现在都没明白跟他合作了什么,是我丢烟屁股,他看烟屁股自由落体(事后回想,好像从我点起烟头那会,他们就斜睨上我了)?还是我给他两张人民币,他给我一张罚款单?这就叫做合作?合作,是有点不地道,而谢谢两字却是中听的。  相似文献   

17.
叛匪终于来了,我那时正在做饭。米饭煮熟了,秋葵汤也快煮好了,就在这时,我听到一声枪响在镇子里回荡。1993年,伊斯梅尔·比亚——本书作者,刚12岁,西非塞拉利昂爆发的内战进入了他的生活,由政变军官统领的革命联合战线(RUF)占领了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叛军攻入他的家乡,见人就杀。他与家人失散,开始漫长的逃亡之路。  相似文献   

18.
老山前线红军师“猫耳洞之声”乐团去年底来北京进行了演出.我在参加接待工作的同时采写了3篇报道,其中刊登在去年12月22日《北京晚报》一版《猫耳洞之声乐团在京首演——“战地之星”轰动北京》的特写,受到了好评.对采写这篇稿件,我有些收获.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乐团没到北京前,我就和某报一位记者去招待所找该团的先遣人员谈了6个小时,了解了一些情况。这个乐团去年4月诞生在老山前线,绝大部分成员是连队的战士,他  相似文献   

19.
卜卦记     
考试在即,大家都忙着备考,惟有不把功夫下在平时而临考前急来抱佛脚的王林(化名)有些反常:仍然我行我素,好似胸有成竹。为了解开这个结我故意讨好王林。果然不出所料,他确有高招。原来一位叫“小神仙”的人能为他保平安。出于好奇,也为了查出个所以然来我决定见见“小神仙”。在我的再三央求下,他才勉强答应我,但我必须答应他“对任何人都保密”的誓言。终于,在一条破巷深处的小杂屋中我见到了“小神仙”,一个四十多岁留着撮山羊胡,摇着把小黑扇,鼠眼滴溜溜一直转的人。在问清来因之后,他便给我俩侃开了。只见他的手指时伸时…  相似文献   

20.
6月25日晨,得知陈明同志因脑溢血猝然病逝。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对我简直是一声轰鸣,脑子好像散了,久久不知所措。不久前,他还来我处,专门谈记协办报的事,热情奔放,信心十足。我知道他有高血压,过去工作中他有不舒服,我就要他马上休息。这次见面,我问他身体怎样,他说:“不要紧,病来了休息两天就过去了。”看他脸上的气色和结实的身板,我以为他的病减轻了,满想他还能为记协再出大力,可他突然一去不返了,悲夫! 听他的孩子讲,他离休后,整理了自己过去写的东西,要出一本书。他的遗体火化后,孩子送来了他的书稿,我一页一页地翻看,看见那熟悉的字迹,好像他又和我交谈起来。回想起来,我们是在延安认识的,在一起工作是从60年代开始的。我们一起在《陕西日报》社上夜班,朝夕相处,了解得更深了。他的最大特点是办事小心谨慎,正因为如此,有人说他保守。而实际上他是办事前考虑多,有时考虑得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