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诉讼时效发端于罗马法,是一项沿革久远的民事法律制度,诉讼时效的核心是诉讼时效效力.关于我国大陆诉讼时效效力问题,胜诉权消灭说有其理论和实务上的缺陷.抗辩权发生说在我国未来民法典选择中具有合理性.诉讼时效效力是一个复合结构,其实质是两大效力层次的依次展开.第一个层次为诉讼时效发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当事人取得时效抗辩权,第二个层次为诉讼时效援引的结果,就是权利的消灭.实质上,各国的立法均遵循此规律,诉讼时效效力完全可以统一到这两大效力层次上.  相似文献   

2.
诉讼时效中断与诉讼时效中止同为诉讼时效不完成制度,诉讼时效中断事由主要有权利人请求、义务人承认和起诉等几项。我国民法对这些事由的规定过于简单、不具体,而且某些事由的规定还欠科学。针对这些不足,结合外国民法相关规定,对我国诉讼时效中断事由提出了一些改进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法关于诉讼时效效力采胜诉权消灭主义立法模式,但对时效届满后时效效力的启动模式规定不明确,以往司法实践中多采用法院主动适用时效规则的模式。从我国近代以来移植大陆法系法律制度的传统以及目前庭审改革吸纳当事人主义的趋势出发,采用抗辩权发生主义的时效效力启动模式,限定法院不得主动依职权适用诉讼时效规则,法官不得主动对当事人释明诉讼时效规则,是我国民法对诉讼时效效力启动模式在立法上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民事诉讼中,诉讼时效作用在于使债权人丧失胜诉抗辩权。即使债权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债务人主张诉讼时效抗辩,债权人也达不到起诉追回债权的诉讼目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诉讼时效的具体适用存在混淆之处,同一法律关系之中不同诉讼请求是否可以适用长短不一的诉讼时效,在理论上和实务中存在争议,亟需厘清。诉讼标的可以作为标准来判断诉讼时效的适用,同时证明诉讼时效的适用在同一法律关系之中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5.
保证期间起算受若干因素的影响,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的,保证期间应自债权人就主债务人的财产执行终结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人无先诉抗辩权的,保证期间应自主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开始计算。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行使保证债务请求权的方式应受到限制,以克服保证期间与保证合同诉讼时效发生竞舍的理论冲突。  相似文献   

6.
1999年3月,我国颁布的《合同法》结束了我国长期缺乏统一合同法的历史.它在保留不安抗辩制度的同时,吸收了预期违约制度的一些思想,从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不安抗辩权制度.本文着重对不安抗辩权的立法渊源、适用条件、法律效力、合理性等重要问题作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完善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合同法》规定的不安抗辩权制度设立了保护先履行义务一方的利益机制 ,避免了适用全面履行原则所带来的不公平的结果 ,真正体现了法律公平的原则。但是《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制度在行使主体、举证责任和法律效力方面仍然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8.
代理制度是民事行为制度的重要内容,其中表见代理又是法学界争论较多,司法适用难度较大的部分.本文探讨了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分析了相对人、对义务人的选择权和无代理权人的抗辩权问题.鉴于我国立法上缺陷,分别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法学     
《河北自学考试》2005,(9):17-17
1.简述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答:(1)权利人提起诉讼;(2)权利人提出要求;(3)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医疗费追偿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应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法定债权转让的权利性质解说路径存在缺陷,追偿权应为代为清偿下的求偿权,适用2年的诉讼时效期间;第三人基于人身损害赔偿关系下的诉讼时效期间抗辩权不得对抗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医疗费追偿权,但转化为职工申请医疗费先行支付的申请时限。我国《社会保险法》第30条、第42条关于追偿权的规则设计存在缺陷,应随之进行相应的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源于罗马法的一物一权原则越来越受到学者的质疑。一物一权原则应坚持其最初的含义,即一物上仅能设定一个所有权,一所有权之客体,以一物为限。由此得出结论,一物一权原则只适用于所有权领域,不应再作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探望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协助义务人单指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该条款对探望权主体范围的规定过于狭窄,这既违背了探望权的立法宗旨,又不符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3.
宪政意义上的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系指作为程序基本权的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辩护的权利,其重要性在于在刑事诉讼领域限制国家权力的滥用和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根据宪政的精神,应当明确申明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作为刑事被告人宪法权利的价值定位,并保证在刑事诉讼的关键阶段刑事被告人均能获得有效的法律帮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中国民法典制定中是否"人格权单独设编"的激烈论争,解析其利弊,并指出反对者见仁见智的理由,肯定了主张"人身权单独设编"比"人格权单独设编"更趋合理性,但存在着同样的传统性局限,反映出传统人身法学理论的贫困.笔者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引入"人身法单独设编"的立法建议,论证了其科学合理性,并提出其立法方案和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选举投弃权票是选举人的民主权利。投弃权票后能否另选他人 ?理解及做法尚有不同。对某候选人投弃权票后是否另选他人 ,应由选举人根据自己的意志在选举权利范围内自行决定。在制定具体选举办法时首先要合法 ,不违背上级精神 ,维护法规的权威性 ,又要合理 ,尊重民意 ,经多数人讨论通过。  相似文献   

16.
记者享有采访权,但记者采访权的法律性质并不明确,因而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关系也就不可能明确,进而成为记者采访遇阻、遭诉或采访权滥用等现象发生的重要根源。我国应当将记者采访权界定为记者专属享有的职业身份权,其属于私法上的权利,性质为相对权、请求权,其实现和保护遵循“人格权先于身份权”的私法秩序。抽象权利(新闻自由)的私法化保护应当成为我国立法的宏观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17.
对于“法治”,不同的解读,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含义。从人类历史上看,存在过两种不同的“法治”:一是以法治国的“法治”,二是依法治国的“法治”。即便是依法治国的“法治”,仍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权力为本位,另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依法治国”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8.
辩护权保障及其完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看,有效的辩护权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辩护权保障有关内容的确立及其实现受很多因素制约.虽然我国辩护权保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规定相比不足明显,与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要求还有差距,但可通过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改革辩护制度,完善法律援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法官职业化,建立控辩平等的机制等措施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9.
道德权系指公民在各项权利实现过程中,由个人做出的道德选择权利。进而,道德继承权是指这种道德选择行为,又决定着行为人能否真正应该和能够实现其继承权。这一概念的提出,其目的在于将公民的身份权利与公民的义务指引统一起来,进一步贯彻“任何人都不得从其错误行为中而得益”的重要主张①,真正保障婚姻家庭的幸福、稳定,体现今日之文明社会中关于婚姻家庭及继承的立法精神②。  相似文献   

20.
“知情权”作为民主与法治发展的产物,与民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其在法律制度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基于法理学立场的思考,本文尝试对传统“知情权”的概念进行重组,提出知情权和知政权两项宪法性权利。进而,从知情权和知政权分别与隐私权冲突的角度更进一步地讨论,试图相应地提出一些解决冲突的原则和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