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经的困惑     
我们到底要不要读经?这是去年七月以来,一场由“少儿读经”运动引发的大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一个对已经习惯了没有经典的国人来说有点突兀的问题,一个即使在知识界也让人产生困惑的问题。困惑的不是要不要读经,而是为什么读经成了问题,究竟是何种禁忌使民族文化经典曾经被我们弃若敝屣。  相似文献   

2.
欣赏经典诗歌最忌孤立地研读,作品的权威性,可能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经典的就是惟一的。事实上,经典的文本,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有突出的创造性,创造性就是突破性,或者独特性。在一个历史时代,一个题材总有许多作者在写,大家都竭力追求独特,但是,往往却免不了局限在权威文本的想象境界中,难以突围;大多数作者往往只能达到经典文本的边缘。经典文本一方面让我们目光明亮,一方面又成为套路,遮住了我们的眼睛,扼杀了自己的个性。要真正读懂经典作品,最起码的就是要读出个性来,读出它的与众不同来。感觉不到经典文本的独特,就是没有真正读懂。但是,孤立地考察任何事物的特点,因为没有参照系,是难以有直接感知的。对于独特性的感知,要建立在可比性上。一般情况下,不同类的作品之间,缺乏可比性,须要相当高的抽象力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可比性。这对一般读者来说,难度是很高的。但是,同类题材的作品却能提供现成的可比性。同类经典文本组合起来进行比较为研究提供了入门。  相似文献   

3.
思想的张力     
经典是这样的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的时候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我们谈读书,谈经典,首先要追问的是,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读经典以及怎么样读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我加一条,经典——尤其是西方的人文经典,它向人展现出一种特别的思想的张力,展现出  相似文献   

4.
报告学同诗歌、小说、戏剧、影视等作品一样,要体现先进化的前进方向,要激励青年肩负时代、祖国、人民的庄严使命。报告学内容要真实,形式要创新。从历史上经典的报告学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哺育青年成长的重要教材。  相似文献   

5.
陈依使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3):154-156,85
每一件经典艺术作品都是一本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教科书.也是一本思想教育的教科书。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是对作品及其内在的情感意蕴的鉴赏与体味。我们要在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定中华民族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关于"经典"一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在的一些报纸、书籍和影视节目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经典”这个词,如经典葡萄酒、非经典逻辑、民族经典、红色经典电影等等。在这些表述中,“经典”的含义也不尽相同,那么“经典”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对其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7.
思想的张力     
经典是这样的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的时候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我们谈读书,谈经典,首先要追问的是,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读经典以及怎么样读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我加一条,经典--尤其是西方的人文经典,它向人展现出一种特别的思想的张力,展现出一种具体而复杂的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8.
看到孩子们盘腿席地而坐,手捧经典,摇头晃脑,高声而有节律地诵读着经典,我们往往是感动与欣慰,我们仿佛看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但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表演经过了多长时间的操练,而日常真实的经典诵读的课堂又是怎样的?经典诵读的有效性怎样?在小和尚念经般的口诵里有多少经典真正进入了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对经典诵读的兴趣怎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现在已不是“读经”时代,但却是读经典的时代。“读经”时代读的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现在要读的是古今中外、文史哲经的经典。读点那样的经典,对我们提高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是会有好处的吧! —-主持人雨石  相似文献   

10.
学会仰望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 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凝神仰望星河,神思穿越千载。 西方经典《圣经》中说:“让我们把头转向群山,群山会给我们以帮助。”  相似文献   

11.
聆听     
经典有助于思考,因为这是人类多少年来的思考积累,无论中国经典还是外国经典。犹太人为什么特别聪明,犹太人为什么特别能经商,我们需要看犹太人的著作,而且要看犹太的经典,这样才能  相似文献   

12.
储晖 《教育》2010,(6):35-36
阅读,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著名作家王蒙在一次以“我们的时代,我们的阅读”为主题的演讲中谈到读书要趁早,要超前读书,多读经典。专家强调:青少年在15岁以前的读书历程,会使得他们在成年后变得自信而且满怀抱负。  相似文献   

13.
哭哭 《音乐世界》2010,(23):140-145
从奥黛丽赫本的年代风行起,黑色白色经历了它风风雨雨的数个年代。其无论成熟,知性,酷感。可爱的装扮都堪称经典,向来受到女生的热爱追捧。黑色白色看似简单随意的搭配,却有大学问可说,本期Easy Girl就要带你来看一看李毓芬为我们倾情演绎那个经典不败的黑白世界。  相似文献   

14.
胡先锋 《中学文科》2005,(10):60-60
几千年来,儒家经典中的精粹,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哺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但由于多种原因,当今的青少年,日渐远离了经典,包括儒家经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笔者认为,儒家经典应列为青少年经典阅读的第一站,提倡青少年阅读儒家经典,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郑白 《生活教育》2012,(3):45-46
读书要读经典,要从培养孩子吟诵经典的成就感、愉悦感入手,使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电脑》2005,(1):29-29
有朋友在问,小千每个月都要推荐那么多数码产品,什么“经典”,“降价”,“超值”之类的词儿也听得多了,上个月好不容易痛下决心买“物超所值”的卡西欧OV-R41,这个月佳能A80又成了“经典的延续”,究竟该选哪一款啊?数码市场真的是瞬息万变,想拥有一款永远的经典绝不可能!这不,DC市场又有大动作,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400万像素的DC市场。  相似文献   

17.
刘萍 《学语文》2009,(5):33-34
经典似乎应该是远离尘嚣、供人顶礼膜拜的,于是,面对经典。我们习惯并期待着沐浴在一片清雅而神圣的光泽当中,暂时忘却俗务的侵扰。然而,经典终究是丰富多彩的,小说集《为了一夜的爱》就以其突出的“情色。特征,给我们展示出经典的另类风采。  相似文献   

18.
回归经典,重视经典,是思想、理论和学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我们实现真正的创新的坚实的起点。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需要注重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研究。在这方面,辽宁师范大学毕志国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阐释———费尔巴哈论研究(以下简称阐释,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做了有益的、值得称道的努力。这部著作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的结晶。阐释依据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以西方哲学史为宏观背景,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全面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  相似文献   

19.
近日,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在东南大学发表演讲,阐述了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何教授说,经典是一些产生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以自己一贯的方式给我们打下印记.要么以无意识隐藏在深层的记忆之中;经典的每一次重读都好像是初读,而每一次初读又好像是重温;经典带着长长的文化遗迹走向我们.它已不仅仅是一本书。  相似文献   

20.
魏荣华 《福建教育》2007,(12):15-16
“读”字经。读书是点亮教育理想的火把,让我们心明眼亮、气定神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他还说,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我们教师应该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坚持每天不问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从“经师”到“人师”之间只有一座桥,它的名字叫“读书”。教师应该读教育经典名著,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卢梭的《爱弥儿》。用心读经典,就如同聆听大师真诚的教诲。由此,我们就可以走近大师,走近真知灼见,逼近教育的本质。大师的智慧足以吹开我们眼前的迷雾,驱散我们心头的阴霾,安抚我们躁动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