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游记》三藏法师唐僧为金蝉转化,蝉的高洁、在地下生活多年、寿命长及命运迍邅与唐僧的性格及遭遇非常相似,唐僧的形象与蝉的文化意义相统一,这种象征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合。  相似文献   

2.
吴凡 《教书育人》2020,(4):53-53
多维度赏析"蝉"的形象,比较阅读蝉在《昆虫记》、中国古典诗歌及《伊索寓言》中的不同形象,感受蝉本身的生命特征及中西方文化赋予蝉的不同意蕴.  相似文献   

3.
陈英 《考试周刊》2012,(94):120-12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社会责任感。陶行知先生指出,师范生变成了孙悟空,那唐僧谁去做呢?师范生的唐僧是小朋友。师范生应该拜小朋友做师傅,也如同孙行者的本领比唐僧大倒要做唐僧的徒弟。我认为把老师当孙悟空、当小朋友,就是千万别把自己当老师。  相似文献   

4.
《敦煌壁画中的唐僧取经图》,位于敦煌西夏洞窟榆林窟第2、3、29等窟,比小说《西游记》早三百余年。是现知世界上最早的唐僧取经图。孙悟空是猴象。可见早在西夏已出现美猴王的雏形。为美猴王“中国说”提供了佐证。它是佛教与世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三处取经图画与《西游记》故事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西走廊的石窟和寺庙中,有几幅不同时代留下的以唐僧取经故事为内容的绢画或壁画。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晚唐绢画虎伴行脚僧图,说明初唐的唐僧取经故事正在由真人真事向传奇故事逐步演化。安西榆林窟的唐僧取经图被认为是西夏时的作品,比南宋出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至少早100年。张掖大佛寺的《西游记》连环画为元末明初的作品,比《西游记》成书早200多年。这些图画是研究《西游记》文化和古丝绸之路上长期凝聚而成的取经情结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挖掘河西走廊的《西游记》文化资源,在敦煌学、河西文化与《西游记》之间的关系上开辟和扩大新的研究领域,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僧与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二者本是唐僧为师、孙悟空为徒的关系。但除了这层明显的关系之外,唐僧与孙悟空之间还存在诸多隐性的关系。换一种视角观照,从不同的维度切入,探究唐僧与孙悟空的其他关系后会发现,唐僧与孙悟空之间存在隐性的夫妻关系、倒置的师徒关系和隐性的父子关系等三层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唐僧是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然而与孙悟空和猪八戒相比,他的研究却远远薄弱得多。专门研究唐僧的论文极少,唐僧的研究还处于被人们忽视的阶段。有的学者为孙悟空、猪八戒甚至是沙和尚都列了专章研究,但却独缺他们的师傅唐僧,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与他的徒弟相比,唐僧没有孙悟空的通天本领,也没有猪八戒那样的滑稽可笑,又不像沙和尚般的通情达理,因而他远远不如徒弟们可爱,在读者当中根本不受欢迎,人们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处于十分神圣的地位。《西游记》以玉皇大帝和天宫诸神对孙悟空的无可奈何,以唐僧西行所经国家君主的嗜血、昏庸解构了儒的神圣性;以孙悟空师兄弟的劣根性,唐僧的无能,佛祖菩萨及其弟子的肮脏,唐僧师徒取经历难归于佛祖报复性的故意设置等解构了佛的神圣性;以诸道士、真人作恶和无能解构了道的神圣性。小说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幽默和智慧  相似文献   

9.
在取经路上,孙悟空为了保护师父而三打白骨精,但却被唐僧无情驱逐,人们普遍认为是由于妖精的狡猾、猪八戒的挑唆、唐僧的肉眼凡胎和慈悲向善所致。可是深究起来,却发现孙悟空的被逐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它与唐僧作为取经队伍的首领,自己的威信必须得到维护的心态有极大的关系,也由此可以看出唐僧这个形象有着更为复杂的性格内涵。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对后来的文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精神分析视角对《西游记》中八戒与唐僧的形象作出全新的阐释,重点解读八戒与唐僧面对女色诱惑的不同表现及二人人格一体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古诗中蝉的意象:一、“与物心无竞,离尘翼最轻”的高洁之蝉;二、“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的羁旅乡思之蝉;三、“人貌非昨日,蝉声似去年”的离别伤时之蝉。同时指出古诗中的蝉实际上是诗人心中的蝉,是“情化”的蝉。  相似文献   

12.
唐僧有点笨     
《少先队小干部》2014,(3):36-36
最近,我读完了《西游记》,这部书非常有趣。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去西天求取真经,在路上他们遇到不少妖精,妖精不是要吃唐僧就是要嫁唐僧,幸亏孙悟空一路竭力保护,唐僧才幸免于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相似文献   

13.
“紧箍咒”出自古典小说《西游记》,是唐僧对付徒弟孙悟空的一个杀手锏。当观世音菩萨发现文弱的唐僧管不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时,及时化身为一老妪,向唐僧暗授机宜。唐僧有观世音菩萨撑腰,诱悟空戴了内藏金箍的锦帽,随即大念“紧箍咒”。悟空头疼欲裂,却挣脱不得。从此心高气傲的美猴王彻底失去了与师父唐僧讨价还价的资本,成了死心塌地的护法大弟子。  相似文献   

14.
"紧箍咒"出自古典小说<西游记>,是唐僧对付徒弟孙悟空的一个杀手锏.当观世音菩萨发现文弱的唐僧管不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时,及时化身为一老妪,向唐僧暗授机宜.唐僧有观世音菩萨撑腰,诱悟空戴了内藏金箍的锦帽,随即大念"紧箍咒".悟空头疼欲裂,却挣脱不得.从此心高气傲的美猴王彻底失去了与师父唐僧讨价还价的资本,成了死心塌地的护法大弟子.……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     
正内容概要:《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基础上创作而成。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席红霞 《红领巾》2004,(5):92-95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充满王霸气质的枭雄,宋江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盗跖式的英雄,而唐僧则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但作为文学形象,刘备、宋江和唐僧却平庸、无能,缺乏文学感染力.这三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恰恰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之下不断进行“醇儒“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评功风波     
话说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一路磨难重重,终于取得真经回到大唐。一日夜晚,大唐皇帝正与唐僧谈论治国之道,由于外面风大,唐僧咳嗽了几声,皇帝急忙将身上的披风脱下,亲自为唐僧披上,唐僧十分感激地说:"劳驾皇上了,只是这几十年来,风里来雨里去的,偶感风寒,没什么大不了的。"皇帝心疼地说:"辛苦你了啦!不行!一  相似文献   

18.
他是如来佛祖的第二弟子金蝉子转世,他从小长在佛门,精通“小乘教法”,他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他佛号仙音,无般不会,他就是带领三徒弟历经千辛万险,矢志不渝西天取经的天下大阐都僧纲唐僧。这个西天路上的领袖人物,看起来有些窝囊,但细细品思,却是无比的般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禅师,看他具有怎样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神通广大、刚正高傲,对师傅唐僧忠心耿耿,但他天性顽劣,有时唐僧很难说服他。所以被观世音菩萨戴上了紧箍咒,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  相似文献   

20.
当唐僧取经回来,孙悟空为了救花果山上在闹大瘟疫的猴子猴孙们,偷了如来佛送给唐僧的一颗能治百病的药丸,结果被唐僧发现。唐僧问明了情况说:“你虽然用药丸去做善事,但是不能私自做主,我要惩罚你一下。”唐僧要求孙悟空不使用法力将药丸放进如来佛送给唐僧的“千年圣水瓶”中。孙悟空把药丸放到瓶口处,那药丸眼瞅着只差一点点就能进去了,这可把孙悟空急得团团转,八戒见了笑着说:“猴哥,猴哥,你平时只练功不学文化,这下难住你了吧?”孙悟空想来想去灵机一动,让沙僧去孔雀精的“冰月池”里取来了冰水,又让八戒去火焰山后的“火泉”里舀来冒着白烟的热水,然后把瓶子放到热水中,让瓶子膨胀起来,接着取出瓶子放到冰水中,这时只见药丸奇迹般地自己掉进了瓶中。做完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