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史家李景星上承清代乾嘉时期正史研究的遗韵,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批评对象,撰成史学批评专书《四史评议》,在批评体系和评论重点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四史评议》对"前四史"逐篇评论,文字简要、篇幅适中,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研读"前四史"的教科书,在评史和读史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史学批评上,李景星尤其重视评论史书叙事的生动之美、从容之美和跌宕之美,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史学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2.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地论述文学创作问题的重要文章。《文赋》中关于五种"文病"的论述,从客观上体现了陆机在文学创作上的美学理想——即文学创作要做到"应、和、悲、雅、艳",五美俱全,才是理想之作。本文从五美中"悲"的三层含义入手进行分析,探寻其对于前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诗歌理论的雅俗之辩,由来已久。雅俗批评可以说是诗学批评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本文旨在以王夫之的《古诗评选》与沈德潜的《古诗源》为主要观照对象,重点关注二人在诗评中对于"雅俗"的阐述,从而提炼出二人的"雅俗观"。  相似文献   

4.
诗歌理论的雅俗之辩,由来已久。雅俗批评可以说是诗学批评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本文旨在以王夫之的《古诗评选》与沈德潜的《古诗源》为主要观照对象,重点关注二人在诗评中对于"雅俗"的阐述,从而提炼出二人的"雅俗观"。  相似文献   

5.
在"逆流的日子"里,胡风实现了批评理论的建构。《A.P.契诃夫断片》、《罗曼.罗兰断片》等外国作家作品的阅读笔记,深化了左翼文学批评的理论内涵,《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则在对中外作家创作过程的认识中,实现了理论层面的提炼、升华和概括,揭示了体现"主观战斗精神"的文艺创作生命形态与精神世界的特殊表现。同时,为研究者重视的"潜在写作"文本,也丰富了胡风批评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诗品》对历代批评家的批评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诗品》对前代论"诗"的言论有较多的引用,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观点。其二,《诗品》对陆机《文赋》、李充《翰林》、王微《鸿宝》、颜延论文、挚虞《文志》以及谢客集诗、张骘《文士》都有批评,在其"就谈文体,而不显优劣"与"并义在文,曾无品第"的对立面上建立自己的诗论。其三,钟嵘对批评家的诗才、理论水平与自信有深入的论述。其四,钟嵘对"轻薄"之论、"随其嗜欲"之论、注解方式、忽视"才秀人微"者、自视高于实际者等错误倾向有所批评。《诗品》对历代批评家的批评,表现出批评家对批评事业的反思,这也是南朝时期文学批评成书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给樱桃以性别》是温特森写作生涯中风格独特的一部作品。文章通过分析《给樱桃以性别》中"樱桃"的意象和"狗妇"的人物形象,结合酷儿理论的批评方法,探讨温特森的性别思想。  相似文献   

8.
夏志清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多从道德角度切入,诸如对《金瓶梅》性道德的批判,对《水浒》"行帮道德"的反思,对《红楼梦》爱情道德的解析,对《西游记》道德正当性的论述。从中外文学史及批评史来看,道德批评有其合理性,文学批评应当具有道德承载。夏志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道德批评是从西方人文主义道德出发的审美化批评,充满人道主义温情,其独特的理论来源和批评实践,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文学领域难得的瑰宝,翻译它的文章可谓层出不穷。文章借用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理论,从词义对等、节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角度比较杨宪益和翟里斯两个译本的优劣,从而验证这个理论在翻译散文这种特殊文体上的适用性和在翻译批评领域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首次把"知音"引进到文章阅读理论中来,以最高层次的"知音阅读"为范式,建立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文章接受理论。刘勰阐述了知音难的七种原因,对知音读者的素质和知音阅读效果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六个方面的要求,还强调了感性鉴赏与理性批评相融合的"玩绎"阅读方式的重要性。这样,《知音》篇就形成了一套既包含了鉴赏与批评,又超越了一般性鉴赏与批评的知音阅读理论思想体系,从而赋予知音阅读理论以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献雕龙》是中国古代比较系统化的博大精深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历来学者们都对其十分重视,过去学者们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总论"、"创作论"和"批评论"部分,而"文体论"部分却较少人研究,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文体论"都属无关紧要之作,没有多少理论价值,不值得花力气去探讨。"又说"诔文和碑文(文体论"诔碑篇")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应用文,一般和文学的关系不大",这些说法值得进一步探讨。《文心雕龙·诔碑》中含有很丰富的历史信息,且颇具有文学性和莫大的史料价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学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品评批评"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批评方法,通过对"品评批评"的理论内涵和特征、"品评批评"的批评实践历程以及"品评批评"方法的分析,认为"品评批评"是饱含丰富情感和体验的批评模式,是中国特有的理论模式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智慧体现。在当今全球化和中西文化艺术传播、交流不断加强的境遇下,更应该坚持品评批评理论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悲剧意义的解释可谓人言言殊,本文试图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这一概念和以及原型批评理论对《李尔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连载于《小说林》杂志的《觚葊漫笔》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觚葊漫笔》对传统小说批评理论有所继承并发展、从美学视域对历史小说所展开的论述等方面,均有其独特价值。其批评理念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显著,与晚清"西学东渐"的大背景紧密相关,是古代小说批评理论现代转型的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15.
刘咸炘是民国史学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刘咸炘在《四史知意》中重点探讨"前四史"的史意,反映了他对古代史学理论的认同与实践。刘咸炘批驳"无中生有"和"我注六经"式的评论,在批评原则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刘咸炘不仅评论"前四史",还评骘了历代学者关于"前四史"的评论,形成了双重批判的特点。他的论著和思想对于20世纪初期轻视传统史学的不良风气有针砭的作用,这是刘咸炘对民国时期史学批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与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最著名的诗人。徐志摩对郭沫若的《女神》非常推崇,然而对其《重过旧居》一诗则提出批评,认为他的"泪浪滔滔"夸张失实,是"伪诗",遂遭到成仿吾的回击。徐志摩因不了解郭沫若创作此诗时的生活状况和心情,更没有体验过生活"重大的变迁",因而其批评是失当的,也不合诗学批评的原则。之后,两人虽有过互访和互宴,但终因志趣不同、思想分野而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7.
"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形成于延安时期"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学理问题。对这一命题的学理考察体现在三个维度:在方法论维度上,《实践论》《矛盾论》为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奠定了哲学基础;在理论维度上,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五大核心要素(批评的目的、批评的宗旨、批评的对象、批评的标准和批评的方法)进行了系统阐释;在历史维度上,将党内批评思想升华到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卡尔·波兰尼《大转型》中的"嵌入"理论和"双重运动"理论的分析,论及波兰尼所提出的市场社会关系中国家的作用与角色问题。认为当下在讨论如何正确发挥国家的作用,如何协调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波兰尼及其《大转型》的理论和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篇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的第四部作品,是其最有抱负,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出发,通过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几位年轻女性的自我意识在各种力量"协和"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展现文学对人性的本质认识。主要采用"颠覆"和"抑制"两个概念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色"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在明清两代,戏曲创作兴盛之后,"本色"被引入戏曲批评领域,多指通俗俊爽的艺术风格。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明确提出了戏曲创作要"贵尖新"的特点,从题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说明戏曲要有新颖奇特之处,为"本色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