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存在与时间》中,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与传统哲学家对畏的研究视角不同,海德格尔赋予了畏生存论存在论上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畏是此在的最本源的显现,此在在畏中选择自己本真的存在,因而可以说畏是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的本体。畏将此在从沉沦中抽出来,使其展现为个别性的此在,同时也使此在产生一种茫然失所的感觉,因而此在又逃避到沉沦中去,但它终究不可能逃避畏。海德格尔关于畏的讨论是为揭示此在的整体结构服务的,又在当代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9,(1):73-79
"异化"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论述的核心问题,他站在存在主义哲学的立场,对沉浸在日常生活的虚假"安宁"中的"常人"进行了解构和批判。海德格尔认为,人从本真的"此在"沉沦为平均化的"常人",其根源就在于对自己"被抛"处境和"生"的有限性的焦虑,亦即"畏死"。常人统治下的日常世界表现为闲言、好奇和两可,在这样的世界中,一切真相都被遮蔽,自欺欺人的常人讳谈生死,然而这并不能阻挡死亡必然性的到来。因此,唯有重拾对"死"之"畏",直面恐惧,"此在"才能从异化状态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不仅将鲁迅极富隐喻色彩的寓言故事成功地转化为了雅俗共赏的小说样式,而且以其作为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感知,创造性地在现代文学之中塑造了一个与"男狂人"遥相呼应的"女疯子"。《狂人日记》选择了较为开放的时间形式,"男狂人"怀揣着寻找真的人的鸿鹄之志;《金锁记》采用了较为封闭的时间形式,"女疯子"携带着寻找真的心的哀惋忿恨。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的学科视野是关乎于人的,以"成人"为理念的教育学,是真正的"人之学问"。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从"此在"出发展开的对人之"生存"的探索,其理论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学意蕴,即人生在世:"在之中"认识世界和享受世界;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时间之维"赋"教育以希望;存在性之思:"思"为教之核;此在优先性:教育之逻辑与人文关怀;现象学方法论:回归教育本身。  相似文献   

5.
“居”是海德格尔诗学中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对居的阐释是从“建筑”一词开始的 ,认为居使建筑成其为建筑 ,只有居着的才是真正的建筑。建筑是此在者 ,而居是一种存在 ,此在的人“在之中”生存是与常人而共在的。作为现身情态的人 ,在不断地领会着常人的话语 ,从而在“闲言”、“好奇”、“两可”中沉沦于世。“存在的遗忘”是造成此在沉沦、被抛弃的根本性原因 ,也是造成此在人的无家可归心态的直接原因。只有当诗发生和到场时 ,安居才能发生。人只有当他已经在诗意地接受尺规的意义上安居 ,他才能够从事耕耘建房这种意义的建筑。有诗人 ,才有本真的安居。  相似文献   

6.
诗与在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存在之思与此在之在的追问,揭示了人的存在的困境。我们为了摆脱烦、畏、死,因此而在沉沦中去思,在思中摆脱沉沦,走出平庸,在思中得到澄明之光的照耀,从而与存在照面。思就是诗。通过思,进入诗意的世界,我们才得于安居。诗是源始的让居,有诗人才有本真的安居。在诗意的澄明中,天、地、神、人才有最好的拢集,人与自然才有了和谐与自由。由此,我们展开了诗与在的求索,以期走出工商文明对我们精神的遮避  相似文献   

7.
在《是与时》中关于良知,海德格尔逐一分析了什么是"良知的声音"、"良知的呼唤",是谁在呼唤,又是在呼唤着什么、唤向何处等问题。并最终阐明良知是理解"此是"的核心概念,即良知作为一种无声的呼唤,它将"此是"唤向自己最本己的"能是"和"在-世界-中-是",继而达致对"此是"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在建立人类本体论。马克思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建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性,强调人类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海德格尔以此在为出发点,通过现身情态的领悟建立了基础本体论,并阐释此在的共在性和历史性。他的思想带有一种原始本真的东西,有悲观论的倾向,但在此在的历史中又强调扎根在未来,赋予此在一定的超越性。尽管他们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但他们都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关注人和世界的问题,把两者作一比较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此在"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一著作中的重要思想,"此在"作为能够追问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存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此在"在世之中,其存在状态是"烦",在与常人打交道中陷入非本真的存在——沉沦之中,为回归本真,需要向死而生的勇气、良心的呼唤,去蔽而澄明,发挥其在世的无尽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是指居住于存在的澄明之境中,大道(存在)通过道说(语言)给出澄明,道说在本真的"人言"即诗与思中保存,诗与思是人之栖居的本真筑造方式.海德格尔的诗性生存之思对于现代人之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所谓的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并不意味其着基本问题与观点的改变,而只是其思想表达策略的自我调整。在关键的1929年出现关于无的探讨是解开转向之谜的钥匙。撇除基督教因素的限制,神秘主义者埃克哈特关于神性之荒漠的思想预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无之问题的经典范本。与埃克哈特作为动力之源的无相对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德格尔如何在畏的生存论分析上重蹈《存在与时间》的覆辙,又如何转换方向,"从本有而来",终而达及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2.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后世众多哲学家如康德、胡塞尔在这种范式的影响下建构哲学体系。然而,这种范式在奠立伊始即埋下了主客对立、认识与实在难以统一的鸿沟,后世哲学家对这一鸿沟始终难以有效弥合。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显明了"存在"所具有的根本意义,在此基础上重新整合"思在"关系,实现了对"我思"范式困境的破解。这一思维方式的前提变革,推动了认识论哲学走向现当代更广阔的生存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儒学的存在之思包含了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观照,为二者在存在问题上的融通提供了直接参考。就存在领会先于存在者而言,海德格尔"存在论区分"的视域是唐君毅儒学所缺乏的。就存在问题不在在世生存之外而言,唐君毅儒学的人文主义的存在之思是不无深刻的。尽管如此,二者仍存在可融通处,即"生命存在"和"此在"观念的对应性,其契合表现在:一是在源始共在问题上表现为"心境感通"与"共同在世"的契合;二是在个体切身存在问题上表现为"人存在于自身"与超越沉沦走向本真能在的契合。当代哲学的存在之思应该着眼于当下的生存意欲,着眼于异质性的个体性存在的不断生成维度,来思"前主体性"的——作为相应奠基方式的"构成"样式之——"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4.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以"狂人"这样一个艺术形象,鲜明地表现了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狂人"是鲁迅先生所欲"立"的"真的人"。"愚弱的国民"的"精神改变",也只有在这些"非正常"的国人身上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通过对操心、他人、沉沦、畏、死亡以及良知等概念的分析,表现出了他对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问题的关注,其关注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世界中探讨走向本真的存在的道路,为人类从沉沦中返真,超越沉沦状态寻找出路,以实现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自由、和谐。  相似文献   

16.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通过对操心、他人、沉沦、畏、死亡以及良知等概念的分析,表现出了他对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问题的关注,其关注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世界中探讨走向本真的存在的道路,为人类从沉沦中返真,超越沉沦状态寻找出路,以实现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自由、和谐。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是著名的现代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集中展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他从存在出发,建立了与传统哲学不同的"存在本体论"。他认为对存在的追问,不是"是什么",而是"何以是":前者要解决的是存在的性质、本质、属性等,后者要解决的是存在的展示、显现、澄明、在场。在诸多存在者中,此在最能展示、显现存在,因为此在不仅与存在最"亲近",而且具有生存论的特点与优点。海德格尔反对传统哲学只研究"有"而没有"无"的地位,从多种角度证明了"无"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海德格尔不同意传统的语言观,通过阐述思、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以及诗、说与存在的关系,深刻地阐释了"语言是存在的家"。  相似文献   

18.
闫伟 《惠州学院学报》2015,35(1):84-87,93
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部分,海德格尔认为厘清存在问题必须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解构。解构意味着我们已经对存在已经有了一个本真的理解。这种本真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是通过现象学实现的。为了回答现象学何以如此?海德格尔探讨了现象和逻各斯这两个组成现象学的语词,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现象学的现象即是存在,故现象学是存在论;现象学的逻各斯是存在在此在的生存中的展开,故是此在的释学。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伴随着西方哲学的步伐陷入主体的危机和困境,主要表现为教育中主体的混乱、主体对他者的规训以及主体对自我的奴役。本真的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因为教育的原点是"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可以从生活的路径完成从"主体"到"人"的超越,然而,这样的超越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该回归生活,教育应该基于现实生活,超越日常生活,引领未来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20.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中描写了两类人物形象:"被欺凌与被损害的"和"恶的强者"。第一类人物生活在社会底层,安于守己,却整日受着来自"恶的强者"的压迫;第二类人物在社会中享有特权,可以主宰他人的人生。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塑造这两类人物形象,试图寻找处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出路,批判了当时流行于社会的"拿破仑主义",最终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宗教救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