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四和人教版《选读》两套教科书都入选了《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一篇很好体现孔子政治主张的文章。它记录了孔子和弟子冉有的言论,冉有、季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并把季氏要打颛臾的消息告诉老师孔子。孔子对两位学生进行了批评,鲜明地表达了自己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在文章结尾,孔子说“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指出季氏真正忧虑的不是攻打颛臾这件事,而是“在萧墙之内也”,  相似文献   

2.
在《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中,子路和冉有一起去拜见孔子,告诉他"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师徒之间在该不该讨伐颛臾的问题上展开了三次对话,可每次孔子只是单独点出冉有进行猛烈批责,而对同来的子路则无一字指斥。他们二人同是孔子门徒,皆是季氏门客,俱去拜见孔子,告诉老师"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为什么孔子独责多才多艺的冉有呢?  相似文献   

3.
孔子在许多国家被奉为“天纵之将圣,地擎之素王,人奉之先师”,在多数人心目中是儒雅的圣人.可是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他一改.温文尔雅的风格,三次直呼“求”,语气极其犀利,强烈而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第一次对话中,听到冉有半遮半掩地说出季氏将要对颛臾国用兵,孔子顿时大怒:“求!”似乎冉有还有话没说完,就被孔子的“求”所打断.孔子一向反对武力,也将这一政治理想托付给门生.可是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孔子的教诲,反而主张使用武力.因此,“求!”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的责怪.这里朗读“求”应该直呼而出,短促有力.  相似文献   

4.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大同世界”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论语·季氏篇》的第一章《季氏将伐颛臾》,对孔子的这种“大同思想”就作了较集中的阐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就较明确地揭示了这种思想的内涵。《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并非纯粹的语录体,而是具有较完整的故事和结构的。可分两段。第一段,写冉有、季路谒见孔子,告之以“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明确表态反对。  相似文献   

5.
识“仁”读文解德政——《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设想]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语录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对冉有和季路助季氏将伐颛臾的一场对话,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相似文献   

6.
《季氏将伐颛臾》(以下简称《季氏》),以其精湛的论辩艺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一、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季氏》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孔子与冉有和子路的对话,极有层次。第一段,写孔子批评他的等学生冉有和子路,为什么不制止季氏谋伐颛臾。第二段,写孔子反驳冉有说谋伐颛臾他们没有责任的托辞。第三段,写孔子批评冉有的两面派态度,并指出季氏伐颛臾的政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中,子路和冉有一起去拜见孔子,告诉他“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师徒之间在该不该讨伐颛臾的问题上展开了三次对话,可每次孔子只单独点出冉有之名进行猛烈批责,对与之同来的子路则无—“明”字指斥。  相似文献   

8.
一、“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冉有季路是被孔子召见而非主动拜见《论语·季氏》(高语三册)中“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横线处《教参》译为“冉有、季路去见  相似文献   

9.
万莉同学问:《季氏将伐颛臾》最后一句“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应该怎么理解?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弄清楚孔子在为谁“恐”?季氏有什么“忧”? 有人认为孔子是在替鲁国国君“恐”。因为孔子认为季孙氏所忧虑的,不在取得小小的颛臾,而志在取代鲁哀  相似文献   

10.
秦蔚 《现代语文》2006,(12):104-104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选自《论语.季氏》。向来,人们对于《论语》的阐释总是重视书中所表达的儒学思想,即把《论语》作为经书来加以研究。其实,《论语》这部书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也有很高的价值。仔细研读《季氏将伐颛臾》,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对话情景却宛在眼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据此,《论语》的文学价值可见一斑。《季氏将伐颛臾》一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就季氏将吞并颛臾一事而展开的辩论。文章开头所述是,季氏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做好攻打吞并颛臾的准备。于是孔子的两个学生,也就是季氏的两个家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见”,…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的开头,冉有、季路将季孙氏要攻打颛臾的消息告诉其老师——孔子时,孔子马上说道:“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两位爱徒身为季氏家臣却没有尽到责任的不满与批评。这里,既不谈孔子用语之简练精辟,也不论其见解之深刻独到,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之友》2010,(7):36-37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相似文献   

13.
《季氏将伐颛臾》文题中有一个非常醒目的词语“伐”,由于可诠释为“攻打”,所以一般研究文章(包括与新版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理解本文主题时,往往认为该文的主题是孔子用以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不义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下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政治主张。其实,仔细研读并认真探究,我们便不难看出这种说法是望文生义的,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4.
“先王”当作何解?浙江绍兴一中董秋成在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对句中“先王”之义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十三经今注今译》(岳麓书社,19...  相似文献   

15.
《考试》2007,(9)
《季氏将伐颛臾》是孔子和学生冉有、季路围绕是否讨伐颛臾展开的一段对话,通过这段对话表明了孔子的治国理想和政治态度,从中可以体现出孔子的以下两种思想: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三册《季氏将伐颛臾》有这样一句话:“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教学参考书》作如下解释:“见”字的读音为“jiàn”,意义为“拜见”;“于”,介词,表对象,译为“对”,句式为主动句。翻译为:冉有、季路去拜见了孔子。冉有、季路真的会去主动地拜见孔子吗?  相似文献   

17.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的《季氏》篇。这篇文章通过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季氏将进攻颛臾这一事件的对话,表达了孔子反对“动千戈”、提倡“修文德”的政治主张。文章极富于论辩色彩,这一特色与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语言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恰当运用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原意是瞎子走路不稳而不扶持他,摔倒了也不搀起他。文章用以比喻季氏遇到危险和困难,冉有不仅不设法挽救,而且任其胡作非为,说明作为人臣的冉有,子路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原意是虎兕从笼中跑出来,龟玉在匣内  相似文献   

18.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语言艺术是在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过程中放射出熠熠光辉的。《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正是通过师生对话,表现出孔子为了捍卫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展示出来的卓越的论辩才能。其中许多语言如“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至今仍为人们所习用。  相似文献   

19.
《季氏将伐颛臾》篇中有一句:“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文注释中对“无乃尔是过与”注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释有不尽善  相似文献   

20.
<正>"疾"(厌恶)未必"弃"(舍弃)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论语》的《季氏将伐颛臾》和李密的《陈情表》被分别编入第四册和第五册。这样,分析《陈情表》的主题和内容,我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说的一句话:"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把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君子厌恶那些不肯直说自己想要怎样而偏要给它另找借口的人。君子厌恶"另找借口",孔子本人是不是就凡事均不"另找借口","欲"(想法)和"辞"(借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