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雨这一自然现象承载着人类的文化情感,具有一定的原型意义并成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中外诗歌中的雨意象具有丰富的审关内蕴,不仅作为生命催化荆的喜雨符号沉淀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也熔铸了另一种情感-愁雨,成为愁情别绪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古诗文承载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象丰富、意境悠远、情感浓烈。聚焦“雨”象,探寻“雨”境,感悟“雨”情,梳理“文化自信”形成之线索。循“雨”,析意象,从读懂到陶醉,到吟诵,到创作;由初步的文化参与发展为文化理解,形成文化积淀,最终建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雨"作为一个具体的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多种多样且浓郁的情感,因此"雨"意象具有多样性。根据诗人所赋予"雨"的主观情感,将"雨"意象分为喜雨、愁雨两类,并进一步探讨"雨"的意象群,分析"雨"及其意象群的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4.
巴金的早期散文中,"夜""灯""梦"三个意象频繁出现,并组成了一个彼此有内在关联的意象群.意象系统有丰富的蕴涵和独特的情感色彩,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就是巴金深沉的矛盾感.意象群折射的情感是作家对社会历史、现实、文化的综合感知,反映了一代觉醒者奋战前行的心理历程,显示出民族灵魂的苦闷、宏阔与深沉.  相似文献   

5.
王金茹 《华章》2007,(12):243-243
萧红小说中的"意象"大多具有多义性,尤其是"后花园"这一意象在其笔下多次出现,本文将其作为解读萧红的一把钥匙,透过这个意象,发现作家心底的一些秘密和她潜意识中的一些内容.在萧红的作品中出现"地母原型"意象不仅仅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来自于作家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作家正是在有意无意间将潜意识的内容无意识地流露在自己的文字中,从而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景观.  相似文献   

6.
邓波 《文教资料》2008,(25):67-69
"审美意象"是康德的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在论述审美意象的创造和构建时,他不仅看到感性与知性的作用,而且在充分强调想象力作用的基础上,又特别重视理性、天才在其中的作用.中国的审美意象理论注重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融合的有机整体,蕴涵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的观念,反映出以"天人合一"为基调的整体和谐性的思维.中西方审美意象的概念是在抽象与形象的对举中确立其涵义的,在某种意义上,象征、兴象、寓言和比象是形成审美意象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韦庄是晚唐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植物意象。通过梳理分析可知,韦庄诗中的植物意象在具体使用时呈现出颜色鲜明、拟人化以及结合他物构成意象群的特点,在情感方面其诗歌主要承载了诗人的国破家亡之痛、拯物济世之盼、羁旅怀乡之愁以及山林村居之闲。韦庄常用的一些植物意象虽与唐末诗人有共同之处,但这些意象在哀叹个人"小我"命运之余,又展现出体恤百姓,关心家国的"大我"情怀,有着传统儒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京派作家往往并不直言自己想说的性,而是借助其他事物的比喻、暗示等手法将性爱意义曲折地表达出来.作家对女性的比喻由抽象到具体种类丰富,从头发到三寸金莲每一个身体意象无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和生殖内容,而从猫、狐狸到鹿和观音等意象比拟则直接表达了男性对女性关于魔性和神性的基本想象.京派作家对男性的基本想象包括勇武与柔性两种类型,而鼻子和刀意象则是非常有特色的男性意象.  相似文献   

9.
梧桐意象、梧桐·雨的组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然综观晚唐五代词作,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则是第一次成功运用"梧桐·夜雨"意象入词的典范,它对后世词作泛用"梧桐·夜雨"意象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韦庄是唐末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诗作中存在大量的"风"意象。这些意象在形式上具有急、香、清的特点,在承载意义上多象征离愁别绪与思乡之情、怀古伤今和家国之痛,在表达时多节制有度,符合"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审美典范。深入了解韦诗中的"风"意象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韦庄其人其诗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梅这一普通景物在古典诗词中大量出现,被诗人反复咏叹,赋予了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浓厚的文化涵蕴,文人喜时,见梅更喜;文人忧时,见梅更忧。梅在文人的笔下变得多姿多彩,形成了古典诗词中千姿百态的梅之韵。  相似文献   

12.
建安诗人首次将乐音意象与思乡主题结合起来,乐音是怀乡的催发剂。听觉意象常以乐器象征,还泛化到禽鸣鸟语、滴雨、鹃啼、雁鸣等意象。为此乐音本身的审美能量也得到了较充分的体味。闻音思乡的情感力量,还泛化、织入到小说戏曲中。作为视听并具的意象话语,乐音音响是音乐与文学、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间互动关系的体现。思乡主题对此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辞章作品中的事景物象(象)与情理意趣(意),前曷客体,后属主体,故而异质,其内部会因为同构关系,也就是能使意与象彼此联系起来的纽带,产生“一意多象”与“一象多意”的两大互动模式。其中,以“一意多象”而言,禅理诗是一类颇值得关注的诗种。这类诗作通常透过森罗万物之静观与日常修持结合,而形成“多象”,以体现含藏于其中的佛理禅机(“一意”)。从本文择以探讨的几类物象中可以发现,无论是植物物象、地理物象、器物物象等,皆常为僧俗二众藉以悟道参禅。透过此类意象之经营,不仅使禅理诗生发出独特的禅趣与意境,亦展现出辞章“一意”与“多象”之间异质而同构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古典抒情诗以其丰富的回忆性的审美意象成就了东方诗美的神采。那些闪烁异彩的诗篇,正是因了其中的回忆性的审美意象而平添了令人沉浸其间的无限魅力。在诗人的回忆性意象体验中,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时,诗人进入一种超越层次的高峰体验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诗人的情感体验超越了物象、超越了个人情感、超越了历史时空,个人心灵与人类历史沟通,由物会心,由象生意,由物知天,由天而悟的体验天地万物、宇宙苍生,变有限为无限,化瞬间为永恒,进入一种与天地万物融而为一的“宇宙大化”之境。  相似文献   

15.
历来研究者对纳兰性德词中意象的分析与研究多集中于月亮、风雨、灯等等,而纳兰词中的"酒"意象却无人论及。酒意象在纳兰性德词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酒"在纳兰词中呈现不同的情感内涵和美学意蕴。以"酒"这一意象为考察对象,分析纳兰词中的相思之酒、悼亡之酒、怀友之酒和伤怀之酒有利于我们对纳兰性德词作的整体风貌有更全面的把握,也能增进我们对纳兰情感性格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笔下有许多内容上与"雨"相关的诗歌,这些咏雨诗既生动描绘了自然界的雨的多姿多彩,又融注了诗人特有的感受、体验和情绪。这些情感的生发过程主要有三种情形:因雨而喜,对雨而愁以及值雨而赏。  相似文献   

17.
Developing people’s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emotional engagement are official aims in social policy. A growing number of initiatives respond to diverse, often contradictory public, political and professional concerns about individuals’ emotional needs. These concerns are a powerful discourse in ‘personalised learning’.

The article contributes to debates in critical policy research. It evaluates the subtle ways in which policy initiatives to develop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encourage emotional engagement with public services resonate with images of the ‘diminished self’ emerging in broader cultural discourses. Critical evaluation is necessary in order for researchers and educators committed to social justice to challenge the influential idea that emotional well‐being should be a prominent educational goal and to resist the diminished images of human potential that underlie it.  相似文献   

18.
《风之少年》是"鬼才"作家班马多年心血累积的诗作合集。诗人用情感丰沛、抑扬起伏的词句构筑出了一个丰富多元又独具个性的少年主体群像世界。少年主体对生命之"力"的张扬、少年与大自然形成的交互主体关系以及少年身上承载着的浓郁历史文化品性,是诗集里不同少年群像的显著表征,同时也是作家对少年主体想象性建构的三个切入点,体现着班马对理想少年的期许。  相似文献   

19.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of 1281 Chinese school teachers support a second-order factor struct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t is found that teacher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eaching satisfaction and their use of two 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 i.e., deep acting and expression of naturally felt emotions, but it is not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surface acting. Among the three 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 only expression of naturally felt emoti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eaching satisfaction. These findings could be explained by differences in the nature of various 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are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20.
图像时代,意识形态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以往的意识形态通过"不可视"拉开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权力者魅力的获得要经过人们情感的"升华,"以"距离"来凸显其"崇高",以"崇高"来赢得人们的信仰。而在图像时代,意识形态通过"可视"拉近与大众的心理距离,越是接近大众深层欲望的就能获得越多的支持。图像以它最为感性的面目占据人的心灵,被图像包围的大众在其虚拟"魅影"的笼罩下,丧失了对于真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图像以其感性的客体实现了对大众意识形态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