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即使已经有确切的消息,我还是要报考研究生。” 清华大学大四学生薛冬对记者说,他所说的确切消息是指央视新闻半小时9月30日有关研究生收费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雨雨对我说她讨厌中文系。我微笑。雨雨接着对我阐述了她讨厌中文系的三大原因:一,名字很难听。二,上课都很无聊。三,老师都不年轻。我笑,拍拍雨雨的头,对她说,这是你才会有的逻辑。我对雨雨说,我也不喜欢中文系,中文系的人都听很难听的中文歌。雨雨也拍拍我的头说,海海,这是你才会有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编辑部:贵刊1987年第1期登有陈晓琴来信,针对我的《研究生的思想层次》一文说:“在文化水平、业务水平上不同层次的人才,在思想品质上都应该有同样的要求”。因而她认为我所主张的“研究生的思想层次应该达到以共产主义世界观指导自己的言行的高度”的意见,“会在客观上给人们造成错觉”,“是无益的”。我不同意她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忆老叶     
我和老叶(叶蜚声兄,我一直称他老叶,他称我世开)是1957年2月一同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的“副博士研究生”(学习四年)的。我俩戏称是“三同”,即同乡、同年和同班。 老叶以前是上海交通大学学财务管理的,我是武汉大学学外文的。北大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根据我们的学历:要求我们补中文系本科生的五门课:汉语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和语言学史。考试及格才有资格写研究生论文。他的导师是岑麟祥先生,我的导师是高名凯先生。我们分别在导师指导下读一些语言学的经典著作,每周至少按时去见一次导师,质疑或讨论…  相似文献   

5.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填“师范”,是因为当时我一厢情愿地以为这两个字会让我这个小学教师子弟在录取时享受“加分”的照顾,所我早日离开农村;内“中文”则的的确确是我由衷喜爱的———认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义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  相似文献   

6.
胡艳琳是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是一位非常刻苦勤奋的学生。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她广泛涉猎了古今中外哲学、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的论著,发表了多篇有水准的学术论文。经过多年的严格学术训练,其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视野开阔。为了追踪学术前沿,获得第一手资料,她参加了国内的相关学术会议,并前往生态批评的发源地美国,她在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学习期间,收集和研读了大量英文原著。  相似文献   

7.
那年那月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也有北大的.应该还有南开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联大的中文系主任是轮流坐庄。朱自清先生当过一段系主任。担任系主任时间较长的.是罗常培先生。学生背后都叫他“罗长官”。罗先生赴美讲学.闻一多先生代理过一个时期。在他们“当政”期间,中文系还是那个老样子.他们都没有一套“施政纲领”。事实上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官清简”.近于无为而治。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  相似文献   

8.
小说简介《往南方岁月去》是“布老虎青春文学”的主打书,讲述了一个青春期的故事,主人公是“我”与“忡忡”,两个到南方念书又离开南方的女孩,她们的友情和爱情经历了很大的起伏与变化。周嘉宁说,对于她此前的小说,她总是有一种羞愧之情。言下之意,她很满意自己的这部作品,“我自己都能感觉到其中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想,我从此真的开始写作了”。周嘉宁,1982年出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专业研究生在读。她是从“新概念作文大赛”里走出来的“80后”写手,2001年出版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情人》,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陶城里的武士四四》,2…  相似文献   

9.
2012年岁末,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邀我在北师大学生活动中心给幼儿园教师讲课,梁志粲来陪我,她带着一份《光明日报》,上面有一整版篇幅刊登着卢乐山教授的事迹。她指着报纸说,这是她组织的稿件,问我看到这篇报道没有。我说看到了,我每年订有《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10.
中文系生涯     
"中文系"是什么模样?才子佳人?古卷竹笔?冥顽不化?风流倜傥?在完成了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刻,我这个在中文系度过了6年青春的女生决定写篇文章回顾我的"中文系生涯"。澄清有关"中文系"的绯闻,填补人们对于"中文系"的畅想。不过,我将在这篇"中文系生涯"中动情讲述的主人公们,不是那些因高考填报了旁系别科却没考上,心怀不甘地被调剂,从此一入"中文"深似海的人。而是那些和我一样,爱恋着中文系,走来时热血沸腾,离开  相似文献   

11.
一位担任新闻工作多年的人士,想到新闻专业来从教。我问他:“您是做何种工作的?”答:“做新闻工作的。”“您做过新闻学吗?”我又问,却未立即回答。又曾遇到一位教师,他称自己可以指导教学论的研究生。我问:“你搞过教学论吗?”答:“我搞过20多年教学了。”答非所问。于是,我不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管理”模式中,研究生入学阶段的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阶段中,导师的指导本来就有着“领徒入行”的独特作用,而教育硕士“在职攻读学位”等特点,无疑给这一阶段导师的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根据这些特点在“新生入学教育”、“师生互选”、“师生第一次见面恳谈”、“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等环节中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使教育硕士生在整个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别怕被人笑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着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高尔基(前苏联)一日,有位中文系的研究生,去拜访文学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老教授问她:“你刚说近来创作了一篇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能给我看看吗?”研究生不假思索地将论文拿出来递给了教授,一脸得意的样子。教授看完论文后,大笑了一阵,让这名研究生先回去。她大惑不解,怎么也想不出教授为什么会大笑,是不是自己的论文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是自己的造访太唐突了?他的笑究竟有什么含义?研究生回到家里通宵不寐,更无法安心学习。第二天一大早,她又赶…  相似文献   

14.
一位担任新闻工作多年的人士,想到新闻专业来从教。我问他:“您是做何种工作的?”答:“做新闻工作的:”“您做过新闻学吗?”我又问,却未立即回答。又曾遇到一位教师,他称自己可以指导教学论的研究生。我问:“你搞过教学论吗?”答:“我搞过20多年教学了。”答非所问。于是,我不再问了。从侧面讨论了几个很容易对答的问题:我们学校从事教育的人多少?数以千计吧?从事教育学的人多少?仅仅数以十计了吧?相信能指导研究生的人,会因这些问题而想到另一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无用即大用     
“中文能制造机器么?”“不能。”“中文能产生经济效益么?”“不能。”“那中文有什么用?”“无用。——中文是无用,但中文是精神,所以无用之用是大用。”这是南大文学院院长董健教授在中文系90华诞庆祝会上,与视中文为无用者之间的一段精彩对话。回眸千古华夏,中文走过了甲骨  相似文献   

16.
大二那年,迁居日本的舅舅病重,妈妈去日本探望,我也办了休学去日本寄读了一年。 我寄读在东京的一所设有中文系的大学里,一边学习日语,一边和中文系的日本学生互相交流,小山晴子就是其中的一位。 小山晴子是舅舅朋友的独生女,从小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刚一听说我来日本寄读的消息,她便匆匆赶过来,进门便问舅妈:“那个小中国人在哪?”舅妈连忙把我介绍给她。  相似文献   

17.
因为职业关系,最近十年,我面试过前来应聘中学语文教师岗位的数十名师范大学毕业的中文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与他们面谈时,有一个话题我始终保留:“在中文系学习期间,你最喜欢哪一门文学专业课?”如果对方回答“外国文学”或“中国古典文学”,我会追问:“你喜欢哪位作家或诗人的作品?你能跟我聊聊你读过或背过的代表作吗?”如果他说喜欢列夫·托尔斯泰,我就请他聊聊《安娜·卡列尼娜》或《复活》;如果他说喜欢李白,我会让他背两三首诗人的名作.  相似文献   

18.
她是中国当代流行乐坛上最具争议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曾被人誉为中国流行歌坛“大姐大”有人喜欢她,羡慕她,也有人嫉妒她,骂她,恨她,连同她的歌声沉寂了几年后,昔日的“大姐大”是否风采依旧?是否过得还好?请看本刊焦点人物报道——在中国歌坛享有盛誉的歌后毛阿敏自从在1995年元宵晚会演唱了《花女孩》后,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在内地不见共身影。但是有关于她各种各样的消息报道却仍旧占领了大陆众多娱乐报刊的重要位置,与中国另一位自己擅长制造新闻的女影星一样,毛阿敏与其同时成为最有商业价值的“新闻女人”。有关毛阿敏最早成为全国新闻热点人物报道的应该是始于1989年一本名为《1988年中国明星大走穴》的刊物,随后的几年间她的各种传闻如同她的歌声一样吸引了大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我被北京大学派到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中文系任教,有一门研究生的课程是"中国现代小说研究"。课堂上有一名学生,我从一开始就觉得她有点与众不同。她长得娇小玲珑,眉目秀气而又灵动,体态清瘦而有风韵。她常常与别的学生一样欢笑,甚至还更多几分活泼,但是她的一举一动都显露一种成熟的优雅、一种自然的细腻和一种已经成为习惯的教养。  相似文献   

20.
风雨实习路     
我是中文系“科班”出身,由于本科师范的背景,实习和兼职的经历大都跟教师沾边。为了明确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新闻行业,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媒体类实习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