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赣州市特殊学校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薄弱,欠缺正确的健康观念,对体育健身的目的、价值理解不够深刻;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可程度与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体育锻炼普遍缺乏;影响和制约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要内部因素为健身意识、身体条件、心理压力,而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是锻炼项目、场地器材和同学及朋友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金融系统职工体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粤东地区金融系统职工体育开展情况并不十分乐观。锻炼时间较少、频率较低、强度以中等出汗为主、场所不固定。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目的集中在强身健体和工作需要,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每年消费金额主要集中在500元以下,主要用于购买体育健身馆门票或健身卡、健身器材和运动衣服等。影响金融系统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工作忙没时间、缺乏场地器材和缺少社会体育指导员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了高职新生与大二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和行为的差异,了解高职新生体育锻炼动机及行为特点,为做好学生课外体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职新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水平较低,锻炼行为较少,锻炼项目较单一;自身惰性强、缺乏时间、没有锻炼习惯是影响高职新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对体育锻炼动机的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投入现状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体育投入理论体系,为全面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对待直接体育行为态度积极、参与程度较高、动机明确、集体参与意识强,在健身项目选择上以常规、简单易行、低消费体育项目为主;在间接体育行为方面,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不足,但从学生为了体育锻炼饮食消费的明显增加、饮食习惯的明显改变、家长支付学费的明显增长,可以看出体育消费在不断提高,另外经济能力有限、缺乏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消费价格偏高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智力体育行为方面,大学生对国家体育政策、体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水平是高的,对体育消费的动机、态度是鲜明的,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支持是明确的,但使用消费方式进行智力体育行为投入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安徽、河南、山西三省部分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有较明确的认知,体育动机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以及对余暇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不高;大学生体育人口数量较低;活动场地和器材的缺乏、学习负担重、余暇辅导跟不上、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影响大学生参与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商丘市城镇体育人口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商丘市城镇体育人口年龄结构不均衡,体育人口文化程度较高,体育人口中非体力劳动者职业分布比较均衡,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程度较低,在锻炼项目上以场所容易获得、消费较少的"走"和"跑步"为主,锻炼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得身体生理机能方面的提高,且整体体育消费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7.
运用心理测量法,对大庆市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及其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因对体育功能的认知偏差,功能性动机较强,对达标项目的兴趣较高;体育意识处于一般与尚好水平之间,行为倾向表现为体育锻炼能力水平较低,锻炼次数不多,锻炼时间较短,具有内外向较低神经质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在运动参与方面较精神质的学生更加活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天津市6所高校934名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锻炼行为、体育消费和体育信息的获取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意识总体上是积极的,大多数大学生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整体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多数大学生关注体育信息,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积极、有效.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学校建设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体育行为特点,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法对福建省六所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增进身心健康;对参加体育运动的频率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状况并不理想,只偶尔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占调查者的四分之一多,大学生最常参加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是球类项目;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的缺少;大学生最需要提高的体育能力是科学锻炼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山西师范大学1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把锻炼的频率、每次锻炼所需要的时间、锻炼强度、锻炼的持续时间等几方面作为判断大学生是否拥有锻炼习惯的重要指标。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的因素。为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改革,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等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宁德市不同性别、年龄中学教师体育健身行为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男教师参与体育健身比例高于女教师,且随年龄增长比例增加;但体育锻炼缺乏科学性,锻炼频度较低、时间较短;主要选择在不收费的场所与同事、朋友一起进行登山、散步等健身活动;体育健身活动呈现多元化动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家庭各个要素进行了挖掘。研究表明:家长的体育态度、体育意识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父母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相关密切,兄弟姐妹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家庭居住地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大学生课余体育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省10余所大学的20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当前辽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当前,课余体育锻炼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大学生总体上课余体育锻炼参与面较广,但活动量相对不足.锻炼的方式、场所及锻炼项目等存在较明显的集中趋势,多数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抱有兴趣,锻炼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特征.场地器材缺乏、学习任务过重等外在因素仍然是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且在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率、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兴趣等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上的消费主要还是以实物消费为主,这部分参与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时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采购体育用品、装备时不够合理,不能理智地进行消费。通过分析,影响在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有自身经济状况、体育项目的选择、体育用品价格等。本文对在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理智的体育消费。  相似文献   

15.
江苏重点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就江苏重点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态度、体育活动的频度及时间、活动形式、项目的选择、体育消费以及体育动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的参与意识较强,但是在锻炼时间和频度上存在不足;活动项目主要以球类为主,舞蹈、健身操在女生中占有一定比例;场地器材设施不足、学业重、没有时间和无人组织指导等客观原因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宁德师专女生余暇体育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女生对体育活动功能的认识和行为之间差距较大;余暇体育活动动机以增强体质、调节心情和缓解压力为主,但还有部分女生是应付考试、达标;主要是在校内与同学结伴锻炼或参加集体活动,锻炼内容呈多元化,以跑步为主;锻炼频度较低、持续时间较短,强度较小;余暇时间主要用于看书学习、上网、逛街和看电视;影响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兴趣、场地设施和指导的缺乏。  相似文献   

17.
方放 《成才之路》2009,(18):3-4
对哈尔滨市普通高校600名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主要以课余进行体育锻炼为主,但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不但人数有限且锻炼的连续性较差。其中影响大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为此,针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更新自我观念和改变价值取向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福州市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老年人锻炼时间、场所、项目、频率等内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参与率较高,活动频度、持续时间大部分符合体育人口标准;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时间段多为早晨和傍晚,锻炼项目主要是健步走和慢跑,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缺少场地器材、不感兴趣和缺乏指导.针对老年人如何参与体育锻炼,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罗敏 《教师》2016,(4):44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虽然只是一个少数人的群体,但是却是学校不可忽视的部分,如果学校采取体育教学方法得当,不仅可以使体育弱势群体接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还会对他们的身体状况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鉴于此,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构建,以期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缺少体育锻炼的现状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态度、兴趣以及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良好,体育兴趣一般,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与他们的体育兴趣显著相关.提高体育弱势群体的健身意识必须激发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并提出了培养这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有效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