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定的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任何政党都必然会以一定的化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和精神力量,按照它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愿望去改造世界,影响社会发展。坚持什么样的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化,鲜明地反映了一个政党的理想信念,根本方向和精神气度,决定着一个政党及其事业的兴衰成败。这是化的社会本质的客观规定性的生动体现,也是化巨大社会作用的主体体现。中国共产党就是要高举先进化方向的旗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探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阐述建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重要性,如何通过继承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学习西方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体系,促使职业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防止过度工具化教育造成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缺位。  相似文献   

3.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文化侵略、文化帝国主义,有的人甚至因为年轻人对洋节的过于热情而担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本文拟对文化能否侵略、怎样面对外来“文化侵略”以及如何保护、发扬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和前提,意识形态也不是虚无飘渺的社会意识,而是存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的本质,并且通过各种文化现象表现出来。不过,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意识形态始终是文化的核心,从传统文化的流变到现代文化的发展,从遵循文化的选择到民族文化的吸收,从遵循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到新意识形态对旧意识形态的超越和确立,都必须符合意识形态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5.
文化选择与文化定位一直是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在社会转型加剧的背景下,学校文化路向的迷失与选择的困惑越来越显著。学校文化路向的叩问旨在展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选择危机,应该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自主性,确立主导性的文化追求与文化使命;学校文化的重建与选择应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与现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价值体系;学校文化的发展应清楚地认识自觉与自然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力求将学校文化自然地融入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影响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的音乐艺术,是构建和谐社会直接而重要的精神动力.通过音乐文化的学科化研究,能使我们广泛地吸收古今中外音乐文化资源,借鉴音乐文化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成果,探索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实践模式,梳理音乐与各种文化之关系,完善与创新音乐文化学理论体系,为研究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全新的文化视角和哲学思辨.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种关系的和谐,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加快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定义是长期困扰文化学界的难题之一,近年来信息学界、生物学界和文化学界的一些学者开始采用信息概念来界定文化并日益受到关注。文化的信息定义并不能为“什么是文化”或“文化是什么”给出一个终极答案,但它能够基于信息的流动而把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整合为一个文化理论分类的动态模型,并为以探究各种具体文化现象科学规律为己任的各门社会科学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不同国家地区的教学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形式,笔者认为除了一些浅层次的因素外,最根本的是文化传统的差异。本文将从文化传统与教学文化的关系、中关文化各自的特征以及中关文化传统影响下的教学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等方面去揭示中关教学文化的根本性差异,以便对中关教学文化有一个本质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李破  刘艳芳 《培训与研究》2007,24(8):131-133
环境设计往往从形象上反映其文化特征,环境会因周围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形成与本土文化相呼应的文化形象。只有从不同地域的自然、历史、宗教、人文等方面着手研究,并与时代相结合,才能使环境设计创新更好的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相似文献   

10.
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建构,而价值观建构的目标是伦理观塑造,伦理观塑造的关键又在于文化伦理观的确立,所以,当前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是要营造能够合理地处理和调整人们的文化关系,推动当今文化建设,适应人的文化创造活动的文化伦理观。这种文化伦理观应包括文化自由、文化责任、文化公正、尊重人性、文化宽容、文化和谐、保护环境等元素。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什么是校园文化的内涵;它在学校的作用怎样;图书馆如何为校园文化服务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扩充和发展国家文化的影响力的重要选择,但是,出自西方政坛学者的这一概念与我们的"国家文化"之间是否存在需要辨别的差异,我们今天急于完善国家文化的努力是否存在若干需要反思甚至警惕的内容,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迫切目标究竟是什么,这都需要我们更冷静地思考。今天,我们更需要关注"软实力"讨论中被忽略的一系列"硬道理"。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文化建设问题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与校园文化相比,大学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影响更为广泛,所承载的更能体现一所大学文化的延续性和对社会文化创新的引领作用;但是很多高校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因而存在缺乏规划、随机性大、盲目跟风、个性缺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正确认识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功能,把握其社会性;应有长远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应遵循大学文化自身特性,把握文化建设重点;应正确审视处理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多对关系,形成强大合力;应积极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丰富文化建设载体。  相似文献   

14.
立足当今新经济形态——“文化经济”背景下的文化战略化国际趋势,阐释了文化软实力的多层次内涵,并从增强“文化凝聚力”、加大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筹码和提升“文化生产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两个路径展开对泉州文化战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1979~2010年体育文化研究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30多年体育文化研究数量大幅度上升;学校体育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所占比例较高.军事体育文化研究和体育文化本质的研究均维持在7%以上.其他体育文化研究均在3%以上.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分析,除体育文化比较在2009-2010年之间有下降态势,其它研究每年在增长,但对部分领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如史前体育文化、中小学及幼儿园体育文化、农村村民体育文化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儒家思想,有着极具特色的陶瓷文化、建筑文化和丝茶文化……我们力求用民族精神支撑产品设计思维,在产品设计中表现出那种深沉含蓄和诗情画意。目前,我国的产品设计缺少统一而独特的风格特点,使得我们的产品除了质量以外没有文化层面的竞争实力。可怕的抄袭会使我们的产品距离民族个性越来越远,甚至断送我们的设计血脉,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一个好的产品可以流传百年,可能正因为它蕴含了特有的文化现象或文化情结,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都会深深打下时代和地域的烙印,因为它不仅是技术的产物,也是情感的聚集,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意义日益提高,而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缺失的问题又日益凸显,由此有教育者疾呼应调整大学英语教材以增加中国文化渗透。而本文作者则认为这建议有不合理之处,首先,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知识缺失,而非英语表达方式缺失;其次,在调整过程中,"具体选择哪些内容"和"具体在哪个阶段使用"这两个关键问题目前尚没有得到合理解答。同时,此类建议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效用并不大。因此,本文作者认为调整大学英语教材以增加中国文化渗透应慎行。  相似文献   

18.
和而不同——大学文化培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凝聚在大学的深厚的优良传统之中,在长期育人和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的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大学的文化使命和文化性格昭示我们:大学文化必须培育。大学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本土化和特色化是大学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的三条路径。在文化传播中甄选智慧文化,在文化价值冲突中善择价值目标,在文化冲突中寻求制衡之策,在文化整合中找寻多元发展之途,这样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培育和形成互补共生、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学视域研究客家文化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这不仅仅是构建“客家学”的需要,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回应,更是对文化人类学中族群研究的一个补充和升华。从实践层面看客家文化的本身,无论是客家文化中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还是客家人的自然崇拜,都蕴含着鲜明的生态思想,无不彰显生态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目前对其生态维度的研究做得还远远不够,必须在客家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中树立生态意识.使自然与人文达到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大学的文化性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广宇 《教育科学》2008,24(2):60-63
大学的本真样态是文化性的,其基本使命也应该是文化的。大学内在的文化性品质和内涵,决定了其具有其他社会机构不可替代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样式,也赋予大学自身鲜明的文化表征。大学的文化性表征主要体现在文化的高深性、普遍性、批判性、精神性和服务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