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诺贝尔科学奖(Nobel Prizes)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科学大奖.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诺贝尔科学奖紧密地伴随着10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每一次奖励都相当于确立了一座科学的里程碑.由于诺贝尔科学奖有明确的获奖标准、严格的提名和遴选程序以及百年来公认的权威性和高额奖金,诺贝尔科学奖无疑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在诺贝尔奖百年诞辰之际,笔者谨撰此短文介绍诺贝尔奖的设立、诺贝尔基金会的组织结构、评选标准和获奖成果,并试图探讨100年来诺贝尔奖及获奖者对现代科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科学奖是世界公认的和最具权威的最高荣誉奖,但是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至今还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教育与科学关系最为密切,通过研究外国著名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实验教育和家庭教育对诺贝尔科学奖人才产生的重要作用,旨在加强我国人才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提供有益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科苑 《今日科苑》2006,(11):12-14
10月2日,2006年度诺贝尔奖评选活动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随后3天里陆续揭晓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主。至此,诺奖的三项科学大奖尘埃落定,美国科学家包揽所有奖项。今年的诺奖展示了哪些最新科学成就,各奖项得主又有何感想,本报对本届诺贝尔科学奖进行了一个全面盘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的提名人与被提名人的情况。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提名人为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1893-1959),他于1932年提名了约翰·诺斯罗普(John H Northrop)和詹姆士·萨姆纳(James B Sumner)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而最早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提名的中国人乃中国检疫和防疫事业先驱,公共卫生学家、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伍连德(1879-1960)博士,他因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土拨鼠在鼠疫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而被提名角逐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5.
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1900—2005年英美籍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纠正已有类似研究中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足,得出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与年龄变化曲线是单峰曲线,并分析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年龄曲线的启示,为探索杰出人才的成长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拥有一定数量的原创前沿科技成果是一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21世纪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量出现“井喷”现象,本文对2010年之后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受政府资助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日本科技计划支持顶尖研究成果取得的特点,建议借鉴日本经验,制定长期合理目标引领发展、加强科技计划在部门之间的协同和衔接,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与共享利用等。  相似文献   

7.
卢成林 《学会》2002,(1):19-21
诺贝尔科学奖,是面向全球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经过认真评选决定名次,特授予最高奖赏包括奖金、奖章和奖状.一向为世界各国科学家重视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交叉学科往往是学科新的生长点,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突破,为科学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交叉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跨学科的人才,而高水平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始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文章选取1901-2013年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为分组变量,从物理、化学和生理或医学三大学科内和跨学科角度对比分析师承效应的影响,凸显跨学科师承效应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的学科内师承效应相比,考虑跨学科师生关系的师承效应可更显著地促进未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成长和成才。  相似文献   

9.
李晋 《科协论坛》2006,21(12):33-36
11月2日。在邓楠书记及四川省委等领导,社会各界的簇拥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期盼中,四川省科技馆隆重开馆了。高科技的手段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以独特的展示功能吸引趋之若骛的社会公众特别是,。大青少年。他们走进科技馆,在耳濡目染、动手动脑、潜移默化中接受科普知识,所起到的寓展于教的积极作用白不待言。相形之下,陈列于3楼西北角的《世纪辉煌——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展》却显得略微冷清。  相似文献   

10.
从诺贝尔科学奖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荣德 《科研管理》2007,28(1):125-131
诺贝尔科学奖不仅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缩影,也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典范。文章从六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第一基石”;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良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快速通道”;自由的研究环境和交流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选准研究方向和课题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捷径”;善于把握机遇和创新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因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奖。虽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一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家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如何?虽然这些问题,作者很难论述全面、深刻,但我们应唤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创造持续而又稳定的科学大环境,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实现中国人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实质(一)诺贝尔科…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科学奖中的“人才链”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诺贝尔科学奖是当今自然科学界公认的最高荣誉 ,2 0世纪至今为止的 4 56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是 2 0世纪科学的“超级精英”。从科学学的观点来审视 ,我们会发现他 (她 )们中间存在着一个个的“人才链” ,正是通过这种“人才链” ,使使知识得以积累 ,学派得以形成 ,创新得以延续。文章分析指出 ,科学形成“人才链”的主要因素有 :科学大师是“人才链”的核心 ;不断创新是“人才链”的关键 ;宽松环境是“人才链”的土壤 ;“马太效应”是“人才链”的媒介。并认为 ,在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中 ,我们应该加强规划 ,找准方向 ,重点倾斜 ,培养帅才 ,自由探索 ,敢于创新 ,以形成自己的中国学派和“人才链” ,进而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杨晓云 《科协论坛》2007,(11):29-29
10月20日,杭州市科协举办“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揭牌暨“百年诺贝尔科学奖主题展”开幕式。“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是由市编委正式批准建立的,由市科协管理,面向服务于全市广走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活动场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物学与医学奖三种。103年来共有337个项目、489人获奖。作为科学奖,它主要奖给在发现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现象和规律,包括发现自然界物质和生命的基本组成与结构等方面有开创性或奠基性的贡献者。但是现代的科学已离不开技术。科学发现离不开必需的仪器设备和测试分析方法。例如,有了回旋加速器,核物理学才有了进展;有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才有纳米科学等。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科学奖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缩影。它向我们提供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全息图景:研究方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研究手段由单一向综合转变,研究力量由个体向群体过渡,研究中心由欧洲向美国转移。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和规律,对于科学把握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科学奖是奖给世界上有原创性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的科学家的。绝大多数诺贝尔奖终身从事科学研究或科学教育事业,但是也有少数进入了企业界,其中有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担任过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大科技》的钢丝、铁丝们:您将来有可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甚至是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您想让学弟学妹们也像您一样吗?那就行动起来吧!在学弟学妹中间说说黑洞、虫洞、超弦和暗物质,谈谈UFO、外星人和心灵感应。虽然您们中的一些人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科学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或医学奖的总称. 和平年代,人类在体力与智力两个方面进行的大角逐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奥运会金牌的争夺战和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发.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科学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或医学奖的总称.   和平年代,人类在体力与智力两个方面进行的大角逐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奥运会金牌的争夺战和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发.……  相似文献   

20.
正5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期间,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举行了颁奖仪式。据介绍,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共5项,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共6位。其中,陈嘉庚科学奖数理科学奖颁给北京大学高原宁,化学科学奖颁给四川大学冯小明,生命科学奖颁给清华大学/西湖大学施一公,地球科学奖颁给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技术科学奖颁给清华大学雒建斌。信息技术科学奖空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