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景 《当代教育论坛》2007,(21):147-148
特色,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个性、风格和内涵.事物的特色,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或先天就有的,有的是雕琢培养的或后天才有的.事物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事物特色的张扬.因此,特色是事物发展最具潜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一)一篇文章里讲到的事物,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有的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阅读文章,要注意分辨。为什么要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  相似文献   

3.
客观事物是彼此联系着的,有的表现为相互依赖关系,有的表现为从属关系;有的表现为因果关系。在记忆过程中注意反映事物间的这种联系,把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在性质上相似的事物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建立联想是增强记忆的好方法。 (1)教学生活用列表对比法加强记忆。客观事物普遍存在着矛盾对立,事物都是相对存  相似文献   

4.
古人语:“事物之独胜处曰特色。”换言之,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具有与众不同、特别优异之处,即是特色。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或在某项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卓有成效的方面。创建办学特色既是教育高品质发展的重要抓手,又是教育高品质发展的主要体现。就办学特色概念而言,既有其绝对的一面,也有其相对的一面。从绝对意义上说,办学特色要有  相似文献   

5.
说明文是用说明的方式或主要用说明的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事物有形状、质料、构造、功能、特性、成因、类别等特征;事理有概念、内容、性质、作用、特点、规律、关系、来源等因素。有的说明文对事物或事理作比较全而的说明,有的说明文只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方面。选择说明的内容,要根据写作的意图和要求确定。  相似文献   

6.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适用于用来比喻事物,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有的习语意思明显;有的习语意思含蓄,可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有的习语可能包含几个意思.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它的意义。习语即是语言中重要的修辞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7.
事物与联想     
文章里所涉及的事物,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有的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由一件事又想起有关的另一件事,这就是联想。在联想中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根据这些关系和联系,联想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接近联想。指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在一九四三年四  相似文献   

8.
所谓起点,是指从什么地方开始。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有个起点。当今正在热烈讨论的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有一个起点问题,就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发展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分歧颇大:有的说:“毛泽东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9.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云赋》“思考和练习”第二题有一处小疏忽,应更正过来,不然很令人费解。兹抄录于后,供编写教材的同志参考: “本篇运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比喻。有的地方一种事物以许多种事物做此喻;有的地方用‘如’‘象’一类的字眼,有的地方却用‘是’,有的地方两者都应用,直接写出喻体。从课文中找出这几种写法,体会各  相似文献   

10.
特色的定义,即是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学  相似文献   

11.
1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提问的习惯 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自然事物或现象都蕴藏着许多自然的秘密和科学道理,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是想知而不知道的.他们在接触这些事物或现象时,有的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或怎么回事,有的问过但因找不到答案而不再去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一篇文章记叙的事物,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有的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写实在的事物加上联想,表达的意思往往会更深刻,更能感染人。所谓联想,一般地说有三种情况:一是类比联想。由于对某种事物的感知或追忆,引起了在性质上、形态上和气质上与它相似的事物的追忆,这种表现手法谓之类比联想。运用类比联想必须确切地抓住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使之产生真实可信之感。  相似文献   

13.
事物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的空间向前变化、发展。有的脱离了原来的位置,有的改变了原有的形态。学生在观察某一事物时,往往很难把握住这一点。尽管老师在分析课文或作文教学时讲到过这种观察方法,但学生写作时总是一笔带过,收效甚微。以《海上日出》为例,假如我...  相似文献   

14.
事物的发展总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前进的,这个命题是一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都有的,但对这个命题中的“曲折”这个概念,却没有明确和统一的解释。人们对事物如何曲折地发展前进的不同理解,会对实践产生不同的指导作用。在理论上搞清楚事物发展的曲折性问题,对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非常现实的重要意义。一、两种不同性质的“曲折”及其对实践的不同指导意义我认为,事物发展所呈现的曲折性,概括而言,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情况,或者说,可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曲折,一种是事物按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采取“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种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发展,可简称之为“按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曲折”;一种是  相似文献   

15.
最近若干年,我国不少大学都瞄准世界水准,有的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的要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这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当然是可喜的.但在建设世界性大学中,要不要坚持中国特色?要不要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看法则不完全相同.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办大学究竟有没有世界水准?从理论上说,应该是有的.同类的事物有共性,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原理.  相似文献   

16.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由于事物情况是复杂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人们对事物的断定,不仅是有所肯定或否定,而且肯定或否定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逻辑读物中把模态判断看做程度判断,把或然,必然看做判断的不同程度.我们这里所讲的程度判断,则是指在自然语言中带有程度副词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1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提问的习惯  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自然事物或现象都蕴藏着许多自然的秘密和科学道理 ,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是想知而不知道的。他们在接触这些事物或现象时 ,有的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或怎么回事 ,有的问过但因找不到答案而不再去思考。自然教学中 ,教师就是要唤起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大自然 :有哪些事物 ?有哪些现象 ?……并且在观察中提出思考性的问题 ,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这是怎么回事 ?那是怎么回事 ?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等等 ,使学生养成见到自然事物或现象主动去观察 ,去提出…  相似文献   

18.
一分为三论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三的,这可通过三个依次继起的环节来论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表明中间形态是任何事物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所不可逾越的稳定形态,每一事物发展的时间起点和历时长度是千差万别、极不统一的,所以,我们面前呈现的事物必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图景,有的事物处于发展的起始形态,有的事物处于发展的成熟形态,而另一些事物则处于发展的中间形态。“一分为二”说是错误的:①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符;②与事物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规律相修;③在其逻辑上自相矛盾;④滋生出“非此即彼”的错误观念,其负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不仅是缺一不可、必要的条件,而且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作用、性质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外因对事物作用的状态也是有差异的,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能为力的时空内,其作用处于自然状态,人是外因的奴隶;在人的主观能动性力所能及的时空内,人们若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作…  相似文献   

20.
“泉水最清,谚语最精”,谚语是一种长期流传的固定语句。它是人民群众在观察、认识和掌握事物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产物。它们有的能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有的能给人警示,有的显示出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