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是完整的、健全的“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人可能变成“不完整的人”或“不健全的人”。“非理性的人”和“单向度的人”都是人之不完整和不健全的表现。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现代人的发展要克服诸多的“现代性”缺陷,向完整、健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健全人格的课程目标观 人格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它“以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身心诸因素的和谐发展,还意味着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等视为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视为人的完整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追求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如何教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归宿,离开了培养人这一点,教育也就不复存在。这句话包含着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方能兴教育人”。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在“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使孩子们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那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做一个老师呢?古人说天地君亲师,可见教师是倍受尊崇,之所以如此,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和谐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做出剖析,从“人的全面发展”所具备的特征出发解释了它在和谐社会中应具有的新涵义:完整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并阐述和谐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实施手段: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突出人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尽量让学生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和技能。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育” :培养、培育学生旺盛的求知欲、高尚的情趣、独立思考习惯和健全独立的人格、深厚的人文关怀 ,引领学生过一种高尚的心智生活。本文认为 ,教育的本质乃是让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即“使人更是人”的活动。由此出发 ,本文从人的三重属性的新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即“大写的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爱因斯坦在《给妹妹的信》中说过:“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近年来,学校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一主题,创设好氛围、抓实主阵地、注入新活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弘扬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人的一生即学习、发展的一生。要学习和发展,就必备两个因素:健全人格和过硬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学文科》2006,(11):30-36
例1(200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要“努力促进”和“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照其讲话精神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考察我国目前多数大学的教育,在许多方面还远不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育人”与“制器”的矛盾、文理分离的问题、重视知识的获取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位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出具有健全体格和人格、融科学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俱佳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一直是人的发展理论中关注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在二者的关系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两个概念相互矛盾及两个概念相互统一。而马克思所使用的“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表述最能全面地反映当时时代的发展状况。避免了因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而导致的理论偏颇。“全面”与“自由”不仅互为前提。而且互为目的。其思想实质和实现过程都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身就包涵了和谐发展、完整发展、平等发展和自由发展等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内容,而自由个性更是作为其最高境界而成为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人的社会化是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人的现代化是人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的社会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深化和发展。人的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引入人的社会化概念,对自身的学科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目的的实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推动、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知识界的分化,在其时的文学领域,80年代所提出的“大写的人”的意识形态,“文学是人学”的“人的文学”观出现危机,表现为以“大写的人”为表现对象的文化、文学制度的危机,而只有在这种抽象的自我、抽象的人的话语面临危机的时刻,我们才能发现作为“类本质的人”,正在分化为不同的区域和阶层的人。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中,闲暇普遍地被误解为单纯的娱乐和消费活动,从而出现了闲暇观念深刻的异化,观念的错位带来个人生活的不幸和人类文明的瓦解。闲暇观的异化根源于近代以来西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东亚传统的世界观能够为现代人创造性的闲暇生活提供人生视角。人是内在于“真我”的存在,人生的终极目的在于领悟和喜欢这个“真我”,创造性的闲暇生活也就意味着以“修行”和“乐道”来充实个人的闲暇时光。人类应该实现从劳动的世界到修行的世界、从消费的世界到乐道的世界的转换。在近代文明成就和在东亚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当人类学会享受创造性的闲暇生活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真正协调各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人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人的思想、品质,人格的静态和谐以及人与自身、人与外部世界的动态和谐。都体现了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培养“和谐人”是我国走向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数学哲学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挖掘国学精萃“天人合一”学说的内涵,运用“类比一相等性原理”导出“天人知识”学说(N+H=K),提出与N+H=K公式密切相关的“知识—非知识”和“科学—非科学”的新划界标准。从本体论角度、以具体的新事例证明“天人合一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与现代数学基础理论之间必然的密切关系。得出“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是人类所有知识与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数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终极追求,体现了古代中国独特的文化观和宇宙观。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等经典论著,通过对"心物关系"的艺术心理特征和"得意忘象"的艺术心理过程的逐层剖析,探析中国古代艺术家"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人通过习得必要的行为选择准则而社会化为现实的人 ,以其社会行为呈现自己作为人的独特存在。人行为准则的形成标志着人的形成 ,其条件最初是生物基础和生存环境 ,后来还包括社会基础。人、社会及其历史是同源的。社会是人们行为的整体 ,社会历史则是人行为在时空中的客观展开和延续 ,它是独一无二的、异质连续的和部分的。  相似文献   

18.
人的形象假设是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思想根源,人们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前提的。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它对"抽象的人"中的"君子"、"宗教人"、"自然人"、"工具人"、"理性人"、"文化人"等不同表现形态的"抽象的人"形象进行了批判,其研究路向也转化到"具体个人",具体表现为教育研究和实践转向生命的主体的人,使教育活动指向个人生活世界,使教育本质的认识走向主体间指导学习,促进个体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9.
今年四月以来,“染色馒头”事件在我国闹得沸沸扬扬,各大报纸上已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译文。作为新词语,它传递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加大了翻译的难度。通过分析其主要的英文表达方式,以期探讨“染色馒头”的恰当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