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对唐代大历浙西联唱的地域影响考察中,湖州雅集的郡守宾客唱和风尚是不容忽略的.其上承晋宋以来的郡守宾客唱和遗风,下启赵宋的郡牧文豪集会风气,截然不同于明清以地域文化精英为雅集主体的文会流风.以郡守宾客为集会主体,历代郡守修造、雅集的亭堂楼台为集会场所,以宴游饯别和人文旨趣为集会主题和格调,充分展现了唐宋湖州雅集风尚的主要特征.唐宋湖州雅集风尚对其地的文化品格建构颇有贡献,同时对明清湖州的文会兴盛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园雅集”的真伪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园雅集是元祐人艺集会活动综合的、艺术的、概括的反映;元祐人集团的重要成员李公麟作过《西园雅集图》;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属后人伪作;“西园雅集”是元祐人处于党争中,追求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的体现,也是他们崇尚清旷的审美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化史上,自魏晋以降,伴随着知识阶层的人文觉醒,文人雅集活动可谓代不绝踪,自宋代李公麟做了画了《西园雅集图》后,“西园雅集”便成为后世画家的一个常见题材,备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它被人们大量书写和描摹.本文试以图像学解读《西园雅集图》,分析这幅作品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4.
《玉山雅集图》和《水西清兴图》都是玉山文人为记录其雅集唱和所作之画,又以"诗画同体"的方式存在。但两图在诗画关系上的"题图模式"却不同:一是一时一地的一次性完成,一是非一时一地的非一次性完成。这种演变既是玉山文人面对时局压力对唱和方式做出的"权变"的调整,也关涉着时局变迁下玉山文人的心态演变。不同的心态下,不同的创作环境中,两图上的题诗在表现内容、情感基调、审美风格上也大不相同。两图"题图模式"的演变,蕴涵了深刻而复杂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舌尖3》中,"中国雅集之父"叶放以其典雅的方式和如朱自清的散文般细腻的笔法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优雅与精致,苏州"文人宴"是我们选取于其中的代表,其中不仅介绍了苏州菜的一些特点和文人宴的历史渊源,还介绍了他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如何继承与发展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6.
玉山雅集是元末东南文坛最具规模和影响的文人雅集唱和活动,东道主顾瑛是雅集的核心,其作用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其家族的作用亦不可忽视。顾氏为昆山望族,有为雅集提供政治、经济、安全保障的充足能力。族人中不乏风雅之士,他们的积极配合、参与促进了雅集的繁荣,扩大了雅集的影响。正是顾瑛背后庞大家族势力的庇护和支持,使得玉山雅集能够顺利开展并在长时段内延续。  相似文献   

7.
西园之游是文学史上文人宴集活动的滥觞;兰事雅集则是文人游宴活动的顶峰,也作为文人集会的佳话流传至今。从这些游宴活动本身和其闻留下的游宴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文学逐渐走向自觉的过程。本文从文人身份的转变、文人文学观念的变迁以及文人抒情方式的理性化过程探讨魏晋文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文房四宝"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从历代文人学士对"文房四宝"的称颂可见一斑.自隋唐开科取士便形成士大夫文人阶层.在"人世"与"出世"之间,逐渐积淀出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9.
在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中,《江亭消夏记》一文无疑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然该文中有几处错误,一直以来却无人关注:一是将道光十四年"江亭消夏"雅集的时间错讹为"甲午五月望";二是编年有误;三是将此次雅集所创作的《江亭消夏图》的作者讹作黄树斋。此三处错误存在于梅氏文集的诸多版本之中,且讹误已久,未得矫正。  相似文献   

10.
1922年是苏轼元丰壬戌七月既望赤壁之游的第十四个甲子,中日两国都举办了很多"赤壁会"雅集来纪念文化史上这一事件,尤以本年9月7日长尾雨山、富冈铁斋等举办的京都赤壁会最为知名,有三百多人参加,而且发起者都是当时第一流的文人、学者、书画家、篆刻家、政治家、实业家。京都赤壁会没有留下成集的文字,只有奥村竹亭的《赤壁赋印谱》留传至今。同一天,中国大连也举办了由日本汉诗人田冈正树组织的赤壁会,大连赤壁会以当地的两大诗社浩然社、嘤鸣社成员为主。会后,田冈正树征稿于诗友,最后结集为《清风明月集》一书。同日东京也举办了水野炼太郎组织的赤壁会,吟咏汉诗,结成《壬戌雅会集》一书。京都、东京与大连赤壁会都是文人雅集,虽然参与者不同、语境不同、氛围不同,但体现了东亚汉文化圈最后的一体性。随着战争的来临,东亚汉文化圈也最后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历代书法理论家有很多论述都涉及"书外功"。如唐张怀瓘《书议》:"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明王绂《书画传习录》:"要得腹中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清杨守敬《学书迩言》:"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简经纶《书法漫谈》:"盖字本为文人之末技,而书字之本,在能书外求之,乃称上乘。"综观历代书法名家,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  相似文献   

12.
台阁体、台阁雅集与文人结社有着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馆阁之臣之文人结社的风气带入禁林,促进了宫廷中宴游雅会的兴起和台阁体的形成;另一方面,台阁体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文人结社的兴盛,比如怡老诗社的兴起,与台阁体的盛行密切相关--怡老唱和带有明显的台阁气息,这实际上反映了台阁体影响的深广,也说明明代文坛在台阁雅集盛行时期存在庙堂与山林一体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宋代文人士大夫关于《兰亭序》收藏与研究状况的初步梳理,从帝王推崇、《兰亭序》的书法价值、雅集意义等几个方面,结合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时代背景,简要阐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主流趋向与归宿。  相似文献   

14.
《兰享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被编入统编教材同一单元同一课里.两篇文章都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思索,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两种重要的审美文化:前者是文人雅集,后者是古代隐逸文化.作者本人也都被后代很多文人士大夫所追慕:陶渊明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支撑起了千年不朽的文人风范,使有良知的中...  相似文献   

15.
正魏晋南北朝是中华艺术中极为辉煌的历史时段:书有王羲之,诗有三曹七子二谢,画有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洛神赋》,赋文叙述了自己于洛水边与美丽洛神相遇的故事。本文品味、赏鉴《洛神赋图》,从六朝艺术"明空见性"说起,兼论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点出《洛神赋图》的闪光之处在于宣扬人神相通,以美劝世。本文不同于普通的绘画鉴赏,作者并不在意绘画的内容、笔法,在他看来,不论是画还是赋,都为了展现对美、至诚和自然孜孜不倦的追求。而这一追求古今相通,或许这正是《洛神赋图》和《洛神赋》跨越了千年还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吧。  相似文献   

16.
藏物·赏心     
正审美具有时代性,由精英阶层所引导的审美,则为一朝之气象。宋代以降,文风盛行,上至达官士夫,下至文人阶层,整个社会风气都透露出一股精致之气,甚至出现摹古风潮。而晚明由文人所缔造的生活方式,则将精致之气演化成君子的精神旨归。今世之人,格物置景,不管宫廷之器,还是文房之物,甚至佛像供器,皆可雅望旧时风华。以物质生活的古雅,成就精神世界的精致,当为君子之追求。先人造物,便于物中凝固一个时代的器用之美。《北齐书》有载:"世以古物,历代宝之"。先  相似文献   

17.
<听雨楼图卷>、<破窗风雨卷>展示的是元末吴中文人的一场诗歌盛会.它们的形成是元末吴中文人雅集结社的变相延续,是继"玉山雅集"、"北郭诗社"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文人题咏活动.但和前二者"同时同地"的方式相比,它又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异时、异地、同题题咏,即"异地同调".这种题咏方式的出现,既折射了时代变迁下吴中文人雅集方式的新变,也表征了吴中文人心态的新变,以及不同心态影响下文学思想的变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诗学意义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等人在兰亭雅集,留下了两篇序文和37首兰亭诗。如果从后代传播效果上看,兰亭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人雅集的经典范式;雅化了上巳习俗的文化内容;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意象,兰亭也成为后世文人浪漫的文化记忆。而王羲之《兰亭集序》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则加速了兰亭雅集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9.
苏轼等十六人雅集驸马王晋卿家西园,画家李伯时据实绘有《西园雅集图》,书法家、文学家米芾写有《西园雅集图记》。至于雅集的时间,宋人刘克庄以为在“乌台诗案”前不久,显然有误。今人孔凡礼先生以为在元祜三年。考米芾行踪,元祜三年不可能出席雅集盛会。雅集当在元祜二年夏秋。  相似文献   

20.
大雁,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在唐代就已经入画了,历代的文人、画家都留下了许多表现大雁飞、鸣、食、憩的作品。《宣和画谱花鸟叙论》曰:“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在中国美术史上,有许多名家画过此类题材:东晋顾恺之画过《凫雁水鸟图》、五代黄筌画过《霜林鸣雁》、宋代赵宗汉画过《水荭芦雁》、崔白画过《雪芦双雁》等。到了元、明两代,芦雁由工笔转为水墨小写意,元代王渊,明代林良、吕纪等均有画雁之作。清代产生了一位以画雁名世的杰出画家--“扬州八怪”之一边寿民,被人们称为“边芦雁”。本文介绍的明代汪肇的《芦雁图》,是典型的以雁为题材的佳作,体现出一种文人派画风和笔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