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如果说,现存的北宋花鸟画作品多以立轴巨幅为特色的话,那么,南宋的花鸟画作品则以册页小品最为精彩。《禽浴图》,即是南宋院体画代表李迪的一幅册页佳作。《禽浴图》,绘一黑色鸲鹆(俗称"八哥"),正俯身站立于一盛有清水的木盆之中。从鸲鹆振翅翘尾的动态可看出,它正在享受着沐浴的快乐。画面采取李迪一贯的俯视之态,鸲鹆跃跃欲试的生动姿态尽现眼前,很富生机和活力。作者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细腻工整,秀丽巧  相似文献   

2.
正此作描绘雪野寒江、枯枝飞禽,又名《寒汀宿雁图》。作者在表现枯枝、皑雪的同时,又用较多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了寒鸦、群雁的神情动态,更增添了画面萧瑟寒冷的艺术效果。李迪(公元12世纪),南宋画家,河阳县(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北宋宣和时为画院成忠郎,南宋绍兴时复职为画院副使,历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  相似文献   

3.
此幅泼彩《黄山图》雄奇奔放,纵逸潇洒,笔墨劲健。画面群峰列嶂,不用钩勒,涂染精妙;奇峦邃壑,活灵活现,神与腕合,古翥今翔。画面浮云流动,云海迷漫,幽宫缥缈;光感变化,明晦之状;远近兼济,立体之感;显系融入西画光感、透视、色彩诸法。《黄山图》是画家汲取了张僧繇、吴道子的“疏体”“没骨法”及“色彩法”之长,进而融会贯通、青出于蓝的代表作,可谓色彩绚丽,“大红大绿”,亦绮亦庄。此图作于1982年,为作者九登黄山之作,亦是作者晚年成熟作品之一,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4.
回到了故乡宁化,是一片片的稻田和菊花。乾隆十年(1745年),也是黄慎从扬州回到宁化的第10个年头。这一年,他59岁。春天,黄慎在宁化饮经书屋作《骑驴踏雪图》,画了12开的花卉册页。到处是天高地远的菊花,他又画了这幅《采菊图》。《采菊图》不设背景,构图简洁奇特。画面为一老翁。人物占画右下角,重心倾斜,造成险奇之势,而画家以左上角题跋破之。黄慎的  相似文献   

5.
有一幅名画《目送飞鸿图》,画面上没有一只飞翔的鸿雁,只有草坡上伫立的一位雅士,正在凝视远方缥缈的云天。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有幅代表作《寒江独钓图》,画的是水面上漂浮着一叶扁舟,舟上有一渔翁独坐,垂钓于江中,扁舟四周,只有用淡淡的笔墨轻轻勾勒出的几道寒波。明代唐伯虎有幅《川上图》,画的是一个人牵驴过桥,桥下溪水叮咚,小毛驴害怕,不肯上桥,牵驴人用力拉它。据说,此画在画铺拍卖,被一有识之士相中,以一百两银子定购,约好次日取画,画铺老板非常高兴。但  相似文献   

6.
传世名画     
李迪,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卒不详,由北宋宣和画院而入南宋绍兴画院。他的画风接近徐熙、崔白一路。作于淳熙丁末(1187年)的这件《雪树寒禽图》,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的树干和竹叶画法,都是由落墨为格而来。树干用勾、皴、染并施,这在山  相似文献   

7.
《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5):F0002-F0002
作品《冷色调的静物》简介: 此组色彩作品是典型的冷色调静物组合。色彩纯度对比比较高,整个画面间的虚实对比关系统一和谐。整幅画作品结构恰到好处,画面刻画很细致,给人以自然真实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冬日婴戏图 [南宋]苏汉臣 在宋代,以儿童为题材的风俗画甚为风行,如南宋的苏汉臣就不但名扬当时,而且有许多作品传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今天能看到的他的作品有:《秋庭婴戏图》、《冬日婴观图》、《婴儿斗蟋蟀》等,皆取材于儿童,所画儿童天真憨厚、活泼可爱。 苏汉臣,南宋画家,开封人,宣和(1119-1125年)年间画院待诏,善绘人物、仕女及佛道宗教画,尤其以画婴儿嬉戏之景和货郎挑担著名,笔法工整细劲.国妇女“能得其闺阁之态”,画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其子苏晋卿、苏  相似文献   

9.
漫笔点丹青     
正《鸟语花香》李玉琴禽鸟是自然的精灵,飞羽灵动,将生命气息传达得淋漓尽致。此作鸟雀穿花而飞,充满春天的气息。花的点状形态与鸟雀的对比十分协调,色彩的对比,使画面清晰明亮。另,作品如能用仿古色宣纸绘制,则效果更佳。《松壑鸣泉》徐国箐《松壑鸣泉》是传统山水画题材,强调刻画松林掩映中泉流石上的景象。图中峰峦高耸,迎旭抱阳;深谷涵瑞,松古泉幽。此作能够体会古人法度,从造型入手,对局部细节画  相似文献   

10.
世人皆知徐悲鸿画马,而对其画狮却知者寥寥.徐悲鸿不但画狮,而且很喜欢画狮,并且他笔下的雄狮也特别的给力! 徐悲鸿所作《会狮东京图》,作于抗战处于复杂阶段的1943年,用怒吼的群狮会师于日本富士山山巅,预言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必将到来.画面上风起云涌,狮群威武,气势磅礴凝重. 徐悲鸿作此画赠陈孝威将军.陈孝威也写下了《会师歌》回赠之:“登彼富士山兮擒其王,三军威服兮我土重光,四海兄弟兮自由无疆”.诗画皆豪气冲霄,激情飞扬,其感染力之强是难以比匹的.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2005年第2版)第114页在陈述宋元“丈人画”时,用了两幅插图,其一为《墨兰图》,另一为《松竹秀石图》(见下图),配套的教师用书对这两幅插图没有作任何文字说明。笔者查询相关资料获知。《墨兰图》乃南宋画家赵孟坚(1199-1264)的画兰代表作。赵孟坚是用墨画兰的首创者。而《松竹秀石图》应为《梧竹秀石图》。  相似文献   

12.
余辉先生撰文认为现存《韩熙载夜宴图》并非顾闳中所作,而是南宋画院画家为规劝史弥远而作。文章针对余文,从衣冠服饰、乐舞礼仪、家具、有关器用及画风进行了针对性的考证,认为余文有误,该画非南宋作品,而是五代画作。  相似文献   

13.
画家在作画时,不把整个画面画满,而是虛设了许多空景,但给人的都是丰满的画画,这种虚处传神的手法就叫空白。从艺术构思看,画面上的物象由于集中在一个边角,所以空间感非常突出,能给人以咫尺千里的气势。比如:《寒江独钓图》,作者只在画之中间画几笔作水,却使人觉得整幅皆水,极尽浩淼之壮观;而那孤舟  相似文献   

14.
<正>徐州京师未来实验学校高二(2)班丁可瑜画作以横向条纹状分布的蓝作为主色调,间以橙、红两种色彩点缀,给人宁静基调感觉的同时又显活泼。我将这幅画取名“春水”,春天最是让人安心,最是温和柔情。因此画面中的蓝是温润的,如同流动的水一般,让人联想到南宋画家马远《水图》组图中的一幅——《细浪漂漂》。融化后的春水带来了什么?似有长桥卧波,有高山流水,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春水带来了希望,在新春潺潺流淌。指导老师:潘子瑶  相似文献   

15.
我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国画。与其他画种相比.国画往往在画面中留出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空白来。“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是中国画特有的美。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水面苍茫,给人以想象的极大空间。  相似文献   

16.
留白本是一种高明的绘画技法,可以让欣赏者将自己的情感糅入画卷,独自悠游于画面所赋予的氛围中联想、生发……例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上只见一叶小舟、一个钓翁,尽管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产生了恰是未曾着墨  相似文献   

17.
吕纪,1477年生,鄞州(今浙江宁波)人.字廷振,号乐愚,弘治间(1488-1505年)供事仁智殿,明朝弘治间征人宫廷,为宫廷作画,供奉仁智殿,官锦衣卫指挥.擅画临古花鸟,初学边景昭,后研习唐宋诸家名作,继承两宋"院体",以工笔重彩见长,又在水墨写意方面受林良影响. 远宗南宋院体风格,延续了黄筌工整细致的画风及勾勒笔法,并予以发扬,多以凤凰、仙鹤、孔雀、鸳鸯之类鸣禽为题材,杂以浓郁花树,画面绚丽.亦作粗笔水墨写意者,笔势劲健奔放,与林良相近,与边景昭同为明代院体花鸟画中的临古派代表.传世作品,有《桂菊山禽图》、《榴花双莺图》、《雪景翎毛图》、《浴凫图》等.除画花鸟外,偶尔也画人物山水.  相似文献   

18.
漫笔点丹青     
正《黄花秋趣》赵维华此作充满了生机与天趣。老年人习画,往往有着青年人不具备的独特优势,那就是丰富的阅历与深刻的人生体悟。经历过苦难,才更加珍惜生活的甜美。此作大胆用色,将色彩浓烈而直接的书写于画面,给观者以深刻印象,这正是老年朋友们走过艰辛之后才有的绚烂绽放。画面中,螳螂与花朵相呼应,  相似文献   

19.
正红花、绿叶,配合黑白相间的鸟,如此色彩,既对比又和谐。还有蒲草辅以衬托,虚实相生,整幅画给人一种清新明润之感。此作描绘冬景,白雪覆盖于天竹之上。天竹分为上、下、右三组。一斜枝上站着一只白头翁,整幅画面情趣盎然。此图是文鸟、鸭脚枫、石三者的组合。文鸟显得洁白无瑕,石为厚重,枫为中间色。文鸟居中,鸭脚枫围绕两旁,巨石以浓墨点苔,镇住画面,烘托出安静的气氛,画面看似平淡却绚烂至极。  相似文献   

20.
设计思路本次习作是让学生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一调,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可以画所看到的实际景色,也可以画自己想象中的秋景;然后围绕画面表现的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为有效达成这一习作目标,首先应激发学生乐画、愿写的情趣;然后要充分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尤其是对景物色彩的呈现与变化,为学生发现与积淀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我手画我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秋天的色彩图写一段话,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使习作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实现“我手写我画”;最后师生交流,共享习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