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唐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家柳宗元要求“文以明道”,崇尚“奇味”,还强调美感作用.尤其在他的山水记中更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美学思想.首先,柳宗元认为美在自然,尤其在奇小、错置、变化的自然之中.唯其如此,他所描绘的自然美,大多景致小巧,如仅一亩方圆,“可以笼而有之”的小丘,“其清而平者且十余亩”的钴(钅母)潭,“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的石渠,“倍石渠三之一”,“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的石润等,且奇形怪状.如“全石以为底”的小石潭,形同钴(钅母)的钴(钅母)潭,“若剖大瓮、侧立千尺”的初潭,如《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所云:“山之南皆大山,多奇”.“高仅见其宇,皆流石怪状”.另外如小丘中的石头  相似文献   

2.
释智圆是宋初著名僧人,不仅精于散文创作,而且在学术思想上也颇有造诣。智圆儒学特色表现在追求“内圣外王”、肯定“道统”说、采用训诂与义理两种解经方式。因此,他的散文创作观推崇“文以明道”、主张文章应经世致用、强调“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受到上述散文观的影响,智圆的散文创作实践呈现出立论精当、论证严密,讲求复古、学习古人,善于议论、理盛于文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丁宝兰同志在《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载《哲学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中,对于柳宗元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现象加以探讨,并批判了“四人帮”把柳宗元看作“杰出的法家”的谬论,这是有意义的。但是,丁同志认为柳宗元世界观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反天命思想部分仅仅“居于被支配的、非主要方面的地位”,因而他的世界观的实质是唯心主义的,甚至说他没有“一星半点唯物主义战斗精神的气味”等等,这种观点,我们还不敢苟同。这不仅关系到对柳宗元这一唐代著名哲学家的评价问题,而且还涉及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尤其是他的寓言.成就很高.究其寓言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发现它受<庄子>寓言影响很大,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5.
落玉盘 《阅读》2008,(10):18-19
狐狸.往往是“狡猾”的代名词,也常常是人们讽喻的对象。如寓言《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用花言巧语欺骗了乌鸦,坐享他人的劳动果实;寓言《狐假虎威》中,狐狸用雕虫小技瞒骗了老虎,仗势来欺压他人。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是著名的“唐宗八大家”之一,刘禹锡以唐代“诗豪”著称。本文以“永贞革新”为背景,着重从酬和诗的角度作浅析,探讨中唐文坛两颗巨星柳宗元、刘禹锡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7.
一贯 “一贯”释为从不改变或一向如此,如柳宗元《非国语(上)·大钱》:“古今之言泉币(钱币)者多矣。是不可一贯,以其时之升降轻重也。”此义项一直沿用至今,如:谦虚、朴素是他一贯的作风。  相似文献   

8.
试论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和道德的关系是文学批评史上涉及较多的一个理论问题。过去,人们往往只从外在的功利关系出发考察文学对道德的作用,很少深入研究文学和道德内在的本质联系。所以,不管是主张文学能够“明道”、“载道”,惩恶扬善、移风易俗的人,还是认为文学会伤风败俗的人,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阐述上,缺乏进一步对内在规律的探讨。也就是说,他们只看到“怎么样”,却不知“为什么”。我们认为,在研究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时,不能仅仅把它看成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还应看到这种关系表现了文学自身的一种本质属性。下面,试就文学与道德关系的实质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学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童奚 《阅读》2011,(11):F0003-F0003
2001年9月6日,中国台湾邮政发行“中国寓言”特种邮票,全套4枚,将流传久远、寓意深刻的中国寓言故事引进邮票画面。这些寓言故事分别为“朝三暮四”“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及“愚公移山”。邮票设计者是台湾知名设计师张正成,他设计的中国寓言邮票用卡通装饰画手法描绘,色彩缤纷亮丽,图案生动活泼,极富童趣,尤其受到小朋友的欢迎。这期,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两则。  相似文献   

10.
读好寓言     
严丽 《阅读》2011,(6):17-18
《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是两则寓言,《争论的故事》中“兄弟争雁”的故事也是一则寓言。寓言,一般篇幅短小,文字简洁,语言精炼,思想性强。怎样读好寓言呢?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是唐代具有独特思想的文人,其忧心家国民生的思想多流露在文学创作中。论体文大都是柳宗元的政论性文章,包含着他与众不同的“圣人观”“天人观”与“国家观”;其逻辑严密,善用对话与故事阐述思想,以排比和反复增强语气,气势强大,令人折服。从柳宗元的论体文中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其政治观念,理解其文学创作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骚学”的角度探索屈原创立“骚体”诗与政治斗争的关系 ,分析柳宗元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学骚” ,以及伟大爱国诗人对柳宗元的深刻影响 ,并阐述了作为政治家诗人的柳宗元对“骚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茅盾是我国现当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笔触涉及到了现代文学中的许多领域,其中也涉及到了寓言。他与“五四”以后的白话文寓言的兴起及中国现代寓言文学史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对茅公的这一方面的研究和认  相似文献   

14.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意味着打破各学科固有的界限,集多学科之优势,在更广阔的视野内,从更高的观察点,重新认识这段历史。但是当我们动手来研究这段历史之始,我认为有必要首先分清“文化史”与“文明史”的基本内涵。目前我国文化史研究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人们对“文化”和“文化史”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最流行的看法认为,“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文化史”则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这样的“文化”及“文化史”概念听起来似乎是包罗万象的,但它有如下的缺点:它无异于告诉我们,只要把人类创造的这些财富罗列出来就构成了一部文化史。这样的文化史仿佛把我们带进一座人类文化展览馆,我们只看到琳琅满目的陈列品,却不知道人们为什么和何以创造了这样的文化。从本世纪初到时下一部部文化史丛书的编纂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概念指引下的结  相似文献   

15.
“元和之风尚怪”。即使是当时以“诗豪”见称的刘禹锡也受到其影响。刘禹锡的怪奇诗风分别体现为:1)“伊郁蜿蜒”的政治寓言体;2)违反常情的抒情模式;3)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奇异现象的描写刻画。此三类作品在刘集中虽不甚多,但由此亦可窥见其时的特殊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6.
“寓言”一词,最早出于《庄子·天下篇》,作者把某些生活经验和所要表达的道理,利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构思巧,语言妙,含义深,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光辉夺目的一部分。先秦诸子的寓言,大都接近于生活中常见的形态,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自相矛盾”,《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等等,都使人感到是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而《庄子》一书中的寓言则不同,往往异想天开,奇特怪异,不是现实生活中和人们常识中的所有之物。在他的笔下,花鸟虫鱼,神怪人鬼,禽言兽语,都赋予了人的性格。“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相似文献   

17.
先秦寓言的成熟和繁荣不仅体现为作品数量众多,还表现在:一、寓言作品已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并广泛流传;二、出现了类型化的寓言人物;三、产生了寓言作品专集《说林》和《储说》;四、战国早期、中期和晚期分别出现了在寓言收集、改编、创作、运用上的代表性人物墨翟、庄周与韩非,其中韩非更是先秦寓言收集、改编、创作之集大成者。对于先秦寓言的认识,我们应该根据中国自己的文学实际来总结其历史实绩,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寓言诗《行路难三首》,是其为数极少的寓言诗中的独特之作,抒发个人怀抱,批判社会现实,揭示人生哲理,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同时,《行路难三首》也具有独特的艺术性,绘人绘物细腻,塑造典型形象,想象奇特绚丽。对其作专门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感悟柳宗元寓言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圣人主要指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等。系统阐述儒家五圣,讲清楚他们的文化传承、思想内涵与价值影响意义重大。儒家五圣是中华文化、中国智慧的代表。他们思考社会之“治”,从“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出发,希望人们克己反躬、明道守礼。他们都推崇“先王”,思考“人心”与“道心”,从而要求人们持正守中。他们认为,人之为人,就要区别于其他的动物,就应当明礼义、守礼仪,无理不动。儒家五圣代表的是中华文化,只有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论述,才能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卓越风貌。  相似文献   

20.
减轻学生身心负担 ,实施愉快教育 ,是当代社会背景下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从我国愉快教育思想的发展历史中 ,我们可以看到“减负”中实施愉快教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