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溴单质与溴水 溴单质与溴水不仅表现在组成上有差异,而且表现在化学性质有区别.前者能与烷烃(如甲烷与溴蒸气)、芳香烃(如溴与苯)发生取代反应,而后者则不能.二者都能与碳碳双键、碳碳叁键发生加成反应.  相似文献   

2.
误区一苯的同系物都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分析:大多数苯的同系物可以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但像○C(CH3)3,因为无α—H,则不能被氧化·误区二除去烷烃中的烯烃,都可以用溴水·分析:大家都知道除去甲烷中乙烯,可以用溴水,但若己烷中混有己烯,想除去己烯,则不可用溴水,因为己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二溴代物与液态己烷混溶,则不能除去己烯,可以往混合物中通入H2达到除杂目的·误区三能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必定是加成反应·分析:烯、炔与溴水是因为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而苯酚与溴水可以发生取代反应,醛类可以被溴水氧化而发生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3.
高中有机化学中常使用溴水、溴的 CCl4溶液和液溴等试剂。溴蒸气可与烷烃发生取代反应,液溴与苯发生取代反应制取溴苯,溴水用于检验、吸收烯烃、炔烃等不饱和烃,苯酚与溴(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等,溴的 CCl4溶液用于检验、吸收烯烃、炔烃等不饱和烃。  相似文献   

4.
对有关确定苯中混有苯酚方法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地长 《化学教学》2006,(11):13-13
关于教材以及高中辅导资料上出现的“确定苯中混有苯酚的实验方法和现象”选择题选项(如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化学》(第二册)P163习题三)的诸类方法中,对于“使用浓溴水确定的方法”,在辅导书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一种认为可以使用浓溴水确定,即向苯和苯酚混合物里滴加浓溴水会生成白色沉淀;另一种则认为不能使用浓溴水确定,因为三溴苯酚会溶解于苯中,所以向苯和苯酚混合物里滴加浓溴水不会生成白色沉淀。谁是谁非?其他确定方法都是正确的吗?为了弄个明白,笔者做了大量实验进行验证。现从中精选出几个实验,盼能得到同仁的指正。  相似文献   

5.
怎样通过实验来区别苯、已烷和已烯? 一般学生都会利用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的褪色首先检出已烯,而后通过苯跟卤素的取代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溴苯来检出苯,剩下不反应的物质则是己烷。这里想向大家推荐一个简易检别芳烃的方法,芳烃的显色反应。  相似文献   

6.
现行高中课本(甲种本)第三册第75页“在盛苯的两个试管里,分别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结果溶液颜色都保持不变。这说明苯跟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都不起反应。”我认为这段课文表述不清楚。因为看到的结果也不象课文所说那么简单“溶液颜色都保持不变”。实际看到的是:“……结果,在振荡静置后,两个试管中的液体都出现了分层现象,加入 KMnO_4酸性溶液的试管内,上层为无色的苯层,下层是仍显紫色的  相似文献   

7.
对高二化学必修课本中的一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二册》第74页中,对乙烯的化学性质的加成反应的叙述,做了如下的安排:[实验4-6]把乙烯通入盛溴水的试管里,可以观察到溴水的红棕色很快消失.乙烯能跟溴水里的溴起反应,生成无色的1,2-二溴乙烷(CH2Br-CH2Br)液体。课文做如此接排,是有欠妥当的,因为它会使学生误以为:CH2=CH2+Br2→CH2Br-CH2Br即为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原因.其实上述反应只是将乙烯通入溴水时的一个次要反应,其主要反应应该是:乙烯和溴及水反应生成溴乙醇,相当于在双键上加次溴酸:.加次溴酸反应的活性中间体是…  相似文献   

8.
通过知网检索有关乙醛和溴水反应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明确大家的共识是乙醛和溴水发生了氧化反应,没有发生加成反应,分歧在于是否发生取代反应。笔者围绕着乙醛和溴水反应的机理,采用威尼尔无线二氧化碳传感器和注射器以及三通阀相结合的一体化实验,在无水的环境下快速检验出产生的气体是CO2,从而确定有HBr的生成,进而证实发生了取代反应。再利用现代化仪器对有机产物进行科学分析,最后查阅资料寻找理论依据,多重实验证据共同证实乙醛和溴水反应发生了取代反应,充分体现数字化实验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9.
朱正德 《化学教学》2000,(1):42-42,43
一、问题提出关于乙醛使溴水褪色的原因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乙醛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溴原子取代乙醛中的α-H即CH3CHO+Br2CH2Br-CHO+HBr所以乙醛使溴水褪色.”然而,也有一些资料认为:乙醛使溴水褪色是因为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式为:CH3CHO+Br2+H2OCH3COOH+2HBr所以乙醛使溴水褪色.孰是孰非?没有定论.为此笔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以揭开乙醛使溴水褪色之谜.二、理论分析1.取代反应机理直阅文献,醛、酮与溴在碱性催化下,α-H可以被溴取代,乙醛与溴的反…  相似文献   

10.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对许多实验现象的理论解析常存争议,原因是对反应的本质认识不透所至.如:Fe^3 与S^2-反应现象的认识,苯与溴的取代反应中,液溴为何不能用溴水替代,Ca^2 与HCO3^-在同一溶液中为何不能大量共存等问题的认识,已成为一个长期的困惑和疑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澄清对中学化学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化学问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溴水中加入足量的乙醛溶液,可以看到溴水褪色,对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有如下三种设想:①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取代反应;②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加成反应;③溴水将乙醛氧化成了乙酸,为探究到底哪一种猜想正确,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方案一:检验褪色后溶液的酸碱性。  相似文献   

12.
题目 :如何鉴别苯、己烷和己烯 ?这是一道开放性实验习题。只要用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就可区别出己烯 ,而苯和己烷都不能与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因此不能用溴水及高锰酸钾溶液区别苯和己烷。有比较才有鉴别。要区别苯和己烷 ,则要找出两种物质的性质 (物理的、化学的 )差别 ,这就要求我们去查找或推测己烷的有关性质。根据同系物物理性质递变规律 ,结合教材上“几种烷烃的物理性质表”知 ,两种物质都难溶于水 ,且密度都比水小 ,从溶解性和密度上无法区别。因苯有毒 ,不宜采用闻气味的方法加以区别。苯的熔点为 5.5℃ ,己烷的熔点应介于戊…  相似文献   

13.
在比较化学必修2教材版本的较大变化和同行发现的实验事实中,用比较实验对苯和溴的混合体系进行了拓展探究,发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发生反应,溴水颜色会变浅或者褪去;发现混合液分层并不按照溶剂密度由大到小而自下往上分层,在此基础上对该教学内容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乙烯跟溴反应实验的改进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236017)万子忠乙烯能使溴水褪色,这个演示实验很容易做,现象也很明显.由于反应是在水里进行的,课后学生往往问及水对反应有无影响,反应产物是什么样的?为了使乙烯和溴能直接反应,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的“特性试剂”是指这种试剂通常能够发生较为特殊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 ,而且现象非常明显。这些“特殊试剂”可用来鉴别多种多组物质 :1 橙黄色的溴水它的特性有 :①强氧化性 ,能将一些还原性物质 (如亚硫酸盐、SO2 、硫化物等 )氧化 ,其本身褪色 ;②因溴水中存在少量HBr (Br2 +H2 OHBr +HBrO) ,故能跟碳酸盐 (如Na2 CO3、KHCO3等 )作用产生CO2 气体 ;③跟不饱和 (〉C =C〈、- CC- 等 )有机物加成而褪色 ;④跟酚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褪色 ;⑤跟强碱溶液反应而褪色 ;⑥发生萃取而褪色 ;密度比溴水小的液态烃 (如…  相似文献   

16.
苯是芳香烃的典型代表,在学习"苯"知识时,同学们可能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很重视,而容易忽视实验内容的分析和学习,其原因有二:一是教材中介绍的实验内容少,二是对实验本身的认识不足.以下分析几道有关苯的经典性实验题,供学习参考.一、考查苯的基本性质例1将下列各种液体分别与溴水混合并振荡,不能发生化学反应,静置后混合液分成两层,溴水层几乎无色的是()  相似文献   

17.
以苯骈三氯唑和氯乙酸乙酯为原料,发生N-烷基化反应,然后再跟水合肼反应制备出苯骈三哇乙酰肼,同时探讨了最佳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苯骈三氮唑与水合肼比例对反应产率的影响.实验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9.5 h,苯骈三氮唑与水合肼物质的量比为3∶1.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氧化还原反应中,经常同时存在着两种还原剂(或氧化剂)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发生反应时,还原性较强的还原剂先与氧化剂发生反应,氧化剂过剩时再继续与还原性较弱的还原剂发生反应,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汽油不能作溴水的萃取剂课本[实验114],在盛有溴水的试管中注入少量无色汽油(或苯或四氯化碳),静置一会儿,观察油层和水溶液的颜色。笔者多次做这个实验,使用过不同品牌的汽油。观察到的现象是油层先出现溴的颜色,随即颜色消失。使用精制过的汽油萃取溴,溴...  相似文献   

20.
我省1979—1980年度所使用的高二化学教材第109页,乙炔的加成反应一段原文如下: “[演示实验]把乙炔通入盛有溴水的试管中,溴水的红棕色也很快就消失。乙炔分子中含有三键,它比乙烯更容易跟溴起加成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