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学案”是教师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而编写的方案,我们把学生在学案引领下进行学习的课堂称为“学案课堂”。编写学案是我校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工作,也是集体教研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情。学校每周给同科教师安排一天时间集体教研,教师要编出学生下一周用的全部课时学案。  相似文献   

2.
学生未能完成作业,就把他赶出教室,这是一种变相体罚。这样做,对教学无益,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害。我曾和一些同志去访问过工读学校,一位老师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当她给工读生们讲到“尊师爱生”时,有的学生竟自言自语地说:“我最恨,最恨,最恨……”问他“恨什么?”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授之以鱼”,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或“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两者都不能满足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根本任务。传统的数学教学把教材当“圣经”,把教师的话当“圣旨”,把学生当“白纸”,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那么,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数学课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4.
一次,观摩一位优秀教师指导二年级的活动课“龟兔赛跑”。当学生用泥块做好底座时,教师及时点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把底座装饰得漂亮一点。这时全班同学各自动手精心装饰做好的底座,有的在底座上绘画,有的在底座上雕刻图案,有的在底座上印制图形,还有的用泥条在底座上粘贴立体图案……很快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展示在学生面前,看,还没忘记签上自己的大名呢。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手指尖上的智慧得到了发挥,再看学生个个脸上笑嘻嘻的,心里美滋滋的。在捏制“龟”、“兔”的活动环节中,教师提示学生:在保证“龟”、“兔”呈球形…  相似文献   

5.
唱歌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贯彻音乐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要教学生唱“会”一首歌并不难,但要唱“好”一首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唱“会”了教材中的歌曲,只是完成了纸面上的作品,而要把一首歌唱“好”,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市一级的阅读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中,我们听了三节相同课题的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第11册)。三位教师各自出示课题的方法引起了我们的深思。第一位教师是谈话引出课题:师:同学们,当你完成了一件自己很满意的手工艺品时,你希望得到别人怎样的评价?生A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础,说得更明确一点,办好学校,教师第一。当我们强调学生是主体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呢?有些学校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他们把学生奉为“上帝”,把工作着眼点全部放在了学生身上,提出了“学校就是服务”的口号,这样就把教师放在了从属于学生的地位。我认为这种做法不但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教育是教育人、培养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可是,这一切要靠我们的教师去完成。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这没有错,但是把学生和教师两者放在…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说“下节解决”这句话。经观察,教师说这句话时,往往是在下列几种情形时: 1.当学生提出老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教师一时不能做答时; 2.当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提出疑问时; 3.本课教学任务在40分钟内没有完成时。 “下节解决”这个缓兵之计,看似解了燃眉之急,但无意中却带来了后患。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无论是  相似文献   

9.
近日闲聊中一同事愤愤地说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从学生宿舍经过时,不知哪个学生,突然从楼上倒下一盆水,把他淋了个落汤鸡。听的同事都笑了起来,我却在他们的笑声中陷入了沉思:我们是否应该审视一下我们自己的教育呢 ?   确实,我们有些学生有时还真有点“那个”:住楼上的为图方便往楼下倒水,不值日的往地上乱扔废纸,不经允许拿别人的东西,随地吐痰,等等。不过,以前我们太多的人都把这些当成是“区区小事”。“区区小事”者,“不足挂齿”也 !   当然,一般说来,一个学生扔张废纸,随地吐一口痰绝不会有打架伤人那么严重,但…  相似文献   

10.
当课堂上风云突变时安徽淮南师专张玉庭课堂,从某种意义上看,很象战场,“风波乍起”或“战云密布”,实乃常事。从容不迫地迎接挑战,巧妙机智地排除险情,自然是好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志。请看一件真人真事。“文革”中,由于鼓励学生“造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极难维...  相似文献   

11.
王霞 《宁夏教育》2006,(6):53-54
一、案例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纸片折出12。教师在让学生展示作品时,却发现了其中有一个学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4份。师拿起该生的作业纸,故作惊喜地问:“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师:“14是什么意思呢?”生:“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一份就是它的14。”(教师把作业纸贴到黑板的最高位置)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要你们折12,这个小朋友却折出41,大家对这事怎么看?”生1:“老师,他折多了。”生2:“我想他没有专心听讲,没有按照老师的…  相似文献   

12.
美国有这么一个上写作课的例子:上课了,教师先拿出一本装潢漂亮的书给大家看,告诉学生,这是哪一位深得人们喜爱的作家的作品。接着又说,其实当作家也不难,每个在座的同学都能做到,只要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就行。随后教师便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张雪白、精致的纸张,让他们各自在上面随便写了点什么,收上来以后也不作评点,只是又给每人的“作品”加上一张好看的封面,用红绸带扎结起来,挂在教室里。这样,这个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本成功的“处女作”了。 乍一听到这个故事时,忍不住笑了起来。这算什么上课?简直是在哄小孩!这些随手涂…  相似文献   

13.
《风景谈》是茅盾在亲眼看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后,而写下的“见闻录”式的散文。他在《回忆录(27)》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可见,“政治”是这篇作品的“神”。而这个“政治”应是优良的革命传统。在《风景谈》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外,还应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下面谈谈笔者《风景谈》教学的几点做法: 阅读课文——体现革命传统教育 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凭借语言  相似文献   

14.
当美术课上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一张张笑脸时,我曾经问过自己美术能给予学生些什么?是给学生一张铁一样让他们看了就害怕.不敢出声的阴森恐怖的脸.还是课上他们必须会画他们不会画的作品.还是在教师的命令下照着教师做的作品创作呢?试问学生内心恐惧、出于无奈而创作.能有灵感吗?学生能快乐吗?我想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得到快_乐那是最重要的。为了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这里,我们不是讨论那些真正意义上的范文,比如出现在教材中或发表于文学作品中可以用于教学的美文,而是针对作文课教学中教师从学生习作中抽取的高分作文。多少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在选择范文上没有什么改变。许多老师在作文评讲时总喜欢把本次作文中的“好”作文拿出来作示范,笔者以为,这种做法多有不妥之处。这些文章大多是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按“考试”的模式,统一文题(多为话题),采用闭卷的形式完成的,严格地说,这种“四定”作文还不能称之为作品,即使是好的文章恐怕也大多只是一种“好”的雏形,拿出来当众“发表”,要求大家学习,恐…  相似文献   

16.
作家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孩子们都有一颗天真、幼稚的心灵,它需要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而给予孩子们阳光和雨露是教师的责任。我在日常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时常留心去寻找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赞赏孩子的每一次尝试。在一次教四年级学生做人物发型设计的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剪出的发型较单一,少有造型新颖的作品。我在巡视指导时发现一个学生正往抽屉里塞放一张剪纸作品。于是我请他把作品拿出来。他十分不情愿地一边递出作品,一边小声地嘟哝着:“我剪得很丑”。我一看,这件作品…  相似文献   

17.
失落的尊严     
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多次在教师会上谈起这样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情:这位长年任教高中的长者在新接手一个初中班级时,对班上的孩子温柔有加,处处体贴,孰料学生却是“给点阳光就灿烂”,一段时间下来,成绩下降,班风日下。某日,一位极富“忧患意识”的班干径直找到了教师办公室,顾不上起承转合,一开口便痛陈道:“老师,你知道你的失策是什么吗?你太把我们当人看了!”  相似文献   

18.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较弱,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不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个性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我在教第9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创作一件作品,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章、一幅画、一张手抄报、一件手工作品等,  相似文献   

19.
当他把成功看成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时,就已经走在成功的路上了。曾经读到的一段话从根本上影响了我的教育观: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一个“问题学生”,这才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这句话深  相似文献   

20.
[案例]前几天听一位教师讲《剪枝的学问》一课 ,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再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尔后 ,他分别请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 ,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 ,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 ,并告诉学生这是文章中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又提醒学生下文还有一些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在听其他同学读课文时注意把它们找出来。课文读完 ,学生也分别找到了其他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教师也一一把它们板书在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